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63章 百廢待興

  五月初六,長安城攻下后三天,戰亂的痕跡總算被草草打掃一空。

  劉備也第一次暫時入駐北宮明光宮、以大司馬的待遇辦公。李素則住進京兆尹府,趙溫等人也在旁邊的三公辦公區臨時勾當,蔡邕則還在半路上,至今沒有趕到長安。

  這里必須強調一點:劉備并沒有僭越,因為長安北宮不是皇帝住的地方,皇帝住的最正統的是未央宮,還有兩側的長樂、建章。

  未央宮和長樂宮之間那個緩沖區域,本來就是人臣辦公的。類似于隋唐把三省六部放在外宮,明朝把內閣放在外宮。

  明光宮在這塊緩沖區域的最北端,南門對著武庫,再往南就是京兆尹府,再往南是霍光故居、三公府衙。

  長安城內,一堆堆的廢墟依然不和諧地堆在皇宮和街坊中,但好歹余燼已經全部撲滅,尸體也都燒干凈了。要把廢墟全部清掉,那起碼得個把月的時間,再要重建,一年半載都未必完成得了。

  但只要這些廢墟暫時不影響其他鄰接街區行使正常的城市功能,也就罷了。

  三天的時間里,長安城內的人口也簡單地重新普查梳理了一遍,雖然不精確,但也大致摸排出了李傕最后末日瘋狂造成的損害——這幾個月里,長安城及周邊,至少死了十幾萬百姓,如果不保守估計,二十萬都有可能。

  李傕郭汜這些殘暴軍閥,讓雍涼“年減人口百萬”的破壞力,就是這么驚人。這還算是好的,至少194年就拿回來了,要是拖到歷史上的196,整個關中就只剩百萬人口了。再拖到198,也就是歷史上李傕被殺那一年,可能二三十萬都不剩。

  如今也算是及時止損。

  初六傍晚,劉備在明光宮里大致熟悉了環境之后,帶著其他幾個公卿來京兆尹府晃悠一下,順便了解情況。

  李素也把剛剛出爐的數據大致分享了一下,讓大伙兒知道他們究竟得到了怎么樣一個爛攤子——這個爛攤子,兩年內能實現自給自足造血,恢復民生,就不錯了。最樂觀情況下,起碼第三年開始,才有可能對外輸血、支持對外戰爭的開支。誰讓攤到了李傕郭汜這倆漢末最大破壞狂呢。

  “今年北伐打了四個月,收復隴西二郡、關中五郡,現在統計下來,總計掌握剩余人口二百八十余萬。比戰前少了五十萬。

  天水、隴西二郡,今年倒是沒有蝗災,但旱情還是有的,只是比關中稍好一些。加上那兒農耕區稍少,人口稀薄,兩郡加起來才不到二十幾萬人口,天水郡十六萬人,隴西郡五萬。所以百姓靠半農半牧也能維生,牧草所需降水遠遠低于農田,只是占地較多。

  天水郡從事農耕的百姓不到半數,往往只在渭水、洮水沿岸灌溉便利處種麥,不太依賴降雨,今年只要暫免百姓稅賦一年,即可緩過勁來,不用浪費益州的糧食賑災。

  關中五郡,災情個個嚴重,目前我們治下剩余人口二百六十萬,京兆尹一百四十萬,扶風郡五十七萬,馮翊郡四十六萬,安定郡十三萬,北地郡六萬。

  如果我們不進行水利整治和滅蝗,就按照現狀放任發展,根據我的推演,災情最嚴重的的北地郡會徹底絕收,顆粒無收十不存一。

  那里不但有蝗蟲,而且水利根本無法整治,只有富平一個縣可以得到農田灌溉。就算派人滅蝗,最多也就是讓草原少受些災害,可以活些牧民,富平縣以外其他縣的農耕百姓依然是絕收。

  唯一慶幸的是,北地郡本來就是關中五郡人口最少的,而且全郡七縣只有南部三縣需要我們負擔,北面四縣早在中平年間、羌渠單于被害后,就落入叛漢的偽南匈奴單于,那里本來也沒多少漢人了,今年那些敵對的南匈奴和鮮卑人受災應該也不淺。過冬的時候,倒是要防止那些游牧沒吃的南下劫掠。災情其次的是馮翊郡…”

