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718章 神劇輕松做到的事情,李素花了十幾年

  視察完雒陽新區后,李素在心中估摸著,那地方要完成全部的地皮平整、分塊,并把土路都修完,估計要到今年夏季農閑結束之后。

  要把排水渠和其他配套做好,再簡易圈一圈低矮的夯土城墻,估計得連冬天的農閑時間都用上。

  所以大規模開始造房子,怎么也是明年的事兒了。好在他本來就不急,慢慢磨合基建團隊,積攢技術經驗,也挺不錯。

  而且這些技術一旦投入大規模應用,就肯定逃不脫技術擴散的命運。

  畢竟建筑工程類的工匠不可能跟作坊里的工匠那樣集中管理。這些人才都是流動人口,跟著項目工地走的,你也圈禁不起來。

  好在袁紹和曹操都沒什么機會大興土木了,所以李素這兩年再點起這方面的科技樹,就算擴散了袁紹也沒命去花。

  曹操就算還有幾年命,也沒什么特別好的應用場景,就算擴散過去,曹操強行搞建設,劉備也可以當是為他建設的。

  這些大型工程回本周期都很長,再快錢的工程沒個十年八年根本收不回投入,曹操本錢砸下去,還沒賺回來就滅了,豈不美哉。

  所以,想學就學吧,李素不在乎。學好了怎么造新城市怎么挖運河,就當是為重新統一之后的大漢天下做貢獻。

  視察完雒陽新區,幾天之后李素就踏上了南下宛城之路,繼續他在這個春季農忙結束后的巡視。

  三月下旬,李素首先到了宛城。荊州防御使高順親自出城數十里迎接,而且還帶來了大量的部隊,都是這兩年募集的新兵為主,供李素順便檢閱,看看他的擴軍成果。

  劉備陣營去年擴軍八萬人,其中四萬是從農戶良家子里征集的新兵,還有四萬是改造的戰俘。

  今年擴軍十萬,同樣有七萬的改造戰俘,新募本地良家子反而減少到三萬。另外還額外募集一部分差額,補足去年的戰損。

  如今已是三月底,除了今年的三萬良家子,目前只征到一萬,還差兩萬缺口。而戰俘是早就到位的,冬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服苦役改造。

  現在差不多都磨了性子、也感受到了劉備這邊服役生活條件確實比袁紹和孫權那邊好,人心漸漸收攏了,才正式成軍。

  所以,劉備陣營目前可以用于對外遠征的機動部隊總兵力(也就是不算只能內線防御作戰的二線守城民兵),已經膨脹到了四十八萬人左右,到夏天可以全部擴軍完成,達到五十萬。

  當然,五十萬人里,有二十萬服役時間在兩年以下,其中十萬更是在一年以下,軍事訓練程度比較低。

  走精兵路線的久戰老兵,始終還是三十萬左右。

  這三十萬里也有十萬是五年以上的一兵,跟著劉備從益州北伐關中前就一路打出來的,跟曾經西涼軍生死搏殺過,見慣了生死鮮血,心理素質也極強。

  剩下二十萬分別有三到四年作戰履歷,總的擴軍步伐始終是很穩扎穩打的。

  擴軍的練兵細節,其實李素也沒什么好視察的,主要他也不懂這些古代的軍紀訓練和戰術訓練,放心交給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就好了。

