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27章:冷兵器陸戰之王的專場

  陰氏騎士的坐騎裝備了馬鞍、馬鐙、馬蹄鐵,騎士的武器列裝了馬刀、弓或弩,防具是一套有護裙的皮甲和頭盔。

  他們的戰馬來自北方,馬背平均高度在一米三左右,馬匹有著很強的體力來保證耐力。

  認真地算起來,陰氏騎兵只能算是輕騎性質,干的活就是用來襲擾敵軍為主;敵軍潰敗逃奔時,進行銜尾追殺的效率無比驚人。

  使用輕騎兵去沖擊密集陣型的敵軍這種事情,不是萬不得已,就是指揮官腦子抽了。

  現在的赤狄、白翟或義渠,他們實際上很少用騎兵去沖陣,馬匹的主要用途是騎乘趕路和提供馬奶,真的打起來還是打步戰為主。

  其實,別說是現在,哪怕是到了漢初時期,北方的草原人也是上述的打法。

  需要等到馬鞍和馬鐙得到普及之后,人騎在馬背上有個借力的點,騎馬作戰才會成為一種主流,不然就算自小騎在馬背上長大的草原人,騎馬跟步兵作戰有的也只是機動優勢,纏斗什么的會被步兵教做人。

  而騎兵正面硬剛密集陣型步軍,需要等被用來沖陣的突騎兵或重騎兵出現才會成為一種常態。

  否則的話,騎兵歷來就是打襲擾和抽冷子給側翼來那么一下,少有騎兵會傻乎乎去正面沖陣。

  馬鐙和馬鞍對騎兵固然重要,最為不能忽視的其實是馬蹄鐵。

  陰氏騎士正在拉扯出營追趕的秦軍騎兵,能夠時不時地看到某個秦軍騎兵跑著跑著戰馬腳一崴,連人帶馬不是當場“犁田”,便是成了一團滾葫蘆。

  那是什么個情況?無外乎是秦軍的坐騎踩到石子,馬匹的馬掌刺痛或崴到,不造成失控才是怪事。

  馬至少還有馬蹄,換作人光腳去踩石子一樣不好受。

  秦軍騎兵跑著跑著出現事故并不是個例,只因為陰氏騎士就是故意帶著秦軍騎兵往碎石子多的河灘區域在吊著溜。

  結果是秦軍騎兵這邊受到陰氏吊尾巴的騎士回身射箭,或坐騎腳掌受傷,一再人仰馬翻;陰氏騎士卻穩如老狗一般,沒任何一騎發生事故,哪怕有陰氏騎士倒下也是被秦軍騎兵用弓箭射的。

  一跑一追之下,不到半個時辰的時間,秦軍騎兵從三千慢慢銳減到兩千兩百左右,陰氏騎兵則還有八百左右。

  而陰氏騎士之所以是八百騎左右,有大概一百是在襲擾秦軍本陣時遭受的損失。

  沒有展開正兒八經的交鋒,只是追逐都能打成八比一,不是秦人突然不會騎馬了,純粹是多種因素造成。

  黑石聽到了號角聲,也看到前方“導航”的那桿旌旗進行了轉向,牽動韁繩控制座下戰馬調整馳騁的朝向。

  他的方向調整完畢,判斷自己是在朝秦軍本陣的方位移動,趁著利用馬匹速度拉開的空檔,趕緊地調整腦袋上有些歪了的皮盔,又將弓和箭囊給挪成拿起來順手的位置。

  因為雙方使用戰馬不是同一個品種,再加上相應裝備配套的不同,陰氏騎兵的馳騁速度比秦軍騎兵是要更快一些。

  黑石就是被抓到陰氏當奴隸又被釋放的秦人,成為陰氏一名騎士對戰秦人這種事情,沒有給他造成任何的困擾。

  說到底,民族觀念并沒有成型,剛剛有個國家觀念的泛意識;再來是社會底層要的是過上更好的生活,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能夠建功立業成為人上人。

  不獨秦人變成晉人之后打起秦國沒心理障礙,像是齊人、魯人、衛人…等等國家的人改個主人,打起母國一樣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對。

  這種現象一直到戰國時代的來臨越演越烈,某些大能力者殺起母國的人絲毫不心慈手軟,詭異的是母國還會因為那大能力者獲得功勛感到“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的感概。

  陰氏盡了很大的努力,又費了極大的功夫,戰馬取自北邊的游牧部落。

  呂武的“先見之明”為陰氏獲取優良戰馬,質量上勝過秦國屬于后天的爭取和努力。

  事實上,秦軍的戰馬得到改良換代是征服“烏氏”這個部族之后了。

  而目前“烏氏”還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部族,不是秦國的一部分。

  以上并不因為秦人是養馬的出身,擁有的馬匹質量就該多好,純粹是相同裝備條件下,秦人騎馬作戰不至于輸給任何一方。

  如果自古以來干什么就是一直領先,工具就不用得到發展和改良,也不用費盡心思和各種千辛萬苦去追求更好的品種了。

  所以,不知道落后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并非是不想去追上時代的步伐。

  追殺追到上頭的秦軍騎兵,他們因為自身損失遠比晉軍騎兵更多,屬于秦人的那種不服輸被激了起來。

  他們哪怕發現前方又多了一支晉軍騎兵,領軍的秦國貴族沒下令撤退,一個個依然卯足了勁要跟晉軍騎兵正面拼殺一場。

  黑石所在這支八百左右的騎兵在接近增援上來的同袍時,來了個猛然間的拐向。

  增援上來的陰氏騎兵,他們剛剛完成任務脫離正面戰場,得到命令過來消滅這一支秦軍騎兵。

  追到上頭的秦軍騎兵看到追趕的敵軍拐向,再看到正對面的晉軍騎兵筆直朝自己而來,作為貴族的秦人還能思考到底要不要撞上去,普通秦人則是有點麻木了。

  “晉人戰馬速度遠超于我,且射箭遠勝于我,不可逃,只能戰!”

