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85章 一仗打出一年太平

  天地良心,徐晃這種人的智力值,放到三國志游戲里,估計也就是六七十,指望他用虛實奇計陰到敵人,實在是很有難度。

  但智力值低也有智力值低的好處,那就是你第一次用計的時候,因為出乎意料,會導致別人猝不及防。

  另一方面,這次對付韓暹的戰役,徐晃知己知彼的特性也得到了充分發揮,誰讓他比臥底還了解白波賊的思維模式呢。所以可以看做“當敵人是白波賊時,徐晃用計的智力判定臨時增加20”。騙過韓暹這個同樣三腳貓的對手,也就不奇怪了。

  隨著連弩的掃射,船舷邊槍陣和刀盾手的列隊阻擊,一排排的白波賊如同被收割一般倒在湅水中,血染河水,一度有數十丈的河面被染紅。

  船艙里被剁掉的攀船賊兵的手指手掌,湊攏起來估計都得拿量米的斛具一石石地往外倒了。

  韓暹原本打算是先用八千伏兵死死咬住太史慈的兩千水手、然后讓后續的兩萬魚腩快速接近增援戰場,一口吞掉敵軍。

  現在陡然變成了八千人打五千,還是涉水攻擊船上的敵人,占據地理上的絕對劣勢,兵力精銳程度也遠不如徐晃,所以哪怕不中計,死磕到底,韓暹也是毫無希望的。

  韓暹咋咋呼呼地狂吼了一陣,試圖穩定軍心,讓士兵們別擔心中計,也不過是稍稍延緩了潰敗的速度,白白增加己方的傷亡而已。

  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又膠著廝殺了幾分鐘后,韓暹親自督陣的那一部人馬,在亂軍中就顯得越來越突兀因為其他幾個沒有韓暹本人坐鎮的軍陣,都漸漸崩潰后退,只有韓暹親自坐鎮的那段戰線最堅挺。

  因為是水戰,對面的太史慈也沒用長槍,而是拿著佩劍挎著雕弓在船頭督戰。遇到殺到近前的白波賊兵就拿寶劍剁手,沒有敵兵沖到近前他就拈弓專挑有威脅的敵軍軍官射。

  眼看著身邊的敵軍攻勢漸漸消頹,太史慈很快就注意到了韓暹的主陣,尤其是昏暗中聽聲辨位,就可以聽到那邊不時傳來韓暹試圖穩定軍心的大吼大叫。

  “把船往下游北岸靠過去些!”太史慈眼神一瞇,吩咐自己座艦的舵手把船順流開下去。

  因為這場埋伏本就發生在黃昏,如今接戰了一會兒后,太陽已經徹底落日,天空中只剩下一些云層反射的余暉,視野不是很好。太史慈也只能影影綽綽看到韓暹大吼的聲音來源方向,有一堆人影,但看不清哪個才是韓暹。

  換句話說,他也就是跟“射聲營”一樣聽聲辨位估個大致方向,然后朝著那一堆人影隨機射。

  “嗡”地一箭射出,兩秒鐘后一個黑影就應聲倒地,隨后又是“嗡嗡”連射,接二連三有白波賊斃命。

  “嗖”地一聲,韓暹還在那兒吶喊督戰,試圖讓士兵們頂住、多撐一刻鐘,撐到后軍掩殺涌至,結果就感覺到一陣破空之聲,他身邊的一個心腹小校被一箭射殺。

  那箭矢扎進胸口的皮甲中,深入數寸,尾羽猶自震顫不已。

  韓暹覺得渾身一哆嗦,還沒當回事,只以為是亂戰中敵軍弓弩犀利,居然連他身邊的軍官都被亂箭蒙中了,他見慣生死,倒也沒空為這些不幸者哀悼。

  可惜的是,他稍微愣了一會兒,又聽到“嗖嗖”兩聲破空,身邊又有兩個心腹親兵護衛被射殺,韓暹這才意識到,自己是被敵軍盯上了。

  要不是天色昏暗,說不定他自己都交代在這里了。

  很快,對面開始亂箭攢射,不光是太史慈一人放箭,太史慈確認了這里是敵軍要害后,讓附近幾艘船的弩手全部往這個點扎堆放箭。只不過其他弓弩兵的準確率遠不如太史慈,基本上是火力覆蓋,命中率堪憂。

