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519章 找細節就像挖寶藏

無線電子書    我只想安靜地抄書啊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對《老男孩》的評價,仍然以好評居多。

  在電影時光網上的打分也一直居高不下。

  口碑和銷量異常堅挺。

  “我以前一直覺得,幾塊錢一部的電影,肯定是粗制濫造的。不過也無所謂,反正便宜,隨便消磨時間吧。但是《老男孩》真的不一樣。這是一部用心拍的電影。不管是劇本,構圖,攝影,剪輯,音樂,都是下了功夫的。特效雖然不多,但是恰到好處。”

  “2009年第一部優質電影。雖然它的篇幅很短,雖然它只是網絡電影。但是好看的東西,就是好看。最近一兩年國內的電影市場,總是在給人喂侍。要么是吃巧克力味的侍,要么是吃侍味的巧克力,都已經麻木了。但是《老男孩》真的不一樣。在我心目中,它當得起‘優秀’二字。”

  “我覺得吧,《老男孩》的故事很簡單,但是該有的跌宕起伏都有,該有的轉折也有,然后煽情的,搞笑的,文青的,都在這里面。粗一聽,像是煮了一鍋大雜燴。但其實不是大雜燴。精準的火候把握,恰到好處的時間添加各種食材和調味品,海明威的巧手,做出了一碗高質量的佛跳墻。”

  “我就不明白,拍電影真的不難,講故事真的不難,可為什么很多導演就是不會把這簡單的事情做好?看看《老男孩》吧。沒有任何復雜的東西,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故事,但它就是能打動人。”

  “我是高中生,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是拍給大叔大嬸看的,年輕人get不到。但我很喜歡看啊,我班上的同學也有不少喜歡看。這電影又不難懂,很簡單的故事,為什么要搞鄙視鏈呢,說什么年輕人看不懂?這是講夢想,講友情的故事,年輕人就沒夢想?年輕人就沒友情了?”

  除了稱贊以外,觀眾們也開始深入地討論影片中的細節。

  正如杜采歌所料,電影里幾乎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臺詞,每一個道具,甚至每一幀都會被細節控觀眾拿出來分析。

  比如,觀眾們會分析林河與陳子椴對話時的各種表情變化,語氣變化,來揣測他的心理。

  會根據一幕場景里的道具擺放,來猜測導演是不是在暗示什么。

  有人發現了,電影里陳小椴出場的鏡頭中,有兩個鏡頭是在看書的。

  翻譯過來就是,一首冰與火的歌。

  或者簡單點,冰與火的歌。

  網友們調查了星條國和威塞克斯那邊的圖書市場,發現市面上并沒有一本這樣的書。

  難道這是在預示,海明威的下一本書將是《冰與火的歌》?

  還有細心的網友注意到,那本書的封面上有巨龍,有美人,有騎士。

  所以這將是一本西方奇幻?龍與魔法?

  有網友觀察到了一個細節。電影里,有一幕給到了林河的書房,桌上散放著幾張唱片。

  其中有段曉晨的《新歌加精選》,有余魚的《一直很安靜》。

  顯然在“音樂新力量”上,大放異彩的余魚,即將發布全新專輯。

  除此之外,電影里還有很多有趣的小細節。

  比如陳小椴在和鬼臉樂隊參加真人秀時換過的幾套衣服,恰好是段曉晨在演唱會上穿的同款。

  比如林河在電影里用的吉他,是卡斯特大師的作品。這把吉他有一個一閃即逝的特寫,細心的網友有一行極小的字:“希望你在音樂領域勤耕不輟,靈感永不枯竭”。

  網友們大膽推測,這是海明威的父親或者親密朋友送給他的禮物,是海明威現實中的愛物。

  還比如,在行者樂隊和鬼臉樂隊同臺演出那一段,表演結束后,林河送給了行者樂隊主唱嘉勇易西一頂闊邊圓頂草帽。

  這頂草帽是“海賊王”里路飛的同款。

  然后行者樂隊的粉絲都激動得不要不要的,這牽扯到一段公案:當年嘉勇易西突然就開始戴帽子了,而且是戴的這么一頂很奇怪的帽子。

  粉絲們就紛紛猜測,是不是嘉勇易西的女朋友送的?

