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孝王篇二十三

  華夏東南的吳越大地之上,吳國、陳國所組成的聯軍和楚軍之間的戰事依舊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雖然這場大戰的戰場處在遠離中原的偏僻之地,但是其依舊吸引了天下大多數游學士子的目光。

  原本在這場吳楚之間交鋒真正開始之前,這些人都不免傾向于楚國會成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

  畢竟相對于那個此前被越國覆滅重新建立沒有多久的吳國,如今國力僅次于西部秦國的楚國實在是沒有多少失敗的可能。

  這場戰事的初始階段,戰場的形勢并沒有出乎這些士子的預料,甚至楚國還以無比迅猛的速度拿下了吳國的都城。

  就在天下之間的士子們都認為楚國要不了多久就能像覆滅越國那樣覆滅吳國的時候,挾著吳城大勝之余威而北上吳國重鎮丹徒的楚軍卻沒有繼續如同之前那般順利的局面。

  數月之間,楚軍不僅僅在前后兩個方向遭到了來自吳軍的攻擊被搞得焦頭爛額,甚至還在丹徒一戰之中落敗于對面的吳陳聯軍之中。

  常言道:“兵敗如山倒。”

  更何況楚軍這次落敗的,還是這一場決定整個走向的重要戰役。

  丹徒一戰勝利之后的吳陳聯軍就如同吳城之戰取勝之后的楚軍那般,如同秋風清掃落葉似的發動了無比凌厲的反擊攻勢。

  短短時間之內,戰事開始之初吳國除了吳城以外的丟失土地,全都被吳陳聯軍盡數奪回。

  不僅如此面對擺在自己面前的大好局面,身為吳軍主將的凌奕并沒有貿然率軍強攻吳國都城吳城,而是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

  在布下重兵圍困吳城之內楚將上官祖釗麾下的楚軍的同時,吳軍主將凌奕果斷選擇反其道而行之,沿著楚國北伐吳國的道路發動了對楚國的南征。

  吳國、陳國所組成的聯軍先是和楚國大司馬昭奚恤麾下的士卒進行了小規模的較量,可是楚國大司馬昭奚恤麾下這支由越地的貴族臨時拼湊起來的大軍如何會是對面經歷了一場場戰火洗禮的聯軍對手?

  當見識到對面楚軍士卒無比孱弱的戰力之后,吳軍主將凌奕和陳軍主將田忌在一番商議之后,果斷發動了對這支部隊的總攻。

  幾乎沒有花費多少工夫,吳陳聯軍就徹底擊潰了這支烏合之眾,其后吳陳聯軍的兵鋒直指越地最為重要的城邑同時也是原先越國的都城,會稽。

  當這場戰事進行到這里,天下之間那些之前對于楚國無比自信的士子,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了。

  事實上無話可說的又何止這些身處局外的旁觀之人,身在局中的楚國君臣的心情此刻卻也頗為復雜。

  但是心情復雜歸復雜,楚國的當務之急便是盡快結束這一場已經沒有什么意義,繼續拖下去只會消耗楚國國力的戰事。

  為了實現停戰這一目的,楚國上層擺出了兩手準備。

  其一為軍事,其二便為邦交。

  在軍事方面,為了盡早擺脫對面的吳國、陳國所組成的聯軍對越地、乃至對楚國其他部分土地的威脅,這一次楚國可以說是大動干戈。

  伴隨著郢都楚王宮之中楚王羋良夫的一聲令下,一支二十萬人的大軍無比快速地集結完畢。

  這一次楚國沒有了之前對于吳國、陳國兩國的輕視,而是將其作為了一個無比難纏的對手。

  此番二十萬大軍出征,為的并不是什么反敗為勝,而是為了盡快結束這一場對于楚國來說已經失敗的戰爭。

  不僅如此身處楚國都城郢都之中的楚王羋良夫,還希望用這足足二十萬人的大軍,告訴天下之人一個消息。

  那便是楚國雖然輸了這一場對吳國、陳國的戰爭,但是楚國依舊能夠隨時動員一支數十萬人的大軍。

  楚國依舊是那個國力僅次于秦國的南方霸主。

  不得不說楚王羋良夫下出的這一步棋確實精妙,這一支整整二十萬的楚國大軍也算是氣勢洶洶。

  不過無奈有一個因素的限制卻讓楚王羋良夫的這步棋,一時之間卻是難以形成效果,這便是楚國那堪稱遼闊的國土。

  眾所周知楚國所占據的土地雖然十分遼闊,但在兩千多年之前的這個戰國時代,這些地方多是還沒有經過大力開發的蠻荒之地。

  楚國的核心之地乃是荊湘,而此刻吳楚交鋒的主戰場卻在越地,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都有一千六百多里更不用說是其中那曲折的道路了。

  就算楚國能夠利用江水運送糧草輜重以減輕楚軍行軍的壓力,但是要想讓這一支楚軍在短時之間之內抵達吳楚前線、挽救已經危如累卵的戰局。

  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于是,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談到楚國所準備的第二個手段,邦交。