  李素剛剛介紹完北地郡的情況,正要說關中其他四郡,劉備直接隨和地打斷了他,也不跟他講禮貌:

  “既如此,也堅定了孤暫時將北地郡劃給呼廚泉作為對抗河套五郡胡人的決心。這個郡我們漢人拿著暫時也是燙手山芋,讓呼廚泉作為根據地,趁河套胡人也窘迫,多殺掠圈地,咱給他們武器,搶了河套胡人的牛羊給咱過冬。

  過兩年情況好一些了,再把北地郡全境收回來,然后把西河、朔方、上郡,許給呼廚泉。要是怕呼廚泉勢大,到時候再用類似‘推恩令’的辦法,把他兄長于夫羅的遺孤賜為姓劉,名字不變,就叫劉豹,也扶持為單于,分而治之。

  孤的設想,最好是收復后的河套五郡,呼廚泉的人管兩郡,劉豹的人管兩郡,漸漸用漢官之法管理,允許他們世襲,但每一代都要朝廷從其子孫中選取繼位者,而且要入朝習學漢學,則學治優異者繼位,跟如今治理西南夷的法子一樣。”

  劉備提到的這個劉豹,也是漢末一個非常長壽的奇葩,壽命甚至超過嶺南老妖士燮。

  劉豹具體生年不詳,但至少是于夫羅188年遷到武都之前就已經出生了。而劉豹的兒子劉淵251年才出生,所以劉豹至少63歲還能生兒子。劉淵繼劉豹左賢王之位是279年,已經是西晉滅吳的前一年,也就是說劉豹至少活了92歲。

  從董卓進京前一年,活到西晉滅吳前一年,幾乎可以算是活過了整個漢末三國時期。

  李素本人對于劉備的這個建議,倒是也挺贊同的,因為北地郡確實太靠近河套草原了,靠漢族的治理思路沒法徹底搞好,既然現在徹底一團亂麻,只要把蝗蟲治理好了,旱災只能是放任了,只要人別渴死,吃的就靠弱肉強食問其他河套草原部落搶!

  只是沒想到,漢人也有對胡人“打草谷”劫掠牛羊維生的時候,別的朝代根本想都不敢想,那不就相當于“漢人沒吃的,反過來搶突厥/契丹/黨項”了么。偏偏李素身臨其境了,聽劉備說得挺自然,也沒覺得違和。

  誰讓河套五郡的胡人部落還沒學會雙側金屬馬鐙和蹄鐵、木質鞍橋馬鞍呢,趁著這個信息差,趕緊再多占幾年便宜,多薅幾年胡人的羊毛。

  “既如此,北地郡就按大王的意思安排,我只派千人協助呼廚泉滅蝗,其余治理就按他們南匈奴風俗,暫時自治。這個最窮最難的麻煩暫時緩解了,咱也好騰出手解決其他諸郡的麻煩。”李素欣然答應了劉備的指令。

  兩個當事人都覺得這么處置沒什么,劉備麾下干了多年的文官如荀攸、法正等人也不覺得有問題。但旁邊的幾個朝廷公卿,卻面面相覷。

  即將回去當司徒的趙溫,以及大司農張義,按說都是也要管理民政和救災的,專業有點對口。他們此刻內心怕不是爬滿黑線:這…這李素不是才二十五歲年紀嘛?陛下念他知天命,有奇計,累建殊勛,讓他二十五歲當京兆尹,已經是非常破格開恩了。

  可是怎么看起來…在漢中王那兒,這李素的權柄遠遠不止京兆尹,這簡直是雍州牧了吧,關中五郡甚至隴西二郡怎么抗旱滅蝗救災,都由他全局統籌?

