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章 楚使入秦

  就在秦國朝堂之上議論著聯合楚國這個曾經可以與晉國爭雄的強國的可能性的時候,處在三晉兵鋒威脅之下的楚國同樣也是沒有選擇坐以待斃。

  公元前391年大梁城下的那一場慘敗,不僅讓自昭王中興以來的楚國第一次嘗到了失敗滋味,也讓誓要勵精圖治恢復楚國過去霸業的楚王羋疑了解到了三晉聯盟的強大。

  雖然作為楚國爭霸路上的那個強勁對手已經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分裂成了魏趙韓三國,但是當這三國選擇擰成一股繩共同抗擊外敵的時候,楚國依舊沒有可能從他們手中占得半分便宜。

  晉國如今還是那個晉國,但是楚國可不是曾經那個楚國了。

  曾經的那個強大得令中原列國無不打從心底生出敬服之心的晉國雖然分裂了,但是作為他繼任者的魏趙韓三國依舊是天下所有諸侯心頭不可觸碰的陰影。

  反觀如今的楚國,雖然在昭王、惠王以及簡王三代努力開疆拓土之下國力已經逐漸恢復,甚至比之吳楚之戰之前還有所提升。

  但是在有著戰國時期首先開啟變法,實現國力躍升的魏國的三晉同盟面前,楚國通過吞并土地而獲取的實力也就不值一提了。

  去年那一場大梁之戰之前,天下之間的有識之士還在爭論著究竟曾經中原霸主三晉占據優勢,還是經歷了三代人勵精圖治的南方霸主楚國更勝一籌。

  而在去年的那一場大梁之戰之后,就連未曾陷入三晉與楚國爭斗之中的周都洛邑百姓也知道了楚國不如三晉這個事實。

  可以說在這一場大梁之戰之后,楚國好不容易通過昭王、惠王以及簡王三代人所重新凝聚的國家威望,一瞬之間便陷入到了崩塌的邊緣。

  面對天下之間的這種局勢,面對駐扎北境耀武揚威的三晉聯軍,楚王羋疑清晰地知道自己必須要做些什么了。

  但是他究竟能夠做些什么呢?

  是再次舉楚國全國之力發動一場大戰嗎?這當然是一個絕對不能選擇的選項了。

  且不說僅僅時隔一年,根本就沒有多少戰力增長的楚國大軍能否戰勝對面士氣如虹的三晉聯軍是否可以戰而勝之。

  就說在沒有了這場大梁之戰之后已經沒有多少戰意的楚國封君的支持之下,楚王羋疑是否能在短時間內籌措出足夠應付一場大戰所需的后勤輜重都是一個巨大的疑問。

  如今外部有強大的三晉聯軍虎視眈眈,內部日益強大的封君勢力又幾乎將觸角伸進了楚國的各個方面,楚王羋疑知道此時若是再次開啟戰端楚國依舊是落得一個戰敗的下場。

  既然戰爭一條路已經是走不通的了,那么楚國又能通過什么手段來讓三晉忌憚、不敢輕易對楚國動手呢?

  思來想去之后,楚王羋疑最終作出了一個他自認為可以扭轉楚國不利局勢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名字叫做結盟。

  結盟這兩字說起來容易,但是要是真正做起來卻是實在不簡單。

  細數楚國周圍的一些國家除了那些只配給楚國朝貢的弱國之外,真正能夠有實力承接楚國這道橄欖枝的也不過只有越國、秦國以及分裂之后的齊陳兩國了。

  說是有四國但是在將一向與魏國交好的越國和因為分裂而無力卷入紛爭的齊陳兩國之外,楚國能夠選擇的也只有一個秦國了。

  對于秦國這個曾經位于自己西北,掌控整個巴蜀之后更是與自己西部大片鄰近的鄰居,楚國的態度頗有些矛盾意味在其中。

  一方面,春秋之時擁有著晉國這個統一敵人的威脅之下,楚國和秦國曾經有一段世代聯姻的蜜月期。

  甚至在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后,正是因為秦國對楚國伸出的援手才讓楚國有了寶貴的緩沖時間,這才有了之后的昭王中興。

  另一方面,無論是秦楚無數次爭奪如今暫時歸于秦國手中的商於之地還是即將落入秦國手中的巴蜀之地,都是楚王羋疑乃至于歷代楚王期望收入囊中的寶地。

  如果選擇和秦國結盟,那勢必意味著這些土地在短時間之內依舊會處于秦國的掌控之中,畢竟楚國就算是再不尊重禮法國與國之間基本的道義還是得遵守的。

  在經過了一番思考之后,楚王羋疑最終還是暫時忽略了眼前的一些領土之爭而選擇和西方那個時代交好的秦國結盟。

  公元390年也就是這個時空的秦公十九年、也即楚王十二年,一位身穿土黃色楚國貴族服飾的楚王親信從楚國王都郢都出發,由此揭開了此后長達百年的秦楚同盟的序幕。

  而說到這個此后數十年為了秦楚同盟而在秦都涇陽、咸陽與楚國都城郢之間奔波的楚王親信和楚國貴族,那么就不得不說一說他顯赫的出身了。

  這位楚國使者名叫屈武,出身于數百年前同樣是楚國王室的屈氏一族。

  而說到屈氏一族可能后世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那一位寫出《離騷》《九歌》等楚辭的大詩人屈原,也有的人會提到那個后世著名的屈昭景三姓。

