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國2:興魏》來源:
曹亮將行營扎在了冀縣,諸將都勸他回洛陽或長安,畢竟隴西這一帶的條件太艱苦了,曹亮如今身為九五之尊,如何能吃得如此之苦?
至于征伐涼州之事,完全可以由幾大都督來主持。
不過曹亮卻是曬然一笑,不以為然,雖然當了皇帝,但曹亮可從也沒有皇帝的架子,依然是在軍營之中,與普通士兵一道,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沒有享受任何的特殊待遇。
所以曹亮暫時沒有打算回洛陽去,隴西五郡雖然拿下了下來,但后續的難民安置仍舊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姜維在撤退之時,搞了一個遷民入蜀的計劃,試圖將隴西四郡的人口大部遷往蜀地,但是由于街亭的速失,這個計劃最終只能是歸于流產,姜維只遷走了一少部分的人口,大部分的百姓都滯留在了隴西各地,成為了難民。
之所以成為難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蜀軍在撤退之時,為了驅趕強遷不愿離境的百姓,凡乎把各城百姓的房子不是燒了就是扒了,隴西百姓居無可居,只能是隨波逐流。
不過由于魏軍的閃電殺到,蜀軍倉皇而逃,把這些難民大部給扔下了,甚至用難民潮來阻擋魏軍的追擊,魏軍不可能對手無寸鐵的隴西難民下手,所以蜀軍才能借著這個機會逃掉。
蜀軍倒是撤走了,但留給魏軍的,只剩下一地雞毛,無數嗷嗷待食的難民滯留在渭水一帶,饑寒交迫,瀕臨絕境,每天凍餓而死的難民難以計數,無數的人掙扎在生死線上。
人命大于天,曹亮下令魏軍各營各部停止對蜀軍進行追擊,立刻著手營救這些饑寒交迫的難民,為他們提供帳蓬和口糧,幫助他們搭建和修繕房屋,以度過這個嚴酷的寒冬。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古代的圣人之言許多人覺得或許是扯淡,但當上了皇帝的曹亮則是深有體會,畢竟這話是對君主帝王說的,沒有百姓沒有黎庶,又何談社稷,沒有社稷,當皇帝也不過是孤家寡人而已。
蜀軍可以追擊,但也不急于一時,滅蜀是曹亮的一個戰略計劃,需要一個比較長時間的準備,而隴西的百姓則不能等,早施救一天,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魏軍拿出他們的軍糧和物資來,暫時地救民于水火,隨后曹亮計劃將這些難民遷移回原籍,拓荒開墾,逐步地恢復隴西的民生和經濟。
其實老百姓的生存韌性非常之大,只要給他們一片土地,有暫時可以安身的住所和衣食,很快他們便可以自給自足。
隴西之地相對而言還是比較豐饒的,這里是魏國最為重要的養馬基地,魏軍所使用的戰馬,至少有一半是出自隴西的,將來曹亮要對蜀國進行進攻,隴西將會成為一個最為重要的前進基地,如果隴西民生凋蔽,田地荒蕪,又如何能給準備出征的魏軍提供支援?
所以重建隴西,恢復民生,是擺在曹亮面前的頭等大事,他下令魏軍各部要不遺余力地安撫難民,救濟難民,那怕軍隊的物資困難,也要優先解決難民的需求。
至于涼州方面,曹亮暫時還沒有進攻的想法,最起碼這個冬天是不會在曹亮的考慮范圍,如果對涼州用兵的話,至少也是會在春暖花開之際才會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但不進攻并不意味著曹亮對涼州的情況就一無所知,恰恰相反的,是曹亮派間軍司的人對涼州進行了大范圍的滲透和偵察,以便對涼州的情況進行及時的了解。
涼州發生的這場動亂,消息也很快地傳到了冀縣,就連曹亮也深感意外,魏軍還沒有進攻呢,涼州那邊已經是自相殘殺了,看來真是上天欲使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
涼州刺史傅嘏父子雙雙陣亡,司馬炎和郭統雖然暫時地控制了涼州,但卻也是損失慘重,式衰力微,根本就沒有再和魏軍抗衡的任何實力了。
鄧艾提議趁著這個機會大舉進攻,一戰便可以輕取涼州,但曹亮并沒有同意,認為魏軍這段時間來,一直忙于救濟難民,軍需糧草都消耗殆盡,而征討涼州,卻是一段需要跨越千里的征程,沒有充足的后勤補給保障能力,根本是不足以支撐如此長距離的作戰的。
那怕現在晉軍已經是殘兵敗旅,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魏軍真如果準備進攻涼州的話,就必須要經過充分的準備才行。
現在隴西這邊正在經歷最為困難的時刻,雖然魏國并不缺糧草物資,但道路綿長轉運困難,是制約魏軍的一個最大瓶頸。
只有等到春暖河開之后,黃河渭河冰凍解封,這樣所有的物資和糧草便可以從水路運抵隴西,才能大大地緩減魏軍目前的困境。
自古以來陸路的運輸成本巨大,所以便有千里不運糧之說,軍糧的運輸歷來都謀求漕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糧草物資的充足供給。
這也是曹亮執意拿下陳倉的重要原因,只要拿下了陳倉,才能打開進入隴西的水路通道,才能把糧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隴西,運往涼州。
所以在黃河渭河解凍以前,魏軍的糧草供應基本上處一個半匱乏的狀況,那怕從關中到隴西的運輸糧隊夜以繼日地奔波著,但隴西有幾十萬的人口,這樣的運糧速度依然是杯水車薪,魏軍根本就沒有在這個時候向涼州發起進攻的后勤能力。
盡管涼州目前的局面十分有利于魏軍趁虛而入,但曹亮還是沒有選擇冒險行動,只有在水路暢通,糧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抵隴西之后,曹亮才會考慮向涼州進軍之事。
但涼州的局勢卻是一日千里,傅嘏父子敗亡之后,鮮卑人禿發樹機能趁勢南下,席卷了涼州的武威、金城和西平諸郡,而司馬炎和郭統則是率兵西遷往了張掖、酒泉和敦煌,涼州局面又換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