  大司農張義原本覺得自己好日子快來了,好不容易逃出李傕的魔爪,留得性命,而且其他九卿同僚死了那么多,九卿就升仨了,他該苦盡甘來大展拳腳。

  結果似乎沒他張義什么活兒可干了…

  這劉備,不會又是一個任人唯親目無朝廷的專權者吧?把公卿視為泥塑木雕?那跟李傕時期差別也沒多大了吧!除了劉備不像李傕那樣亂殺人,也不搶劫。

  張義等人的這點嘀咕,劉備他們當然不會留心了。李素就繼續往下交待其他四個郡的情況:

  “關中其余四郡,受災最嚴重的的是馮翊郡,按照不治蝗不抗旱的自然狀態算,今年的減收會有九成。不過這里的治理潛力還可以,大力滅蝗,能救回一兩成收成,還能得到一些蝗蟲供饑民不得已時食用,但治水的潛力不大。

  馮翊郡瀕臨黃河的土地都可以得到灌溉,但黃河水量過大,無法決溝渠引水到腹地灌溉,要是引發黃河決口,危害遠比一年旱災還嚴重。只有黃河的支流洛水、沮水可以挖灌渠、或水位下降時筑堤截流,抬升水位確保舊渠依然有足夠水流,不放余水入黃河。綜合治理的話,馮翊郡能搶回四成收成,并且改善將來歷年的灌溉狀態,就很不錯了。

  受災第三的是安定郡,安定郡蝗災治理需要的精力更多,但治水簡單一些,安定人口也少,百姓沿著涇河耕種,多少有些保障。治理得當,也能保住四成收獲。

  情況第二好的,就是咱京兆尹,長安周邊相對水網較足,水利設施自秦以來就不錯,幾個月不下雨也能保住一小半莊稼,再治治蝗蟲,搶回半數收成不成問題,情況好甚至能留下六七成。

  但京兆尹的麻煩在于人口眾多,人多地少,這兒本來就無法用本郡的田地產出養活百余萬人口,要指望扶風與馮翊的糧食運過來接濟,所以,哪怕京兆尹的田完全不歉收,只要馮翊扶風歉收了,他還是會餓死人。

  而關中五郡最有希望的,就是我們春耕時就建立起有效統治的右扶風了。陳倉、郿縣、渭南等地的收成,因為灌溉得法,第一時間治水,加上我們改道了西漢水北流入渭增加了水量,如果沒有蝗蟲的話,今年能保住八成以上。渭水流域其他扶風諸縣,也能保住六七成,郡治槐里差不多是六成。

  五月到七月,扶風郡不太需要再強化治水了,只要專注滅蝗,把這平均七成的莊稼保下來,再免掉百姓今年稅賦,扶風郡自給自足肯定是沒問題的,還能稍稍順流賣一些余糧接濟京兆。

  馮翊、安定二郡就只能是免稅并鼓勵他們自給自足了,要運糧到那些地方,損耗太嚴重,而且是逆流而上,糧船難行,不像扶風到京兆是順流而下。在京兆都還無法確保完全不餓死人的情況下,安定、馮翊稍微餓死一點,也是沒辦法的。從算數上考量,安定、馮翊要少餓死一個人,長安說不定得多餓死兩個。”

  運輸有損耗,既然連運輸最便利的地方都免不了有人餓死,那么當然優先救活運輸便利地區的百姓。這不是李素殘忍,而是力量只有那么大。

  實在不行,最后只能是讓百姓稍微冒險吃蝗蟲,只要官府多教導科學滅蝗吃蝗蟲的辦法,盡量消弭化學危害性,而且讓一部分最窮的流民集中吃蝗蟲,免得大部分人都冒險吃蝗蟲,這樣能活下來也算聽天由命。

  按李素的算法,京兆尹如果管理得好,本地百姓需要吃蝗蟲的比例會較低,最多只是之前的苦役營俘虜得吃,實在不行把張濟那兒抓來的俘虜、之前涇原之戰抓到的俘虜也派去吃蝗蟲。如果蝗蟲養活的人口從一萬提升到三萬,那么基本上京兆尹境內的蝗蟲也差不多吃光了,再多你想吃都不夠吃了。