  但仗著火力密度大,韓暹身邊還是不時有親兵倒下。韓暹終于知道不能再在前沿督戰了,讓親兵各種架盾遮擋,他翻身上馬往后狂奔脫離。

  隨著韓暹放棄親自大吼穩住士氣,已經折損了一兩千人的那八千白波賊老兵,也終于徹底崩潰。而后軍的兩萬魚腩還沒進入戰場,他們自從聽到前軍吶喊,就開始沖鋒,但至今還距離湅水河邊兩里地呢,然而先鋒已經被擊潰,儼然淪落到了各個擊破的狀態。

  “要不要上岸列陣追殺?”太史慈看到敵軍崩潰,有些吃不準敵情。

  徐晃想了想:“我帶我的三千戰兵上岸追殺!你帶你的水手繼續架弩守在岸邊船上!要是全上,說不定敵軍敢返身殺回跟咱攪在一起。你留在船上,就萬無一失了,如果敵人敢追,我就退到河邊,你用船上的連弩壓住追兵!”

  太史慈也不怕徐晃搶功勞,反正這一戰說好了兩人配合功勞平分,就爽快地點頭答應。

  徐晃立刻抄著大斧跳水上岸,讓親兵從船上牽下馬匹,帶著登岸的部隊展開沖鋒。

  他知道這種敵軍崩潰后從背后掩殺的機會非常難得,要是錯過了的話,今天對韓暹的打擊就要小得多了。

  白波賊不是那種肯在進攻戰中死磕到底的硬骨頭部隊,只要傷亡稍多,就會放棄攻勢立刻敗退,所以背后掩殺才是給敵人最大程度重創的環節。

  韓暹還真沒料到徐晃居然在守船戰中占了便宜、他都敗退了,居然還敢上岸追。韓暹很想返身殺回,跟登陸的敵兵列陣公平一戰。

  可惜的是,因為之前的慘敗,軍心士氣早就崩了,紀律和組織也都無從談起,韓暹只能被裹挾著繼續敗退。

  一路上但凡有成股的白波賊兵被追上,后排地稍微被砍殺一小撮,剩下的就土崩瓦解跪地投降。徐晃帶著不到三千人追擊,沒跑兩里地兵就越打越多,白波賊這種墻頭草一樣的士兵,堅韌性實在太差了。

  一盞茶的工夫之后,韓暹終于帶著殘余部隊與后續趕來的兩萬魚腩會合了,但沒想到徐晃根本沒打算停手,帶著他那從三千人打到將近五千人的部隊,裹挾著韓暹繼續往白波賊后軍撞去,直接用韓暹的先頭部隊自相踐踏踩亂后軍。ωωω.九九九)xs(

  韓暹的后軍魚腩是讓李樂帶領的,李樂顯然不是什么大將之才,對于“如何防止后軍被崩潰的前軍沖垮踐踏、發生連鎖反應”束手無策。

  加上不少火線投降徐晃的原白波賊士兵,為了防止被殺,都是轉身往故主殺去,他們連衣服都沒換,亂中根本分不清誰是誰。李樂的后軍發現不光穿著漢軍盔甲的徐晃士兵勢如瘋虎胡亂砍殺,連穿著韓暹本部衣甲的自己人都亂砍,一時之間分不清是敵是友,徹底在黃昏的最后一抹微光中絞肉亂戰,四野奔逃。

  幸虧天色很快徹底黑了,韓暹李樂也顧不上部隊,就帶著身邊的人往北狂奔脫離戰場,至于部隊會變成什么樣,他們已經徹底不管了。

  經此一戰,次日清晨回到汾水南岸的汾陰縣時,韓暹和李樂身邊的親隨兵馬居然只剩了三千多人!

