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的攻勢如潮,四個騎兵營和四個步兵營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蜀軍的陣地壓了過來,尤其是騎兵部隊,此刻如入無人之境,在蜀軍陣中大殺四方,橫沖直撞,似乎想要把蜀軍陣地給翻個底朝天。
如果按照正常的戰斗模式,這個時候蜀軍已經是徹底是崩潰了,接下來魏軍只需要一路橫掃碾壓,就可以輕易地收割勝利了。
但蜀軍卻是一支特別的軍隊,他們雖敗不亂,整個撤退的行動依然還是井然有序,大概蜀軍也是天下最擅長撤退的軍隊了吧,因為此前每一次的北伐,不論前面的戰事勝與敗,最終的結果都是撤退,也就是說,對于撤軍,他們是最有心得的,也是最為擅長的。
別的軍隊會出現兵敗如山倒,慌不擇路的現象,但對蜀軍來說,這種情況幾乎不會出現,那怕姜維并不刻意地下令,蜀軍都能遵循著事先制定好的撤退順序,各支部隊交叉掩護,做到有序撤離。
不過魏軍可不會讓他們這么輕易地就撤走了,魏軍已經投入到了進攻之中的四個騎兵營和四個步兵營,都加大了攻擊的力度,一路之上是窮追猛打,不給蜀軍脫身的機會。
蜀軍雖然長年在山地之中行走,有著異于其他軍隊的體力,健步如飛,行動迅捷,但黑水原可是平川地形,蜀軍就算是長著飛毛腿,那也不可能跑得贏有四條腿的戰馬,所以在速度上面魏軍還是明顯地占據著優勢的。
而且魏軍擺出來的架式就是要一口將蜀軍全部吃掉的架式,各營的騎兵分進合擊各營的步兵是齊頭并進攻擊的目標十分的明確,那就是盡可能多地殲滅蜀軍。
步兵的隊伍是由羊祜來負責統一指揮的而騎兵的隊伍則是由鄧艾統一指揮的,魏軍現在的臨時指揮模式已經打破了原有的戰斗序列這樣可以更好的整合兵種的優勢,達到最佳的作戰效果。
這時候,姜維展現出了壯士斷腕的豪氣,他安排了幾支人馬在后面斷后其他的各路人馬則快速地進行撤離,避免與魏軍進行過多的糾纏。
在這種情況下,斷后的人馬基本上是兇多吉少,但蜀軍被安排在斷后位置的將士,卻是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沒有一個人有任何的怨言。
這也是蜀軍的軍紀所在,如果撤退的時候兵敗如山倒所有的人都各自逃命的話,那最終的結果就是誰也走不了落一個全軍覆滅的下場。
如果蜀軍真沒有一點紀律性的話,那么蜀國也不會撐到現在很可能在幾次敗仗之后就已經是徹底地亡國了。
所以在蜀軍之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是每次處于最后位置的隊伍,都有斷后的義務,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其他的袍澤換來一條生存之路。
這一次戰斗你為我斷后,擋住了敵人,下一次,就會輪到我犧牲,為別的人換來一線的生機,蜀軍的這個傳統代代相承,也正是因為這樣,蜀軍雖然是屢戰屢敗,但卻從來沒有被打倒,沒有被壓垮,始終如一的保持著戰斗力。
曹亮在山頂上遙遙望去,雖然魏軍已經占盡了優勢,但蜀軍的戰斗依然地相當頑強,許多成建制的軍隊被打散之后,小股的蜀軍依然不曾投降,繼續地浴血而戰,那怕戰到最后的一兵一卒,他們不肯放下武器。
這樣的軍隊,雖敗猶榮啊!姜維果真是深得諸葛亮的親傳,在治軍之道上果然是很有一手的,如果不是曹亮憑著實力上的優勢的話,黑水原這一戰孰勝孰敗,還真是一個未知之數。做為對手,姜維還是值得曹亮去敬畏的。
不過感慨歸感慨,欣賞歸欣賞,該痛下殺手的時候,曹亮可一點也不會手軟,畢竟如果讓姜維的主力逃了,將來在進軍蜀國的時候,將會遭遇到極大的障礙。
蜀軍在山地作戰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如果讓姜維逃回蜀地之后,那里可大多是崇山峻嶺,蜀軍就如同是如魚得水,如虎歸山,想要再輕易地戰勝他們,就非易事了。
所以這次的黑水原之戰,就是一個機會,現在能殲滅多少的蜀軍,就將會決定將來進攻蜀國的難易程度,
曹亮當然是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的,送到嘴邊的肉,沒有不吃的道理,這次之所以能在黑水原擊敗姜維,其實有一定的運氣成分,這大概也是多少年都沒有再交手的緣故,讓姜維產生了一種輕敵的思想,再加入他得到了司馬倫十萬大軍的助力,姜維自以為有了和他掰手腕的力量,所以才會傾盡所有的兵馬來救援陳倉。
只不過這一次曹亮的算計要遠比姜維更充分,在最初的交戰之中,曹亮并沒有出動主力,而是故意派出次一等的騎兵,進攻受挫,有驕敵之意,再加上步兵的進攻也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這無疑讓姜維產生驕狂之色,不再把魏軍放在眼里。
但曹亮的手段卻向來是鬼神難測的,在此之前,誰也不會想到曹亮會在野戰之中使用投石車,畢竟投石車的機動性能太差,并不適合用來打擊移動的目標,所以在此前的戰斗之中,投石車的作用也基本上體現在攻城上面,曹亮已經把投石車做到了極致,成為了一款攻城撥寨的最優武器。
但恐怕沒有能知道,曹亮已經不僅僅利用投石車來打擊固定的目標了,他研制出這種小型的更為靈活機動的連環投石車來,就是準備應用在野戰之中。
野戰之中的投石車要求和攻城的投石車完全是兩個概念,投石車需要做得巨大無比,這樣才能投擲威力更大的石彈,達到破壞城墻的目的。
但野戰之中的投石車,不求車身的大小,也不求石彈的大小,講究得是連續發射的速率和機動性、覆蓋率,在這方面,無疑馬鈞發明出來的連環投石車便是一個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