  在得到了楚王羋良夫的命令之后,數位楚國使者紛紛向著各自所要出使的國家趕去,甚至楚國令尹景言更是親身前往楚國西北方的秦國。

  在這些使者之中,派往齊國一路使者的行動可謂是一帆風順。幾乎沒有花費多少氣力,齊侯就已經答應了愿意幫助楚國說服陳國、吳國這兩個昔日盟友與楚國休兵罷戰。

  如果能夠看見齊國都城高唐大殿之上齊侯的那種信誓旦旦的模樣,或許還會覺得他治下的齊國依舊是吳國、陳國的鐵桿盟友。

  齊侯渾然忘記了早在此番吳楚大戰開始之前,齊國就迫于楚國所施加的壓力放棄了吳國、陳國這兩個曾經在他危難之時出手相助的盟友。

  不說高唐之中齊侯這一番無比健忘的表現,再看楚國派往陳國、吳國這兩路使者任務的完成情況卻也有些差別。

  起先當看到此番與上一次判若兩人的表現之時,陳侯田因齊雖然表面之上沒有表現出來,但是從其嘴角若有若無的笑意還是可以看出這位陳侯心中的那份暢快。

  不僅如此楚國使者這種前倨后恭的表現,讓這位年輕的陳侯越發深刻地認識到了一個道理。

  弱國無邦交。

  君不見前番楚國使者來到陳國面對陳侯及陳國眾臣之時,是何等的囂張跋扈、目中無人;君不見此番同樣的楚國使者來到陳國面對陳侯及陳國眾臣之際,又是何等的笑臉相迎、謙卑有禮。

  國家邦交之上的主動或被動從來都不是邦交本身所能夠決定的,靠的是國家所擁有的強大國力作支撐。

  此番楚國使者的態度為何會發生幾乎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不就是因為陳國的軍隊與盟友吳國的軍隊一起擊敗了此前不可一世的楚軍嗎?

  想清楚了這一點之后,陳侯田因齊原想把眼前這位如同優伶戲子一般的楚國使者,從他陳國的大殿之上驅趕出去。

  可是當聽清楚了楚國使者奮力喊出的求和條件之后,齊侯田因齊的心立刻就平靜了下來,思索起了其中的利弊得失。

  楚國這次的求和條件說得很清楚。

  對陳國,楚國愿意割讓部分的淮泗之地;對吳國,楚國愿意賠償半個越國之地。

  不僅如此楚國還表示至少五年之內,楚國不會再對陳國和陳國的盟友吳國動手。

  當然這只是楚國使者所拋出的一個大略的方案,具體的休戰和約還需要楚國、陳國以及吳國三方具體的商議。

  盡管如此,楚國使者所拋出的這份停戰條件,還是讓國君寶座之上的陳侯田因齊目光之中帶上了一分意動。

  相比較于楚國使者在陳國之地的待遇,派往吳國的楚國使者的遭遇就可以用凄慘來形容了。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當今天下列國諸侯之間通行的規則,吳國也不至于說是違反這條而招致對于自己不好的名聲。

  只是對于這個從侵犯自己國家國土的敵國派出的使者,吳國上下可沒有給出什么好臉色。

  還沒有等這位楚國使者在吳侯項昊面前將話說完,他就被吳軍士卒連帶著他和他懷中的楚國國書一起被扔出了吳國重鎮丹徒的城門。

  就這樣楚國派往與此番大戰有關各國的使者都有了各自的結果,最北邊的齊國滿口答應,中間的陳國遲遲不決,最南同時也是此戰主力的吳國無比堅持。

  接到了來自這幾處楚國使者的回報之后,郢都城中楚王羋良夫的視線不由看向了楚國的西北方,他在等待著令尹景言能否給他帶來好消息。

  令尹景言也并沒有讓他失望,就在三國紛紛表明自己態度之后不久,地處華夏西北的秦國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秦國愿意出面調停吳楚之間的這一場戰事。

  秦國的這一番話雖然十分簡單,但其背后的分量不可謂不重。

  首先秦國乃是如今的天下第一強國,雖然這些年來秦國一直忙于國內發展而無暇東顧,但其在天下諸侯之中的威望幾乎沒有國家可以與之匹敵。

  另外經過這些年政治、邦交、經濟等各方面猶如潤物細無聲一般的滲透,一南一北與秦國接壤的魏國與韓國幾乎已經成為了秦國腳步的跟隨者。

  看似秦國代表的只有一個國家,但是身處都城咸陽的秦王嬴渠梁能夠影響到的可是三個國家。

  加上一向奉行與秦國交好的中山國、衛國、鄭國等一干中小型諸侯,秦國的這一句表態的意義可謂重若千鈞。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秦國明確表示愿意出面調停之后,吳國、陳國以及楚國紛紛表示歡迎秦國作為中間國參與到三國的和議之中。

  數月之后,秦國、楚國、陳國和吳國在原來的越國都城會稽展開和議,達成了一系列的停戰和約。

  自此,這場吳楚戰事徹底落下帷幕。

  1秒:m.23xsw.cc

無線電子書    戰國之大秦質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