  而且以劉備陣營目前的軍事科技優化,士兵也不是很需要戰術和戰紀的精煉。那些需要武藝的精銳兵種,比如陷陣營,從久戰老兵里直接抽調就行。

  新兵只要裝備上灌鋼鍛造的四棱錐槍,超長槍桿,列陣捅刺,或者是裝備神臂弩,有節奏地瞄準射擊、或者聽從指令覆蓋射擊,根本不需要多高的武藝,幾個月就能練出來。

  所以訓練的關鍵是讓士兵保持旺盛的士氣,見過血,不怯戰,保持無論面對什么情況都陣型嚴整不亂的紀律狀態。

  而軍紀好不好,這個入門指標,李素這樣的練兵外行也是看得出的——至少高順手下這里十幾萬人,已經比原先的農民狀態,或者是袁紹、孫策手下那些舊部隊,有明顯的不同了。

  看上去部隊行進非常整齊,也能做到隊列機動基本令行禁止。哪怕有個別動作比較亂的,至少在聽命令方面都做到了。

  更重要的是,這些新軍軍容看起來就很整肅,氣派氣場就不一樣,不是舊軍隊可比的。

  李素來之前,也聽諸葛亮和黃月英匯報過,知道這里面跟去年冬天之前,黃月英就落實發明的“縫紉機”有關。

  李素去年就一直在督促這項制衣技術領域的革新。前幾年這活兒不重要,主要是因為紡織品本來就沒有過剩。

  前幾年,一套衣服的全產業鏈做下來,紡紗繅絲和織布環節的勞動強度比最后的裁縫要費力得多。

  假設一套衣服從棉花或者蠶絲變成成品,前面面料制造要花上一個女工五十個時辰生產,最后裁縫全算上也就女工十幾個時辰的勞動量。所以主要矛盾在前面,裁縫慢一點,不標準化,問題也不大。

  不過,隨著絲織品產業大量用上新式織錦機,尤其連帶著最近三年,連棉布都開始用新式寬幅織機、水力紡紗。劉備轄區內凡是甬道新技術的地區,紡織業生產效率是普遍提高了兩到三倍的。

  這種情況下,或許一套衣服所需面料的勞動時間,也從五十個時辰降低到二十個時辰,而裁縫制作再花上十三四個時辰,就顯得比較費事兒了。

  初期的縫紉機械并不很難發明,所以早在去年,李素滅孫權江東之地的過程中,黃月英已經把手搖式縫紉機造出來了,后來還試制了腳踏式的。只不過機器的測試、推廣、量產都需要時間,所以才是去年冬天才大規模投入商用。

  手搖式縫紉機并不難造,不涉及工業革命,關鍵是把帶縫線的輪子每一圈掛鉤縫針的那個機構做精密就好,大致說個思路,工匠們自己調節掛鉤結構總能試出來的。

  按說腳踏式縫紉機比手搖式縫紉機更為先進——手搖式基本上最多做到女工手工縫針效率的五倍左右,沒法加更快了,而腳踏式做得好,起碼能比手工縫針快八到十倍甚至更快。

  但是,李素看過黃月英當初發明出來的東西后,卻選擇了推廣手搖式——主要是黃月英做出來的腳踏式,跟他印象里見過的差距很大,效率和穩定性也不太好。

  這一點,80后人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后世80后的朋友,應該小時候都見過家里有腳踏式縫紉機,老一輩的會稱為“洋車”,那東西驅動縫紉轉輪的動力,是靠一塊往復運動的腳踩踏板來提供的。

  說白了,這種做法需要一個“變往復運動為圓周運動”的機構,比如曲軸。而且需要一定的經驗,最初幾圈要停在一個比較適合發力的位置,才能比較容易踩動。

  有些時候縫針停留的位置不好時,老一輩的家長踩縫紉機之前,還要手動搖一下臺面上的輪子,給一個初速度慣性。

  但是,李素搞工業八年多,至今其實一直沒有在“變往復運動為圓周運動”的曲軸上,下多少工夫,做出來的曲軸精度和效率都不太行。

  這也是因為李素不需要蒸汽機,也就不用精密曲軸——精密曲軸的誕生,最初就是為了把蒸汽機往復的活塞運動變成飛輪的圓周運動,而大部分做功環節需要的是圓周做功,這玩意兒在蒸汽機革命時才不得不造。

  但水車做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圓周運動帶圓周運動,不存在圓周變往復、往復變圓周的麻煩事兒。所以曲軸精度和減租不夠好,也就不奇怪了。

  哪怕之前水車鍛錘要用到“錘頭往復運動”,那也不是靠曲軸做到的。

  而是靠齒鏈和舵輪,控制錘柄的那個抬升舵輪轉到一定角度后,卡不住錘柄了,導致錘柄自然翹起、錘頭自然下落,整個過程其實是靠重力勢能蓄能自由落體兩個環節完成做功的。

  這樣的工業基礎下,黃月英一開始造出來的腳踏式縫紉機,也就不是李素想象中、前世小時候看到的一塊踏板往復踩的,而是類似于自行車一樣兩塊踏板圓周踩,才能通過皮帶輪傳動到縫紉輪上。