  當然,這絕對不是最終結果,因為大部分部隊只是在黑暗的崩潰中打散了,并不是全部被殺。而且白波賊無處可歸,最后肯定還是得回老家。

  此后數日,韓暹在汾陰駐扎恢復元氣,每天也能看到數千人到千余人不等的打散部隊陸陸續續歸隊,最后總共也收攏回來近萬的魚腩雜牌。總人數恢復到了一萬二。

  但不管怎么說,此次出戰的八千主力戰兵和兩萬臨時征發的新兵,至少有一大半沒回來。

  被徐晃太史慈在防御戰階段殺死的最多也就一兩千人,隨后的掩殺階段傷亡可能比防御階段大了兩三倍,應該不會超過五千人。

  這么一算,至少有八千人做了徐晃的俘虜、直接投降了,或是被殺散之后,偽裝成平民回到解良、安邑等縣城,期望官軍收留或者當長工、佃農洗白。

  實際上,徐晃只接收了七千人口,這里面還有一千多人的差額,則是被徐晃狠心殺俘了徐晃比韓暹預想的還要狠不少。

  原來,是徐晃打掃戰場的時候,光是在湅水河邊水力撈到的人,就有不少還在哀嚎,但是被剁了雙手手掌或者十指的,他們都是在攻打船陣時,試圖爬船被剁手的。

  這種徹底喪失了勞動力的殘廢之人,經統計一共有九百人,徐晃知道大災之年不能背負上這些永久喪失勞動力的包袱,所以一狠心,自作主張吩咐士兵們全部補刀。

  這種事兒白波賊也是經常做的,徐晃也只能說是白波賊的舊習沒有徹底改掉,內心還殘留了這種兇狠原本歷史上一年后,這些白波賊靠著被董承招攬抵抗郭汜,得以洗白了,但他們在兵敗逃命的時候,依然非常喜歡搶船砍攀船的人的手指。

  白波軍之所以這一招練得非常熟練,就是因為他們習慣了搶劫那些為了規避三門峽而從黃河改走湅水的商隊的船只,所以攀船攀得很專業,反攀船也很專業。

  除了被剁手的殘廢人在徐晃看來不配活下去,另外還有四百多個嚴重殘疾,估計有機會救治,也被徐晃補刀,累計讓一千三百多個重傷員解脫了。

  太史慈帶的是水手,沒有參與打掃戰場,后來聽說了徐晃的狠辣,也是有些不忍:“你不怕大王知道了處罰你么?”

  徐晃默然一會兒,嘆息道:“白波賊向來都是這么干的,我雖然不是白波賊了,但對付他們還是要以其人之道。以后對付其他諸侯的官軍,肯定不能這么干了。”

  太史慈沒有再說什么,他知道這只是徐晃對自己過往的一次徹底切割,劃清界限。

  徐晃看他沉默了,才緩緩說道:“其實,我本來就辦法招攬更多白波賊過來的,反正我們只要肯給糧食,給口飯吃,還怕不能擊潰那些魚腩的烏合之眾?

  但今年關中大災,咱騰不出手來罷了。我出發之前,找大王問過,還找右將軍旁敲側擊給點意見。右將軍說,大王肯定不會希望今年就把河東郡這個殘破之地的包袱背在身上的。糧食已經那么短缺了,現在秋收已過,把百姓招募過來,白白多養一個冬天和一季春荒,哪有那么多余糧?

  一定要跟韓暹盡量保持相安無事的狀態,讓他們明年的春耕也不受影響。等莊稼長得差不多了,夏季農閑的時候,出兵把韓暹、郭太滅了,然后打完仗差不多就是明年的秋收,這樣才不會背上包袱。

  就昨天抓回來的幾千人俘虜,到時候還得讓他們駐防解良、蒲阪,把咱留在那倆縣的主力戰兵換出來,做點事情,這才養著他們,否則怎么能讓他們吃閑飯。”

  昨日一戰,徐晃得到了七千人,但這七千人只有四千人是戰俘,還有三千就是戰場上逃散之后偽裝成平民歸農的。徐晃把這四千人每處兩千分守兩個縣城,給他們足以溫飽的軍糧穩定軍心。只要讓他們看到跟著劉備混不差吃的,絕對可以讓他們不再考慮跟韓暹反復。

  而且昨天也把韓暹徹底打疼了,主力折損過半,足以打出大半年的太平,讓韓暹不敢再來動打劫的念頭。后續直到冬天,糧道應該都很安全了。

無線電子書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