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八十章 騎劫替樂毅

無線電子書    皇明天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皇叔想做甚?”張嫣有些好奇的問道。

  朱由檢神秘兮兮的說道:“騎劫替樂毅,效田單之法。”

  張嫣目瞪口呆的看著朱由檢,有些驚恐,這還是她認識的那個小皇叔嗎?但更多的是驚喜。

  因為這又是一招絕戶計,但凡是范文程或者黃臺吉招架不力,建州危矣。

  哪怕是招架得力,也恐怕要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

  樂毅是齊秦互帝最后登場的壓軸人物,而在騎劫替樂毅的戲碼中,樂毅是苦情劇男主。

  東帝齊湣王上了秦昭襄王的當,登基稱帝,號東帝,看起來一時間風光無限,但是也暴露了齊國要鯨吞天下的野心。

  這種野心,讓與齊國糾纏了幾百年的燕國國主燕昭王,寢食難安,派出了蘇秦游說四國,游說的理由非常簡單,咱們打不過秦國,還打不過齊國?

  各個國君一聽,在理!所以組成五國聯軍伐齊。

  這其中也包括秦國。

  樂毅能征善戰,還是燕昭王的心腹,帶著五國聯軍,摧枯拉朽,連破齊國七十余座城池。甚至連齊國的都城,臨淄,在樂毅手底下都沒頂住三個回合,被破了城。

  齊湣王只能反復逃竄,最終逃到了即墨和莒縣的堅固城池里。

  樂毅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燕國和齊國斗了數百年了,早就結成了世仇,想要打下城池容易,守住領土,民心所向,那可太難了。

  因此,樂毅在得到了燕昭王的首肯后,停止了進兵。

  燕昭王乃是一代雄主,他的盤算打的更好,五國伐齊滅齊是口號,若是真的實現了,五國聯軍到時候會因為分贓不均,在齊國打的天翻地覆,直接內訌。

  燕國勢小,雖然伐齊是燕國主導,但是燕國到最后撈不到多少好處。

  但是燕昭王精明,是一個推拉大師,他就這樣拖著兩座城,今天騷擾明天偵查,后天放兩箭,就硬拖著,不打最后兩座城池。

  五國聯軍除了他燕國,其余國家都是長途跋涉,各有各的敵人,不能久戰,拖了一段時間,其余四國慢慢都撤軍了。

  而樂毅呢,就在這推拉的幾年時間里,不斷頒布政策,穩定民心、勸農與桑、穩定治安、宣揚和睦、設置官吏、制定法律、減免賦稅,廢除苛政,尊重風俗、保護文化學宮,優待士子。

  樂毅和燕昭王,都希望能在一代人的時間,逐漸的消化掉齊國的領土,尤其是讓百姓們心向燕國而不是齊國,從根本上消解掉齊國存在的基礎,實現燕國的崛起。

  這就是陽謀,戰略性的陽謀,不管是齊湣王還是田單,都沒有什么好辦法。

  齊湣王病急亂投醫,就信了楚國楚頃襄王真的是派兵救他,打開了莒縣的大門,放楚國將領淖齒入了城。

  楚國將領淖齒一看大勢已去,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齊湣王做掉了,算是報了前幾年垂沙之戰的血仇。

  垂沙之戰,齊湣王他爹,齊宣王還在的時候,聯合四國伐楚,打的楚國四分五裂,楚國早就恨得咬牙切齒,樂毅這是個虎將,他淖齒也打不過,也不能白跑一趟,索性殺了齊湣王也算回報了。

  而田單在即墨城,也只能堅守不出,僅剩即墨一城的田單,甚至一度扎了很多小人,寫上了樂毅的名字,希望咒死樂毅。

  但是世界畢竟是唯物的,樂毅非但沒有被咒死,反而活的更好了,還生了個兒子樂間。

  但是時間永遠是殘忍的,十分信任樂毅的燕昭王,終歸是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輪回,大疾,最終病逝,將國主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燕惠王。