  甚至后世有人傳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讖緯之言中的三戶其實指的就是戰國之時楚國最為著名的三大羋姓家族。

  其實,相對于春秋末期才逐漸展露自己頭角的昭景兩族而言,屈氏這個自春秋早期就一直屹立于楚國朝堂之上并最終見證楚國覆滅的家族才是楚國朝堂之上真正的活化石。

  據史料記載,屈氏的先祖乃是公元前740年到公元前的690年在位的楚武王的次子,也是后來楚文王之弟羋瑕。

  公元前690年武王薨逝、文王繼位,作為弟弟的羋瑕便被兄長封在了后世湖北秭歸的屈邑之地,羋瑕的后人便以封地屈為氏稱屈氏。

  之后出身楚國王族的屈氏便和同樣出身楚國宗族的斗氏、成氏還有后來崛起的蒍氏并稱為楚國政壇之上的四大家族。

  整個春秋時期在楚國可以說楚王之下第一人的令尹也都是從這四個楚國王族同宗之中選出。

  兩百多年之后,昔日如日中天的斗氏和成氏倒在了楚國雄才大略的楚莊王的清洗之下,蒍氏也在一次又一次政壇交鋒之中漸漸沒落,只有屈氏依舊屹立于楚國的朝堂。

  楚王羋疑能夠把出使這件對于楚國來說至關重要的事情交給屈武,除了這位屈氏族子本身過人的才能之外,其身后那個如同龐然大物的屈氏或許也是楚王羋疑考慮的重要因素。

  坐在專屬于自己的馬車之中,感受著因為地面的不平整而帶來的顛簸感,作為楚國使者的屈武心中一時之間不禁有些百感交集。

  此次楚王羋疑派他出使秦國除了向秦國遞交有意結盟國書之外,了解已經許久親眼見證過的秦國的實力也是他此行的重要任務之一。

  畢竟如果要想真正與一個國家達成盟約,除了自身最為重要的實力保障之外,根據盟友的實力開出足夠的價碼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雖然這十數年之中也有楚國使團造訪過秦國,但是有些事情沒有一定眼光是不可能從中獲取到足夠可靠的信息的。

  所以此次楚使屈武的秦國行程不僅關系著秦楚同盟是否能夠達成,也關系著楚國未來數年乃至十數年對于秦國的態度,這個任務的分量無論對于任何一個楚國官員來說都不是輕松。

  從武關進入秦國以來,雖然在馬車之上與驛舍之間所見所聞,或許自己所見只是秦國的細枝末節,但是楚使屈武還是為這個國家所展現在自己的一幕幕感到震撼。

  最令楚使屈武印象深刻的還是那些勞作在田間地頭的秦國農人,以及他們不畏辛勞,辛勤耕耘之后那發自肺腑的笑容。

  雖然楚國那廣袤而肥沃的國土讓楚地的庶人奴隸們不用多么辛勞,只需要放一把火、撒下一把種子就可以收獲足夠的糧食,但是那些秦人臉上那種人一見就感覺到舒服的笑容還是深深烙印在了楚使屈武的腦海之中。

  作為一個貴族還是楚國朝堂之上數一數二的氏族屈氏的族子,屈武的名下當然有著數目不少的封地。

  每年春耕之時作為土地主人的屈武總會巡視自己的封地,對那些為自己耕作的庶人們問好,向那些自己名下的奴隸施恩。

  雖然自己每一次的問好和施恩都會引出那些人的笑容,但是在看到秦國那發自肺腑的笑容之后,屈武終于明白那些人的笑容或許有些真心但是應付自己的情況應該是占了大多數。

  再想到一路之上所見到那行人商賈絡繹不絕的秦國城邑,楚使屈武開始越來越對這個以前只存在于長輩話語之中的那個貧窮樸素,戰力非凡的秦國感到好奇。

  “秦公嬴連十八年之間,秦國的國力究竟增長到了一個怎樣的地步呢?”

  就在楚使屈武看著窗外的風景而喃喃自語之時,一聲來自前方的戰馬嘶鳴聲打破了他的思考。

  秦國都城,涇陽,到了。

  請:m.3zmmm

無線電子書    戰國之大秦質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