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一十九章臥槽畝產4800多?

無線電子書    大佬從養豬開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村民們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事情,

  大家聽到后都群情激奮,對外國佬都破口大罵。

  “這些外國人真他么不是東西,競爭不過山神集團就使歪招。”

  “原來這些外國佬這么惡心,老子發誓,從今以后再也不用他們的機器了!”

  在場的眾人都是農民,大家都知道在糧食收獲的季節,機器有多么重要。

  因為農機壞了耽擱幾天,可能就會遇到雨水天氣,

  等雨水過后,地里的莊稼還不都被泡爛發霉了?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對農民來說,事關地里的糧食那就是天大的事情,

  所以大家都非常的氣憤,第一次對國外的品牌感到這么厭惡。

  “畝產量測出來啦!”

  “畝產量測出來啦!”

  “什么?產量測出來了?”

  突然一聲大喊,讓在場的圍觀群眾們都不再淡定,紛紛向剛來那人跑去。

  “王成,咱們玉米地的產量的是多少?”

  “王辰快說說啊!”

  村民們將合作社的員工王辰團團包圍,紛紛向他打聽產量的信息。

  王辰也知道大家大家急著了解產量數據,因此也沒故賣關子,而是立馬將數據告訴了大家,

  “咱們的合作社玉米的平均畝產量達到了4815斤!!”

  “多少?4800多斤?”

  聽到這個數據,在場的村民們驚呆了,嘴巴張的大大的,半天都沒反應過來,

  “對,4815斤,差點就打破了4864斤的全國記錄。”說道這里,王辰也覺得有些可惜。

  沒打破記錄也沒關系,對這個產量村民們已經非常滿意,

  想想往年大家種其他品種的玉米時畝產量才多少?

  不過一千四五百斤而已,差的時候,甚至只有一千斤出頭,

  而今年的產量,居然是往年的三四倍,

  想到這里,大家再次陷入了震驚之中。

  就在村民們沉醉在幸福之中的時候。

  南河省電視臺的記者也在采訪王錚院士。

  記者:王院士,您對剛測算出來的這個產量滿意嗎?

  王院士:當然滿意,畝產4815斤,距離全國記錄都只差了49斤。

  記者:為什么?不是還沒打破記錄嗎?

  王院士微微一笑:去年的全國記錄那是高產試驗田里的記錄,那塊地的面積才幾千畝,哪能和這里相比,咱們這里可是有三十萬畝呢,這么大得種植面積,怎么可能管理得那么可精細。

  聽了王院士的解釋,記者頓時恍然大悟,

  隨后記者繼續問道:那王院士您覺得今年那個地區的山神一號玉米最有可能打破去年的記錄?

  王院士想了想道:我覺得東北地區的幾個育種農場,就有打破記錄的可能。

  記者:為什么?王院士您能為大家分析分析嗎?

  王院士:當然可以,因為東北地區的土地肥沃,而且小農場眾多,一些管的好的農場應該能打破畝產4864斤的記錄。

  而另一邊,村民也終于從驚喜中清醒過來。

  不過還是有些人不太敢相信,于是趕緊向王辰確認道:

  “王辰,你小子沒看錯吧?會不會是3800多斤?”

  王辰無奈的笑了笑到:“這怎么可能看錯,你們看看,我都拍在手機上了呢!”

  說著王辰就將手機上拍下來的圖片給的大家自己看。

  “我去,真是4815斤啊!”

  “這也太恐怖了吧?往年咱們的玉米產量才1000多斤啊!”

  “那今年咱們合作社的玉米不是比往年多了翻了三四倍?那大家說,咱們今年能分多少錢?”

  一聽到分錢的話題,大家再次的興奮起來。

  “我們來算一算哈,咱們就當畝產量是4800斤,這樣好算,如果按照每斤一塊二計算,那每畝地的收入就是5760塊!”

  “5700多?”

  “我的天哪!怎么有這么多?”大家聽到這個數字都差點樂瘋了,完全不敢相信直接的耳朵。

  王忠義此時也是暈乎乎的,完全沒聽到的大家在說什么,

  一畝地五千多啊,他家提供入股了五畝地,那不是兩萬多塊了?

  “哪有那么多,這5000多還沒剔除成本呢!”突然有村民提醒道,

  “對啊,我們還沒算成本呢?”邊上的村民一拍大腿。

  “今年的咱們的種地成本有多少?一畝地有1000塊嗎?”

  “哪能有那多么,照咱們往年的情況看,一畝地的種地成本應該也就八百左右。”

  大家都是種地的老手,種了幾十年的地了,對每畝地的需要多少成本都非常清楚,

不過顯然大家都沒考慮到種子的價格,因為山神集團的種子可是要比普通的種子貴上不少  如果算上這部分差價,合作社每畝地的種植成本應該也在1000元左右。

  “那咱們一畝地不是能分到4700多塊啦?”

  “大家沒算錯吧?千萬別又算漏了啥。”聽到這么高的數字,有村民還是覺得有些不踏實,再次提醒大家。

  “怎么可能會錯,山神集團用的東西,除了種子之外,其他都和咱們往年的一個樣,每畝4000多的分紅應該沒有問題。”

  大家再次理了理,發現分紅數字大致沒錯之后,全都喜笑顏開起來,

  看到村民們如此興奮,

  記者再次對他們進行了采訪。

  記者:這位大哥看起來很高興啊,是因為合作社的玉米豐收了嗎?

  村民:那是當然,我種了二三十年的玉米,還是第一次遇到這么高的產量呢。

  記者:那大哥您有沒有算過,今年大概能難道多少分紅?

  村民:我們大家剛算過了,今年每畝地我們大概能分紅4700塊,我家有十畝地加入可合作社,今年的分紅應該能拿到47000多塊,

  記者:這么多?這些都是純收益嗎?還是還有其他成本?

  村民:當然是純收入,沒有其他成本。

  記者:對了,這位大哥,我看你們村還有不少人家種了大蒜、辣椒什么的。你覺得大家是種這些經濟作物賺錢呢,還是加入合作社賺的更多?

  村民:這個可能要看市場行情,如果遇到大行情,可能種一畝大蒜就能賺七八千塊。不過這種收入卻不穩定,如果在遇到小年,可能還會賠本,所以總體來說我覺得種植經濟作物還是沒有加入合作社劃算。

無線電子書    大佬從養豬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