  田單聽聞燕昭王死了,興高采烈,甚至直接把自己的酒窖搬空了,送給了城中的百姓,逢人就說,機會來了。

  因為新繼位的燕惠王,和樂毅的關系很差。

  燕惠王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常說樂毅目中無人,心懷二心。

  尤其是這心懷二心,殺傷力極強。

  因為樂毅的身份,樂毅祖上是魏國人,魏國滅了中山國之后,他們樂家被封到了中山靈壽。

  中山復國,樂毅從魏國人變成了中山國人,中山國又被趙武靈王騎著脖子一頓輸出,靈壽這塊戰略要地被趙國收入囊中,樂毅又變成了趙國人。

  而后樂毅就跑到了魏國,做了一個小官。

  也是被魏王派到燕國出使的時候,燕昭王一眼就相中了樂毅,是一匹千里馬,以亞卿身份直接招攬。

  隨后樂毅和好友秦開跟著燕昭王襲破東胡,辟地千里,燕國領土向東北方向,擴展到遼東一帶,燕國自此有了自己的馬場。

  沒過兩年,燕國又向東擴土數百里,奪回了戰略要地,讓燕國再不是彈丸小國,躋身七雄之列。

  南征北討多年,樂毅的多國籍身份、燕國上將軍的印綬,統領全國兵馬、剛剛把數百年的宿敵揍得只剩下了半口氣,水晶都給他推了的民望。

  的確很容易讓新登基燕惠王忌憚。

  田單居于即墨城,知道了雄主燕昭王走了,立刻派出了使者游說,說樂毅之所以不攻打即墨和莒縣,留著齊國一絲香火,就是為了他自己做齊王!

  本來就互有間隙的燕惠王和樂毅,終究是在這離間計下,分道揚鑣。

  燕惠王派出了將領騎劫,換掉樂毅的上將軍之職,這一換,田單的機會就來了。

  搞不過樂毅,那是真的搞不過。

  田單承認自己確實很菜,這沒什么丟人的,能和樂毅對推的本來也沒幾個。

  樂毅本身就是宿將也就罷了,他還擅長經營種田,進退有據把整個齊國舊土打造的固若金湯,一點下嘴的地方都沒有。

  但是騎劫就不一樣了,他田單還玩不過騎劫?

  騎劫上任了,他帶著人就奔著即墨城來了!騎劫輸掉了!燕軍開始跑了!

  騎劫帶領的燕軍,被田單以火牛陣大破之!

  隨即田單開始了收復齊國七十城,追著燕國潰兵追到黃河才罷休。

  田單一舉完成了翻盤,順利接收了齊國的舊土,迎回了齊襄王,齊國正式宣布復國!

  騎劫替樂毅,田單之法,也成了經典的翻盤局,被人津津樂道了兩千年,燕惠王挺聰明一個人,被人罵了兩千年昏主。

  “皇叔打算怎么做?”張嫣疑惑的問道。

  “用膳了。”朱由檢打了個啞謎。

  王承恩自認為自己是家仆,這也是他對自己的定位,他也從來沒有迷失自己,雖然別人一口一個大珰的稱呼他,他也不以為意,一直勤勤懇懇的工作。

  皇帝派下的任務,他當然竭盡全力的完成,大明皇帝的戰略部署,雖然在王承恩看來,實在是有損皇帝威嚴,但是他一個家仆,自然是事事順著皇帝。

  也是因為這種性格,在朱由檢吊死在了煤山的時候,王承恩才沒有以下犯上。

  否則以王承恩的安排,他死后靈柩能被門生義子送到云南彌勒安葬,那送心高氣傲的大明天子去南京,自然也不是什么問題。

  但是朱由檢要死,他王承恩只能盡忠,陪著一起死。

  生死之間有大恐怖,王承恩能陪著一起走,豈止是一個忠字了得?

  韃清皇帝順治專門御筆親書“御制旌忠”,寫了二百四十字雄文,給王承恩寫了墓志銘,以貞臣為主,捐軀以從收尾。

  朱由檢知道王承恩這個性子,才將最重要的事,都交給王承恩去做。

  登基之前的藏身、去找尋王徵、保黃石利用黃家走私線路搞敵特滲透工作、前往皮島押運軍餉等等,而眼下與建奴的博弈,王承恩又接到了命令,繼續安排了下去。

  他有能力,也有忠心。

  什么是心腹?這就是心腹。

  所以,朱由檢之前的確是騙黃臺吉,他可舍不得自己的大珰去給黃臺吉恭賀登基。

  但是這一次朱由檢的出招再不是欺騙,而是真的打算去做一件。讓大明的明公們都想不明白的事。

  大明的明公們收到了一個很奇怪的消息,大明的皇帝對于崇禎元年,也就是明年開春的戊辰科的科舉,進行了最高指示,而這份指示讓他們出乎預料。

  大明的科舉將不再限制商賈、娼戶、伶戶、皂戶、胥戶,以及不再限制蠻夷參加科舉,皆可懷牒譜自薦于州縣,進行科舉考試的第一輪的院試。

  也就是說只要報名,就可以獲得童生的資格。

  大明的任何律法里,都沒有規定,商人以及后代,不準出仕和參加科舉。

  因為大明的商籍這一個戶籍分類,也是從開中法之后,才正式出現。

  事實上,大明的閣老、尚書、左右侍郎,甚至東林黨魁都曾經有幾個是巨商之家。

  比如和張居正正面硬碰硬的張四維、馬自強、王崇古,三個人都是典型的晉商入仕的例子,張四維是閣老,王崇古是宣府大都督兼任兵部尚書,馬自強是禮部尚書,再加上楊博,大明一時間出現了最強盛的晉黨。