  是不是他的親人送的?

  現在謎底揭曉了。

  嘉勇易西也在跑宣傳時親口承認,當年那頂帽子就是海明威送的。

  這些都被神通廣大的網友們扒了出來。

  一些諸如此類的小細節,或許在沒看過電影的人看來是挺無聊的。

  但對于看過電影來說的人來說,就像是挖出了深埋的寶藏,每次找到有意義的細節,都會興奮得像過年一樣。

  挖細節,就是這么有趣。

  關于《老男孩》電影的寓意和內涵,也有不少人在討論。

  甚至還有人反向解讀,“這是一個中年人的童話,片中的一切都是表象,似乎你曾經擅長的還有用武之地;曾經你暗戀過的女孩現在仍然喜歡著你,一直在等你;曾經的好友仍然互相在乎,親如兄弟。但這只是一個中年人卑微的夢。現實是,那個女孩早已嫁作他人婦,那些兄弟早已和你不再聯系,你所擅長的東西早已一文不值。在影片里,其實有大量的暗喻…”

  然后用大量的細節來證實他的觀點,其實《老男孩》拍的是一個精神失常的中年男人的故事…不得不說這位的腦洞還是挺大的。

  總之,網友確實是神通廣大的,他們成功地發現了很多杜采歌本人都沒發現的東西。

  另外,因為《老男孩》太過成功,幾乎已經預定了今年,甚至未來幾年內最賣座網絡電影的寶座——在海明威導演不繼續拍網絡電影的情況下。

  于是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老男孩》成功的原因,洋洋灑灑幾千字,牽涉到了社會心理學和廣告營銷學,鏡頭語言與解析幾何,潛意識矯正和正念療法,音樂療法和時間管理學等跨學科知識。

  “表面上看,《老男孩》是現實主義作品。但其實深入分析,會發現這是一部披著現實主義外皮,其實質卻是解構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集大成之作。”

  除了那些放飛自我的,當然也有認真分析的。

  “我們為什么喜歡《老男孩》?因為樸實,因為真。不是每個人都組過樂隊,都當過搖滾歌手。但是痛苦和掙扎的情感是一樣的。我不是林河那樣的音樂天才,我也沒有一個段曉晨一樣的美女妹子在等我。但我能體會林河的心情。”

  “抓住了中年男人的淚點和痛點,體現了不能被滿足的夢想、自我實現和無力掌控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不知道,反正就是喜歡看。故事不錯,超喜歡里面的音樂。”

  “我是奔著段曉晨來的。但說實話,這樣的電影,就算沒有段曉晨出演,我也會喜歡。”

  不僅是觀眾去分析。

  實際上,從業人員也已經開始認真投入到對《老男孩》的各種分析中。

  截至3月1日,上線第13天,《老男孩》已經拿下了2300萬票房。

  雖然越往后,銷售曲線會越平滑。

  但首月破3000萬票房幾乎已經沒什么懸念了。

現在媒體、影視行業從業人員關注的焦點,在于《老男孩》能不能把首  房提升到4000萬這個全新的層次。

  大量的從業人員幾乎要把《老男孩》給完全解剖開來,分析海明威的執導風格,試圖找出海明威能連續兩部網絡電影票房大爆的原因。

  以往,一說到“網絡電影”,觀眾的印象就是“沒有明星”“經費少”“特效差”“拍攝周期短”“粗制濫造”。

  海明威的這兩部電影,《那些年》和《老男孩》,其實也是非常典型的網絡電影。

  首先這兩部電影并非依靠大牌明星演員(姜佑曦、段曉晨、行者樂隊雖然也自帶流量,但在影視方面的號召力不足)。

  沒有炫酷的特效,不需要太多的制作經費。《那些年》包括宣傳在內的總成本是300萬,據說拍攝和后期制作只花了一百萬多一點。

  而《老男孩》的總成本是700萬,實際拍攝和后期制作也只花了不到400萬。

  可謂低成本、經費少的典型。

  兩部電影的拍攝周期都不到2個月,后期制作耗時也不長。

  看似與別的網絡電影沒什么不同,可是偏偏這兩部電影都獲得了極高的投資回報率。

無線電子書    我只想安靜地抄書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