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沒想到,今日蒼穹之上的太陽卻一反常態的大放光明,比平日里的烈日狀態更為耀眼,閃爍著是金色的光輝,將整個霄梁城都照耀的璀璨明亮。
在此城中,按照三才分為天地人區域,乃是最核心的區域。
按照十天干分為甲乙丙丁…區域,是次核心的區域。
按照二十四節氣分為立春、雨水、驚蟄…區域,是教邊緣的區域。
最后則按照十二地支分為子、丑、寅…區域,處在地底,是最邊緣的區域。
其中,天地人三才區域處處懸燈掛彩,錦帛飄飛,甚至人為弄出彩云騰空,飛霞繞頂的仙家景象。
特別是天日區最為隆重,同時隱隱有數十道強悍的氣機升空,攪動一方天地,使得周遭有各種各樣的祥瑞異象顯現而出,叫那些低階修者目眩神迷,震撼非凡。
因為下界又有一批修士將要飛升。
這些能夠從那些較弱的本源世界飛升而上的修士,都是一等一的天驕之輩,很受各個勢力的歡迎。
也因為此地乃是一處飛升臺所在,才配得上一尊知見大妖在此鎮守。
三才區之外的天干區也得到了消息,所以也隆重的準備了一番,將各處區域都打扮的煥然一新。
因為他們都知道,最近會有下界天驕飛升而來,各大勢力都派接引致人前來,欲要接引下界天驕。
他們這些底下的人,自然得更加用心。
之后便是節氣區了。
二十四節氣區在霄梁城中是屬于外圍的存在。
雖然占地廣數量多,人口基數大,但很可惜的是,二十四節氣區實在是距離權力中心有些遠,所以他們并沒有得到什么可靠的消息,只是舫間按照慣例猜測而已。
所以二十四節區并沒有如何準備,畢竟按照他們的身份,準備也準備不了什么東西,那些下界飛升而來的天驕連看都看不到一眼。
至于十二地支區那就更不用說了。
十二地支區位于霄梁城之下,是霄梁城的地下城,大多數都是低階修士的居住區域。
他們基本上啥消息都沒聽見,因為在地支區,說直白一點,都是一些老弱病殘。
就算是低階修士,一些比較青壯的也在節氣區從事各種各樣的商業活動。
比如說擺攤、開個店鋪之類。
在地支區之中,或是年老或是年幼,他們對于什么下界天驕飛升之事完全都不關心,哪里會做這些形式之事?
赤色大日照耀下的霄梁城,非常非常美麗。
不論白天還是黑夜,都是一副白晝的模樣,因為有大日存在,所以黑夜到了此處自然避退。
而且這尊有知見大妖所化的大日在本質上自然是比不上距離靈航古星最近的那顆太陽星。
但是因為的所謂離的近,也是在星與星之間相比。
其實距離非常遠。
所以說那顆太陽星雖然本質極高,但是力量穿越極長的距離之后,進行了層層的削弱,到達了琉璃古星之上,其實就算不得什么了。
而且長久以來大家都適應了那顆太陽星的能量輻射頻率,也沒有什么其他的感覺,雖然太陽星的本質很高,力量很神奇,照樣也是如此。
但是這道赤色 繼續閱讀!大日就不同了。
本質上乃是一只霞浦炎鴉幻化而成。
這種霞浦炎鴉有妖中帝王星烏的血脈,對于一般的人來說,知見境界的巔峰真人,本就是是非常非常強大的的存在,低階的修煉者根本就沒資格接觸。
再加上這尊知見巔峰真人的血脈又如此尊貴,離眾人相對于那真正的太陽星來說又距離近了很多。
所以說,他們對于赤色大日的震撼是要大于距離特別遠的那顆太陽星。
敖嫻所在的龍族屬于妖中帝皇,就算是比真正的星烏都要略勝半籌。
可能星烏單體力量不弱于神龍,但是他們的血脈在本質上有些地方還是不如龍族,比如龍族可以繁衍出至少能夠形成族群的神龍,而星烏一族的數量簡直是少之又少,根本無法形成種群。
所以,就算是一只真正的星烏,在敖嫻面前也不算什么。
但不是人人都是敖皇這樣的真龍,對于其他那些血脈卑微的生靈來說,一尊蘊含星烏血脈的知見大妖,實在是天大的人物。
特別是此妖能夠吸收太陽星的力量,借助太陽星的力量攻擊或防御,在天人之下,屬于一般情況下無敵的存在。
當然,最重要的是霞浦炎鴉可以凝聚太陽星的力量,將遠在天邊的太陽星的力量匯聚起來,而后通過自身進行轉化,在經過凝練之后變成極為凝練的太陽精華,也就是霄梁城之中的修士常說的炎魂日華。
日華隨著霞浦炎鴉的規律變化,每一日所投射下來的量都不一樣。
但不管是哪一日,炎魂日華都不會斷絕。
所以,憑借永不斷絕的炎魂精華,霄梁城幾乎已經成為了緩沖之地低階修者心中的修煉圣地。
因為炎魂日華對于低階修煉者的好處非常非常大,一是炎魂日華之中是純凈的太陽屬性的能量,這種太陽屬性的能量屬于正屬性的天地能量。
修士修煉,就是要吸收正屬性的天地能量。
而有這么濃郁的正屬性的天地能量吸收,對于低階修煉者來說,修為自然增長會變得很快。
同時炎魂日華本身還有清心凝神,突破境界的功效。
若是修為卡在某個境界卡了久了之后,如果能夠收集到大量的炎魂日華,然后將其凝煉成極度精純的日華寶珠,服下之后對于突破境界有極好的效果。
雖然這種效果隨著修為的增長會逐漸變少,乃至于無。
但是修為高強者終究是少數,最多的,還是那些底層修煉者。
這對于大量的底層修煉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福音。
所以他們對于霞浦炎鴉極為崇拜。
在他們眼中,霞浦炎鴉乃是極為神圣的一個存在,乃是眾人心中的神祇。
這也是此妖想要達到的目的。
《霄梁志》有載:予之以利,收之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