  張居正曾經年少的時候,跟他們過了兩手,后來掌權之后,就把他們全給平推了。

  自此之后,大明的政圈就開始了自發的給商賈入仕制造困難,而且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潛移默化的創收規則,想要入仕?先捐個監生。

  一旦捐了監生,就只能走另外一條路,而非科舉了。

  而且依據的是大明太祖的祖訓,可謂是名正言順,朱元璋明令,可以直接逮捕那些不事生產、專門從事末業的商人。

  商賈之家想要入仕,那就得兜個大圈子,小商人直接變更姓名附籍,或者直接弄個作坊冒充匠籍,投軍充當力士或者校尉,到了造黃冊的時候,塞點錢給辦事的官員,這戶籍也就變了。

  大商賈玩的就是圈地,購地無數,不承認自己是商人,你看我這么多地,肯定是農戶。

  比如后來創建了東林學院,直接奠定東林黨基礎的顧憲成,就是典型的巨富商賈之家,他就是通過圈地將自己商賈身份洗白,因為在京師鼓吹“以義詘利,以利詘義,離而相傾,抗而兩敵。以義主利,以利佐義,合而兩成,通為一脈”的政治主張,被斗出了京圈。

  大明皇帝對于科舉的改制的思路是英雄不問出處,人才不問來路的調整,對此,大明的大戶們自然樂見其成。

  但是他們總覺得后面一條不再限制蠻夷參加科舉有些奇怪。

  但是大明皇帝給出的理由很簡單,洪武四年辛亥科金榜的第二十五名名叫金濤,是一名高麗人。

  朱由檢一句高麗入試者三人,惟金濤登第,授東昌府安丘縣丞弄的朝臣們也不知道如何去反對,也算是有前例。

  不過大明的學子也就是稍微關注了一下,就不再討論和關注,估計皇帝也是為了彰顯天恩浩蕩,四海之內皆系君父一體恩養的胸懷。

  大明學子有自己的驕傲,番邦蠻夷若是在科舉中把他們打敗,他們豈不是更加羞于十年寒窗?

  雖然與蠻夷為伍,的確是有點掉價,但是能夠在科舉上踩蠻夷一頭,對他們來說也是件很滿足的事,畢竟在戰場上,大明現在節節敗退。

  這件事很順利的推行了下去,大明學子們開始了備考,而王承恩也收拾好了行囊,押運著好不容易籌措好的糧草和餉銀,奔著皮島而去。

  大明朝百無禁忌的應考方式,傳的速度很快,宣府外的歸化城是第一個得到消息,是跟著大明皇帝的敕書擴展大明互市的詔書而來。

  而喜峰口外的廣寧府是第二個收到消息,隨后迅速傳到了海州、遼陽、沈陽和撫順,席卷了整個遼東大地。

  朝鮮方面的時間稍微晚了一些,但是還是由皮島方面的商賈,將這個消息傳遞到了朝鮮和倭國。

  黃臺吉收到消息,已經是大明皇帝頒布這個改制消息的第十天,今年的冬天比以往來的更早一些,沈陽城內已經下了一次大雪,整個大地白茫茫的一片,如同黃臺吉的心情一樣茫然。

  “憲斗呀,大君這是什么意思呀。”黃臺吉握著手中的書信都在抖個不停,他們本來籌劃著在遼陽展開一輪小范圍的科舉,遴選人才,補充到新落成的火藥局、新成立的六部之中。

  不管是黃臺吉還是范文程都知道,他們的人才有多么的匱乏,稅收有多么的簡陋,武力的強大需要的東西很多,總不能每次都和薩爾滸之戰一樣賭上國運去打仗,不管是甲胄還是火炮、火銃都需要完整的政治架構。

  但是大明皇帝這一出,弄的黃臺吉措手不及。這哪里是挖墻腳,直接把墻給他掀了。

  這是一個能做大明的狗,都很榮幸的年代,要不黃臺吉面對登基詔書能夠那么心猿意馬,差點中招?

  即使是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岌岌可危,但是誰還沒有個挽天傾的宏愿?

  這道詔書一出不用想,遼東上的有志之士,都會用盡各種方法入關應考,哪怕是考不上,也能在關內混個師爺之類的做一做,三年期滿,上上評也就成了父母官了。

  范文程用力的擦著頸上的汗,哪怕外面大雪紛紛,他依舊心里如同烈火燎原般的說道:“大汗,先別管大明皇帝想做什么了,三貝勒一會兒就會過來,他們收到了大明皇帝的冊封詔書,大貝勒封了個承義王,二貝勒封了個平義王,三貝勒封了個恭義王!”

  “大漢切記,不要動怒。切記!他們來了。”

無線電子書    皇明天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