  而安定、馮翊的最窮苦流民,就只能是普遍的吃蝗蟲了,哪怕他們只是普通百姓,沒有罪惡,不需要以“吃蝗蟲”作為服刑手段。

  劉備靜靜把李素這幾天了解到的情況和討論出來的規劃聽完,內心也是稍稍有點郁悶的:

  “孤早就料到李傕這禽獸肯定會留下一個爛攤子,但還是沒想到會這么爛。唉,就當是休養生息吧。不過幸好,去年袁術才剛剛平滅黃邵、何儀,曹操也是去年才殺了臧霸,他們也要屯田休養生息。”

  劉備這番揣測,其實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事實上他提到的這倆人,只有曹操會意識到之前連年跟徐州軍、泰山賊絞肉的危害,開始努力屯田——歷史上194年的曹操,可是跟呂布打得民窮食盡,最后程昱給他做不明肉類的“脯”作為軍糧。

  那也是曹操餓得最慘的一年,所以歷史上后來的195、196兩年也是曹操爭霸之路上少有的盡量不打仗、純休養生息回血的兩年(政治上曹操還是做了不少事情的,主要是挾天子,軍事上沒什么大動作)。

  但是,同樣被反復拉鋸導致南陽、潁川、汝南被絞肉成爛地的袁術,顯然不像是吸取教訓的。他要是有機會,顯然還會窮兵黷武,而且對內經濟建設基本上靠百姓自然發展,沒有官方統籌規劃支持,他只管窮奢極欲喝蜜水就行。

  而且還別說,袁術這種不與民休息的隨意擴張,眼下就給劉備和李素制造了好幾個麻煩——按說,京兆尹的轄區,是包括了武關道的六百里山區的,也就是包括武關和商洛二縣。

  但現在,因為之前袁術被董承誘惑了想來竊取勝利果實,所以武關道六百里的三縣,全部落入了袁術手中。

  更有甚者,當峣關的李別被李應調回來防御張飛后,每過幾天,連峣關內的藍田縣也被袁術軍大將紀靈占領了。隨后幾天,大約是四月下旬、劉備在圍城長安的過程中,紀靈本人守住藍田和峣關,分出橋蕤繼續往西北推進,最近占領到了長安附近的杜陵縣。

  沒錯,就是唐朝詩人杜甫自稱“杜陵野老”的那個杜陵,那地方在長安城東南方向,距離長安只有六十里路。這個縣的地名之所以加個“陵”,是因為這兒是西漢宣帝的陵墓所在。

  換言之,在劉備和李傕卯著勁兒廝殺的時候,袁術的先頭部隊已經悄咪咪占到長安東南遠郊了!要不是當時紀靈、橋蕤都匯報給袁術,表示李傕還有數萬死士,袁術不想損失太多嫡系兵力,加上紀靈橋蕤的兵也沒比李傕強,單挑不過。

  所以袁術所以指令紀靈橋蕤觀望、等劉備跟李傕兩敗俱傷,消耗得差不多了再搶人頭,否則說不定橋蕤早就協助劉備對長安展開攻城了。

  當時劉備和李素也注意到了袁術的小動作和紀靈橋蕤的存在,但考慮到他們也是打著漢臣的旗號一起來討賊的,所以除非劉協下旨宣布袁術是朝敵而非勤王,否則劉備也不好主動做出攻擊友軍的動作,給其他諸侯留下口實。

  而最后的結果,大家也很清楚——劉備軍構筑攻城裝備和工事,加上圍城佯攻,花了足足十幾天,可最后的決戰致命一擊,卻是一天之內就秒殺了。

  所以橋蕤根本沒反應過來,帶著兩萬兵馬在杜陵縣干等了幾天,得到劉備發力的消息時,城已經被破了。劉備占領長安的既定事實已經造成,外交困局就丟到袁術那一側了。

  袁術這時候再想搶,一來是劉備消耗似乎沒有想象的那么大,袁術前線的四萬人也打不過。二來么袁術如果主動對已經得了皇帝勤王授權的劉備動兵,那袁術就提前成為朝敵了,他要是想這么干,還不如先攻破雒陽弘農把皇帝殺了自己稱帝先。

