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章 臺灣之行

  半導體市場近年來的低潮以及如今形勢的好轉,均與美日爭端有關。

  從1983年開始,RB廠商開出的海量產能,導致這一年64K和256K的主流DRAM供過于求,價格暴跌了70。內存價格暴跌,使得正在跟進投資更新技術設備的美國企業,普遍陷入巨額虧損狀態。難以承受虧損的美國企業,紛紛退出DRAM市場,RB廠商也因此鞏固了自己的優勢地位,一舉占據了64K、128K、256K和1M

  DRAM市場90的份額。

  也因此,半導體陷入低潮。

  但是美國自然不甘心失利,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頻繁向政府游說,向國會遞交一份正式的301條款文本,要求美國政府制止RB公司的傾銷行為。雖然期間,美國商務部與RB通產省,就301條款和反傾銷訴訟進行談判,卻對美國半導體產業并沒有什么幫助。

  301條款就是,美國在自由貿易不利于自己的時候,動用國家的力量,進行制裁和報復的手段。

  隨后,RB通產省不得不與美國商務部,簽署第一次《美日半導體協議》。根據這項協議,美國暫時停止對RB企業的反傾銷訴訟。但作為交換條件,要求RB政府促進RB企業,購買美國生產的半導體,加強政府對價格的監督機制以防止傾銷,卻依舊沒能遏制住RB。

  于是去年三月,第一次協議依舊沒能挽救美國半導體產業的時候,美國政府宣布了對含RB芯片的RB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等報復措施。這一次效果逐漸顯現,以致于最終,RB承諾通過減少DRAM產量來提高芯片價格。但當時美國計算機行業需求增長,導致全球市場上256K

  DRAM的嚴重短缺。

  這場爭端,最終獲益的既不是美國,也不是RB,而是貿易爭端之外的韓國意外崛起。

  “張院長,合作愉快。”蔡致良簽字畫押之后,終于定下了這筆投資。

  臺積電成立于1987年2月,由荷蘭飛利浦提供技術授權,原計劃建立一座6英寸的晶圓廠,為茂矽和華智等沒有晶圓廠的半導體設計公司,提供代工生產。這是一種全新的模式,沒有人看好這種模式。

  以致于原本由臺灣7家企業參股的5000萬美元資金,遲遲不能到位,這便便宜了蔡致良,以500萬美元拿下2.4的股權。

  “蔡先生眼光長遠。”張仲謀不知道是在夸蔡致良,還是夸自己的創舉。

  “那是自然,我對代工的模式很感興趣,如果還有其他股東選擇退出的話,可以通知我。”對于原始股,蔡致良自然是拿的越多越好。

  張仲謀明顯愣了一下,笑道:“能問一下緣由嗎?”

  “也沒什么緣由。”蔡致良提起了聯華電子,道:“我記得聯華電子成立之際,原本承諾入股的大企業也是如今日這般,消極抵制。結果呢,僅僅兩年的時間,便收回所有的成本。半導體屬于朝陽產業,只要6英寸的晶圓廠一建立,盈利是很容易的。就好比站在風口放風箏,總是比其他人要容易些。”

  蔡致良本想說,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

  現在的臺積電,以及目前臺灣最大的半導體產業聯華電子,都是工研院的產業,算是省級國企。

  七十年代末,臺灣工研院電子所成立了聯華電子公司籌備辦公室,計劃集資8億元新臺幣,并邀請聲寶、大同、東元、裕隆等民營企業加入。結果這些大企業消極抵抗。在行政院長孫運璇再三說服下,最終只籌集到5億元新臺幣,其中政府占股居然高達70。聯華電子成立后,進駐新成立的新竹科學園區,從美國引進4英寸晶圓生產線,主要生產電子表、電子樂器、程控電話等民用產品IC部件。到1985年聯華的營業額達到12.89億元(約3200萬美元),獲利2.17億元,成為臺灣產業新貴,豐厚的利潤立時讓人眼紅。

  “說法很新奇。”張仲謀不置可否。

  “張院長曾經是德州儀器的副總裁,想必對于美國目前的半島體現狀,十分了解。我計劃建立一座專業的DRAM工廠,張院長能否做個中人。”

