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索橋是比較困難的,但這也是目前魏軍唯一的選擇,畢竟銳騎營和左衛營被分割在白水兩岸,如果繞道的話,也需要好幾天的時間,到不如集中時間重修陰平橋,最也就是耗費幾天的時間,這樣相比于繞道,還是合算的多。
鄧艾的陰平計劃,也就止到陰平橋頭這一步,在鄧艾的計劃之中,左衛營可以順利地抵達陰平橋頭,切斷鐘會大軍的去路,然后與銳騎營將鐘會圍殲于陰平地區,不讓其有渡過白水的機會。
但由于鐘會詭詐,將牽弘給忽悠了一把,損失了大把的時間,讓鐘會從容而去,目前雖然不清楚鐘會的最新去向,但由于原先的計劃失敗,讓西路軍的行動充滿了變數。
雖然牽弘在白水的東岸,不會受到橋毀的影響,但如果左衛營孤軍深入的話,是有著極大的風險的,牽弘雖然被鐘會忽悠了一把十分的憤怒,但他并沒有喪失掉理智,一怒之下,繼續去追擊蜀軍。
或許這正是鐘會的詭計,誘使魏軍上當的,這里是蜀國的地盤,他們對這里的地形勢勢極為的熟悉,而魏軍這邊卻是完全陌生的,就算有行軍地圖,但平面上的東西,遠沒有現實的地貌那么復雜,一留神,很可能就會中了蜀軍的伏擊。
走到陰平橋這一步,鄧艾原本的計劃已經失效了,接下來的怎么打,那就是重新謀劃,越是這種情況,越得保持理智才行。
所以牽弘才沒有輕舉妄動,而是想辦法和銳騎營進行會師,兩營的兵馬合二為一之后,戰斗力才會倍增,那怕就是面對蜀軍伏擊的時候,牽弘有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對抗。
于是牽弘在陰平橋這兒盡全力來修橋,同時派人飛報于已經抵達漢中的鄧艾,由他來定奪下一步的作戰方案。
此時漢中方面,形勢卻是一片大好,師纂在攻克南鄭之后,在漢中地區是來了一個中心開花,斬斷了漢城和樂城之間的聯系,將漢城和樂城陷入到孤島的狀態。
而這個時候,越騎營在文鴦在率領下,也走出了斜谷,兵指陽平關,又切斷了陽平關和漢城之間的聯絡,蜀軍漢中的三大要塞,全部被魏軍分割包圍。
越騎營是最后一支抵達漢中的魏軍隊伍,這也讓越騎將軍文鴦是頗為郁悶,要知道,在任何的一次戰役之中,越騎營都是做為排頭兵急先鋒的存在,這支一手由曹亮陛下親造出來的精銳騎兵一直是魏軍最為驕傲的隊伍,他們摧城撥寨,攻無不克,而這一次,居然是拖了后腿,自然讓文鴦是氣惱之極。
當然這也怨不得文鴦,怨不得越騎營,要說也只能說是文鴦有些點背,他剛一進入斜谷,就遭遇到了十年也難遇一次的山體塌方,而且斜谷的塌方面積比較大,路段比較長,修復起來,比駱谷那邊更為地困難。
雖然文鴦竭盡全力地進行了搶修,但他走出斜谷的時候,才發現陷陣營和先登營比他先到了,而且攻下南鄭的第一攻,也被師纂給搶走了。
這自然讓文鴦也有些急眼,要知道,尋常戰役的第一功,可都是越騎營的,從來也只有別人羨慕的份,何曾讓文鴦卻羨慕別人,所以一出斜谷,文鴦便率兵殺向了定軍山方向,徑直去取陽平關。
漢中防御的核心,其實并不在漢樂二城,而是在陽平關,陽平關是聯結漢中和蜀中的咽喉要沖,誰能控制得了陽平關,就等于是控制住了一扇大門,從而掌握住戰場上的主動權。
姜維當然也清楚這一點,所以從兵力的配置上面來看,陽平關的駐兵是最多的,達到了兩萬人,數量上是漢城或樂城的雙倍,而且在將領的配置上,漢樂二城是單將把守的,而陽平關是雙將鎮守,以傅僉為正,蔣舒為副,那怕出現了意外一員守將陣亡的話,至少還有一人可以頂替,以確保陽平關有人坐鎮,萬無一失。
鄧艾在南鄭按兵不動,其實就是在等越騎營的到來,只有三個營的人馬全部到齊,魏軍陣容齊整之后,鄧艾下令只留一部妢的兵力去圍困漢樂二城,集中主力人馬,進攻陽平關。
漢樂二城雖然比較重要,但卻不是整個漢中防御的急所,也就是說就算是魏軍攻下了漢城和樂城,最多也只能是控制大半個漢中郡而已,拿下不陽平關,就打不開進攻蜀中的門戶。
所以陽平關才是漢中之戰的重中之重,只要拿下了陽平關,漢樂二城必定是孤城難守,敗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這次鄧艾進軍陽平關,在漢城和樂城的外圍,只各留下七千人,陷陣營和先登營各一部人馬,三千人,再加上守備部隊四千人,合計只有七千人。
對于鄧艾的這個安排,眾將是心生疑竇,都在考慮鄧艾的這個安排合不合適的。
要知道,蜀軍在漢樂二城,可都是有著一萬的駐軍的,而魏軍的留駐部隊,只有七千人,首先在兵力上就要是遜色于蜀軍,更別說這其中四千人還是守備部隊。
守備部隊的戰斗力如何,大家是心知肚明的,讓他們來守守城,剿剿匪,或許還能勝任,但要在野戰之中承擔重要的角色,這似乎有點勉為其難吧。
不過鄧艾卻是微微一笑,因為鄧艾壓根兒就是擺架子的,魏軍這邊知道他們是守備部隊,但蜀軍那邊未必就這么清楚了,只需要這些守備部隊換上陷陣營或先登營的旗號,反正武器裝備也沒有多大的區別,呆在城里不出戰的蜀軍又如何能分辨出魏軍的隊伍哪支是野戰軍,哪支是守備軍?
其實鄧艾知道,不管魏軍怎么安排,漢城和樂城的蜀軍都是死活不出戰的,他們寧可坐視閻宇被俘南鄭失陷而無動于衷,那就證明了一點,姜維給他們的命令就是死守漢城和樂城,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出城的。
高速文字最后的三國2:興魏章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