  話說,明知道有這些差距,秦人是怎么一直咬著陰氏騎兵不放的?

  那就要講到人一上頭之后,明明平時是個挺有聰明勁的人兒,腦子的思維就變成了“直線”狀態,干什么就給那么不管不顧了。

  當然不會是兩千多的秦人無一例外給全上頭,只是不作為指揮官再清醒也沒有用處,甚至要因為頭腦過于清醒而承受更多的擔驚受怕。

  在秦軍指揮官判斷不能拐彎,不能撤離,只能迎頭撞上去的剎那,雙方騎兵已經射出去第一波箭矢。

  秦軍這邊的箭矢是一種扁平的青銅箭鏃。

  陰氏這邊的箭矢則是一種灌模批量生產再打磨的三棱形狀箭鏃。

  在防具方面,陰氏全員皮甲;秦軍則是沒有穿防具的居多,穿防具又分別是皮甲、藤甲與木甲。

  箭矢飛了一段距離落下,能看到雙方都有人中箭,甚至是座下戰馬中箭。

  人中箭看有沒有造成穿透,又要看是命中哪里。

  陰氏掉落馬背的騎兵有個數十,大多是被射中面門。

  秦軍這邊則是至少三百左右的騎兵戰損,大部分都是沒有穿戴防具的那些。

  戰馬中箭,脖子區域會讓馬吃痛變得暴躁,馬首一陣亂擺又在暴躁和恐懼中加快踏蹄的速度;軀干部位中箭,射中的是要害就是馬軟掉失蹄,以首搶地或揚起前蹄再向側邊歪倒墜地。

  距離一再拉近,雙方少量騎兵發生相撞,沉重的悶響伴隨著戰馬嘶鳴齊齊發聲,更多的騎兵則是在交錯而過時揮出自己手里的武器。

  秦軍騎兵訝異地發現陰氏騎兵揮來的武器力道十足,并且陰氏騎兵探出的身軀傾斜度也太不正常了一些。

  像秦軍騎兵沒有馬鐙用來借力,進入交戰狀態需要雙腿緊緊夾住馬腹,一手抓住戰馬的馬鬃,很難做到將身軀向側邊傾出太大的傾斜度,要不就該摔下馬背了。

  陰氏一千六百左右的騎兵在交錯而過之后,剩下一千四百左右,損失約有一百五十騎。

  經過一路追一路發生人仰馬翻損失八百左右,再正面對射損失三百左右,一千八百多秦軍騎兵完成鑿穿,數一數剩下不足一千,也就是當場沒了八百多。

  短暫的交鋒讓秦軍騎兵損失慘重,很多秦軍騎兵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變得不會騎馬,怎么跟晉軍騎兵一陣交鋒是這樣的戰損比。

  其實,無非就是裝備上的差距,再來就是秦軍騎兵人馬體力消耗過大。

  他們沒有時間多想,只見之前拐彎完成迂回的八百左右晉軍騎兵沖了上來。

  又是一次交錯而過的交鋒,八百左右的陰氏騎兵僅損失不到一百,秦軍卻是連四百騎都沒有剩下。

  秦軍營寨之內,后子針站在巢車上觀看戰局發展。

  正面與晉軍交戰的秦軍,第一“徹”約一萬秦軍已經被來自陰氏的一個“師(七千五百)”給打得損失慘重又步步后退,分出的右翼五千多秦軍則是被晉軍右矩三個“旅(四千五百)”給咬住。

  后子針對正面被陰氏的一個“師”壓著打,感覺是情理之中意外之外。

  陰氏的那個“師”穿甲率達到百分之七十,還特么是金屬甲居多,箭矢射之不亡,想干掉一個需要揮舞太多次的戰戈。

  相反,陰氏使用的戈矛能刺能勾又能啄,稍微“咬”到秦軍士兵“一口”非死即傷。

  秦軍本陣先是受到晉軍騎兵的一再襲擾,再被晉軍主力撞上,還能維持算是秦人的堅韌性格在支撐了。

  后子針前一段時間看己方騎兵在追擊晉軍騎兵,稍微將注意力放在正面戰場,只是一小會功夫再尋找己方騎兵,疑惑怎么找了有點功夫就是找不到。

  那是分為兩股的陰氏騎兵一再交錯,來回地穿插突襲,直接將秦軍騎兵給全殲了。

  后子針滿心納悶地想道:“我的騎兵呢?怎么不見啦!”

無線電子書    春秋大領主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