  整架縫紉機的下半部分,反而像是一個健身用的固定式動感單車,工作的時候女工下半身會隨著踩輪子左右搖晃,上半身干活拉布也就非常不穩,還容易被扎到手,所以李素就吩咐先別推廣這種縫紉機,寧可用手搖的。

  哪一年等解決了縫紉女工腳踩時上身跟著搖晃的問題,哪一年才能推廣腳踏式。

  這就得等諸葛亮閑下來之后,好好跟他老婆梳理一下,集中攻克曲軸精度和減阻的問題了。

  但不管怎么說,暫時量產了結構最可靠最穩定的手搖式縫紉機后,哪怕效率提升倍數沒那么夸張,但至少也是五倍速的提高。

  原先一個女工工作十四個時辰可以裁縫一套軍裝,現在只要三個時辰。哪怕不熬夜加班,只在白天干活,一天也至少能做兩件衣服。如果是夏天日照長,然后天一亮就干活,還能多干半件。

  當然,做衣服速度的提升,不只有縫制環節的加速,裁剪環節也能提升。

  李素本來覺得這個環節總耗時不多,也沒刻意去安排任務。不過黃月英在自己鼓搗的時候,因為受到為雒陽新區營建而搞的“水力圓鋸切割木材”啟發,也想搞一個水力驅動裁衣服的。

  但很快發現,布匹比木頭軟太多,在鋸齒圓片面前很容易變形,所以反而無法切割。最后折騰了一番,改成兩根粗糙鋼絲反向對著拉,就可以起到剪刀的作用。

  雖然雛形機器剪的速度不快,但好在可以一次性裁切很厚地一疊布料。這樣一方面能節約在每一層布料上畫線確認裁剪軌跡的麻煩,還能確保同一批布裁出來個個零部件尺寸都一致。

  所以,盡管這個機器在初期階段沒提升多少生產速度,但至少讓成品的次品率降低了一些,同一批尺寸的軍服形狀也都一樣。對于民用家庭小規模做衣服沒有幫助,但對于部隊大規模量產軍服、制服還是挺不錯的。

  這些措施都用上之后,才有了李素今天視察時看到的軍容整肅狀態,十幾萬人穿的衣服除了大中小幾個規格不同外,其他版型衣型都是一樣的,看上去就很整齊威武。

  這種場景,后世李素看古裝片的時候,倒是不覺得有什么問題,那是因為他后世看到的拍電影電視的場景,服裝道具都是工業化大規模標準生產的,所以他習慣了“小兵的衣服都一個樣”。

  但實際上,自從穿越后至今這十幾年,李素也算久經戰陣,看到過各種各樣的部隊,實際上他壓根兒就沒見過軍服規格高度統一的部隊。

  哪怕幾萬精銳大軍往那兒一站,看起來都是七零八落的,軍紀再嚴明的部隊也一樣,頭盔鎧甲也都是大小形狀略有不同,這是手工業加工的必然缺陷。

  現在經過這個新技術的整頓,總算是做到了讓小兵軍服規格嚴格統一的場景。

  后世神劇片場輕易實現的基本操作,李素卻花了多年才看到。

  軍容整齊的背后,至少還節約了數萬農婦半年的勞作時間。這些節約下來的勞力,對于李素增加對南陽本地徭役的征發,也是一種補充,至少先減輕了百姓的其他負擔,百姓被征時的怨言也就沒那么猛烈。

  視察完部隊的軍容之后,李素對高順的工作大加贊賞,好生勉勵了一番,還直白地跟高順交底:在正面戰場負責殺敵,固然是大功一件。

  但是在后方穩固中路防線,同時讓部隊可以源源不斷形成戰斗力,這功勞也不比廝殺奪城小多少。關鍵是高順這邊的工作能夠總結形成經驗、推廣,那就是功德一件。

  未來就算不在地方上當防御使了,也好回朝廷到兵部任職,同時兼具文官武官的前途。

  高順對于司空的鼓勵自然是感恩戴德,表示一定繼續努力,絕不會因為這幾年沒有上戰場就懈怠。

  隨后,他就安排車馬,護送李素去博望縣,視察運河工地的工作開展。

  ps:過渡種田章節,流水賬過一下,推進一下時間線。明天進入新一階段的收割。

無線電子書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