  于是雙方就這么隔著六十里、敏感地對峙住了。劉備絲毫不擔心袁術搞事情,打完仗就可以把大部分軍隊先徐徐撤回益州,以減少災年關中地區的糧食消耗速度。

  袁術要是想留下四萬人、靠著武關道六百里山路運糧維持,那就維持著吧。反正藍田、杜陵這幾個縣的產糧,肯定是養不活四萬軍隊的,藍田杜陵今年也算是災區。

  所以對峙到臨近五月中旬,袁術看沒機會,也把前線的大部分兵力撤走了,四萬人只留下了一萬多人,最善戰的紀靈也走了,只有橋蕤被袁術瞎幾把表為“京兆尹”,留守袁術軍投到的京兆五個縣。(當然袁術的這個自表劉協并沒有答應,劉協只封了李素京兆尹)

  這也就成了劉備和李素下一階段治理京兆尹地區的另外一個難題:

  京城周邊的地盤,出現了兩個京兆尹。

  李素這個正牌京兆尹,下轄長安、池陽、高陸、萬年、陰磐、新豐、鄭縣、下邽、鄠縣,一共只剩八個縣。

  橋蕤這個冒牌貨,居然也竊據五個縣。

  只不過李素暫時不想打嘴仗也不想主動挑釁。今年直到秋收之前,救災是最重要的。而且一旦交惡,導致劉備軍剩下的近十萬人馬不能撤回益州、要繼續留在關中對峙打仗,對劉備軍的后勤壓力損耗也太大了。不是維持不住部隊,但維持住部隊的代價起碼是今年再多餓死二三十萬百姓。

  而有些山區窮縣拿下來,災年暫時也是包袱,不如先讓袁術拿著。另一方面,袁術的觸角深入到長安附近,也可以弄一些經濟戰手腕,誘騙袁術逐利往長安賣糧食幫忙緩解。

  等災情一過,袁術失去利用價值,李素當然會立刻搬出皇帝的招牌讓橋蕤滾,敢不滾就名正言順把他滅了。

  李素把這番道理跟劉備說清楚,劉備倒也同意了,就暫時跟袁術這個火藥桶保持著“大家都是勤王漢臣”的一團和氣,讓他拿著這五個縣多拿大半年。最晚明年春耕結束、春荒渡過,等夏糧和蔬菜收獲之前,劉備一定要拿回來。

  初六一整天的救災會議結束,次日開始,關中數郡就有條不紊地開始了治理和外交,一邊滅蝗修渠,一邊穩住袁術。然后把朝中大臣也分批分揀,由劉備陣營的人事官員進行甄別。

  一部分年老無用、或者有德無才的,比如司徒趙溫之類,就送回弘農,到劉協身邊,構筑起“朝廷”的班底,實則成為了沒有實權的吉祥物。

  而一些年輕的,或者確有治民才干的,一部分直接下放關中五郡的地方官,讓他們下基層救災,觀其實績再決定升降,也算是“宰相必起于州部”,中央高官必須有地方上的實打實行政成果。

  另一部分專業型官員,則就地留在長安,構成“少府”下屬的六曹尚書機構等辦事。

  劉備本人雖然還沒滅了郭汜,按劉協的約定,他暫時只是拿掉“權攝”二字成為正牌“漢中王”,但“大司馬”的頭銜還沒拿到。

  所以,劉備跟李素荀攸等人合計了一下,問劉協暫時要了個“錄尚書事”的臨時差遣,這樣劉備就可以把吉祥物公卿甩開,單獨靠少府的六曹尚書管事兒了。

  比如即將到任的大司農丞劉巴,作為財政改革的先鋒,就可以到時候多兼一個“少府戶曹尚書”,某個曹的尚書品秩才六百石,比大司農丞還低,但管的事兒卻重要,有實權。

  如此一來,劉備軍文官普遍資歷品秩低,不能當九卿的問題,也就繞過了。諸如劉巴這樣的靈活任用,還有很多。

  不小心又是六千字大章…不好斷。

無線電子書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