  蔡致良調查過,目前在臺灣做半導體,拉上工研院是最能夠事半功倍的。而且工研院的制程技術也是蔡致良需要的,只是授權方面的談判還在進行中。

  張仲謀道:“據我所知,德州儀器并不介意將技術授權給臺灣半導體公司。”

  “這話是不假,只是1M的DRAM技術授權有些困難,目前只能得到256K的技術授權。你也了解這個行業,如今最先進的技術,4M的DRAM已經量產,16M的DRAM樣品,年初的時候已經出現,想來明年就可以量產。這256K的技術授權,已經是十分的雞肋。畢竟距離256K量產,已經過去好幾個18個月了。”

  18個月,這是著名的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蔡致良的目標是存儲芯片,與臺積電的業務并不沖突。

  現在市場的主流已經是1M和4M了,很快便會進化到16M了。

  “我可以出面幫你說項,不過至于結果,就不是我所能左右的了。雖然美國有意扶持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但是最先進的技術,還是會有所保留的,不然的話,豈不成了第二個RB。”

  這話說的也對,美國的技術不及RB,成本不及臺灣,一旦放開授權,最先垮掉的會先是美國。

  “無論結果如何,都將不勝感激。”

  張仲謀除了曾在德州儀器工作25年,有自己的人脈,更重要的是他的官方身份,工研院的院長,有著其他人無可比擬的優勢。

  談判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便是張仲謀與工研院出面之后,形勢依舊未見好轉。或許在臺灣,256K的DRAM已經是最先進的技術,但是等到真正量產的時候,說不定就已經是過時的技術了。

  或許還有另一種結局,如果未來在DRAM領域不能有所突破的話,就將晶圓廠賣給臺積電,去轉行做代工好了,也可以挽回一定的損失。曾經的宏碁就是這么做的,從資金方面來看,還有盈余,但是時間的成本該怎么算呢。

  “老廖,你可想好了?”對于建廠的事情,蔡致良自然早就聯絡了廖成凱。

  “這么好的機會,還有什么可想的。”廖成凱坐在蔡致良對面,道:“應該是我感激你,臨到中年,還能做件大事。”

  “你離中年還早著呢。”蔡致良不禁笑道:“你現在的情況,已經在電腦公司站穩腳跟,前途一片光明,而DRAM工廠,你比我更清楚,可能會蹉跎數年光陰,一事無成,最終只能破產倒閉了事。”

  有些話,雖然是朋友,卻還是要說清楚。

  廖成凱道:“我已經而立十年,算是最后為自己博一次的機會,往后也就求個安穩了。”

  “希望這個時候入局,時機是對的。”蔡致良再次強調了一遍。

  時機選好了,自然猶如站在風口上,萬事大吉。但是選錯了時機,猶如前幾年,輸不起的時候,自然就輸了。但是堅持下去,資金又燒不起。

  蔡致良在臺灣待了一周多的時間,簽下了一份備忘錄,由金河投資,德州儀器以及工研院三方合作,從晶圓廠到DRAM工廠。

  蔡致良將投資從5000萬美元,提高到7100萬美元,而控股權從七成降低到了55,還有其他一些對小股東有利的條款,最終拿下了德州儀器1M的DRAM技術授權。

  工廠將于年后在新竹工業園開建,預計半年內完工。但是,這只是工廠建成了,并不代表完全掌握了制程技術,也不能保證良率。

  至此,蔡致良算是入局了。期間,蔡致良也定下了,自己思量許久的名字,力微電子。

  “這名字有些不妥吧?力微力微,力量微薄,似乎有些不吉利吧…”德州儀器的代表,高暢提出異議,他想將德州儀器的德字加進去。

  “高先生久在國外,不了解中國的歷史,也是情有可原。這可是一代雄主的名字,怎么能說不吉利呢。”

  蔡致良道:“拓跋力微者,生而英睿,縱橫北境數十載,創建了強盛一時的鮮卑帝國。更關鍵的是拓跋力微高壽啊,享年103歲…”

  最后蔡致良妥協了,叫德州力微,但是高暢依舊不滿意,認為德州金河電子公司更好一些。

  但是蔡致良就不滿意了,自己是大股東,應該叫金河德州電子。

  天才一秒:wap.2mcn

無線電子書    走出香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