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三十章 同舟社大改組

  從政和二年,一無所有地來到這方世界開始,到現在,與金國共同平分遼東地盤,結成“同盟”。

  徐澤經過了整整五年的積累和發展,

  其人領導下的同舟社從無到由,由弱變強,

  他也從默默無聞的路人,到受人擺布的棋子,再到決定世界格局的棋手。

  不經意間,他已經取得了極為輝煌的成就。

  但徐澤沒有被現在的成就沖昏頭腦,產生挾大勝之威趁機起事,一統天下之內的想法。

  恰恰相反,他準備暫時蟄伏。

  接連通過軍事和外交手段,取得對高麗和金國的巨大勝利后,

  同舟社不僅獲得了巨量的物資、土地和人力資源,

  還拓展了戰略空間,東、北兩面,至少五年內不用考慮安全威脅。

  不利用這一極為難得的機遇埋頭種田,積蓄后勁,

  反而,好大喜功,盲目搞事,是為不智。

  徐澤計劃花費兩年左右的時間,徹底消化這段時間的勝利果實,

  并逐步推進登州、遼東、高麗、海東四地一體化,

  以優化配置各類資源,讓同舟社由量變突破到質變。

  在這之前,最重要的,是對同舟社的改組。

  同舟社最初成立時,并沒有什么天地異象,更沒有設立崇高理想和遠大目標,

  徐澤設置這個組織的最初目的,就只是作為其人聚斂財富、控制人力的組織和手段。

  其后,經過幾年的發展,數次調整和擴張,

  同舟社又逐步演變成了亦民、亦商、亦軍、亦賊、亦官的“五不像”組織。

  這種政、軍、商、賊、民混沌不分的狀態,

  讓其在局勢同樣混沌的遼東地區如魚得水。

  但隨著同舟社治理范圍的不斷擴大,

  同舟社政商不分,定位模糊的弊病也越來越明顯,

  以至于不得不分出共建會,并在軍隊和行政上另行一套。

  其最大的問題,

  就是很多涉及長遠發展的問題,都沒有相應的職司來規劃和管理,

  遇到新問題,都必須徐澤親力親為,

  他的精力畢竟有限,這個時代的通信條件更是讓人抓狂,

  事事統抓,必然會有遺漏,

  以后攤子越鋪越大,事情越來越繁雜,最后就會一件事也抓不住。

  而且,治下四地之間的具體事務也缺乏統籌協調,

  靠同舟社現在這種狀態,只能一地一地的治理,

  每開拓一片新的統治區域,更像是開辟“分社”。

  這樣做的效率很低,隱患也極大,

  靠這樣的同舟社,絕對無法掌控以后更大的局面。

  因此,確定金國開始履約以后,徐澤就開始籌謀對同舟社的改組。

  經過和趙遹、王進、張紹、吳用、朱武等人長時間的研究和討論,

  最終確定的同舟社改組方案,調整面非常大,涉及到政、軍、商等各方面。

  改組后的同舟社,共有兩部十四曹一司一室。

  明確了軍、政分離,政務上,設立社務部。

  社務部為同舟社最高權力的執行部門,總攬同舟社一切政務。

  部首由徐澤親自擔任。

  另設長史一人,由趙遹擔任,

  處理社務部日常業務,并向部首負責和匯報工作。

  社務部共設十一曹,分別是:

  吏曹,

  曹首由趙遹暫代,

  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務。

  戶曹,

  曹首為朱武,

  掌管土地、戶籍、賦稅等事務。

  外曹,曹首為王四,

  掌管外交、情報等事務。

  財曹,

  曹首為蔣敬,

  掌管預算、度支、審計等事務。

  工曹,

  曹首為陳淳,

  掌管山澤、考工、奇技、交通、營造等事務。

  曹首為梁忠,

  掌管勸農、農技、水利、氣象等事務。

  商曹,

  曹首為褚青,

  掌管商業、貿易、投資、運輸等事務。

  宣曹,

  曹首為樂和,

  掌管輿論、宣傳、統戰、儀式慶典等事務。

  教曹,

  曹首為陳集,

  掌管學校、考試、掃盲等事務。

  法曹,

  曹首為裴宣,

  掌管法律、刑獄、治安等事務。

  監曹,

  曹首孫石,

  掌管刺奸、監察等事務。

  政務方面的改組方案討論最多,耗時最久,

  趙遹、吳用對“十一曹”的設置和職能,甚至名稱都持有不同看法。

  比如:徐澤原本想使用“科技”一詞,

  趙遹提醒說“科”字在前,慣指“科舉”之意,

  用以指代工匠之技,詞意不準,也容易招致非議。

  再比如外曹和教曹,

  實際是由掌管典章制度﹑祭祀﹑學校﹑科舉和接待四方賓客等事之政令的“禮曹”拆分的,

  對此,趙遹沒有意見,

  但他認為教曹的職能被嚴重弱化,似有不妥,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祭祀大事,卻沒有部門主管,實在說不過。

  徐澤詭辯同舟社現在尚未建國,暫時用不著祭祀天地之類“天大的事”,

  至于儀式慶典之類,由宣曹掌管即可。

  吳用則主張內外分離,

  提議在社務部之外,組建專門的“內務部”,

  這事徐澤之前有過慎重考慮,后來還是放棄了。

  各朝都設有少府、內庫之類的職司,掌握著名為皇產的巨量社會資源,

  目的是讓皇帝不用看臣子的臉色,有錢好辦事。

  但到了最后,

  要么皇帝手里有錢,肆意揮霍,權力膨脹不受節制。

  要么成為臣子哭窮賣慘,逼皇家出血的借口。

  一旦國家財政出了問題,不是上下一心,想辦法開源節流,

  而是相互盯著對方的錢袋子使勁薅。

  徐澤不想再出現這樣的局面,嘗試將財政統籌統抓。

  反正同舟社在他手里,可塑性很強,

  現在這套制度本身也是試行,用的不好,再調整就是。

  相對于政務上的分歧較多,軍務上的改革推進就順利很多。

  軍務上,設立軍務部。

  部首仍是徐澤兼任。

  下設三曹。

  兵曹,

  曹首為張紹。

  掌管軍隊征集、編制、軍械、訓練、戎馬之政令,

  以及軍事科研、武將選用、官兵薪給等事務。

  兵曹地位尊崇,但沒有實際軍事指揮權。

  戰曹,

  曹首為吳用,

  掌管兵防、邊備、作戰、兵要地志等事務。

  戰曹事務繁重,但沒有決策權,類似與后世的參謀部。

  憲曹,

  曹首為周畀,

  掌管軍紀、軍行、軍法等事務,

  并對兵曹和戰曹的履職情況進行監督。

  在軍務部領導之下,

  設置登州、遼東、海東三個軍區,

  區首分別由王進、史進、梁義擔任,

  掌管轄區內所有軍事力量的訓練、管理、保障和戰時動員。

  各軍區之下,再設參軍數人和軍法官一人,

  職司大略參照戰曹和憲曹,協助并監督區首開展工作。

  各軍區還設有供給、工兵、運輸、救護等保障部隊。

  軍務部之下,另設置海軍司。

  司首為阮小七,

  在軍務部的領導下,主管海軍編制、建設和力量部署。

  下設黃海、

  渤海、

  東海,

  共三支艦隊。

  艦首分別是阮小七、張順和熊蒙。

  掌管艦隊日常訓練、管理和所轄海域的巡防。

  徐澤軍政一肩挑,難免會有精力不足,甚至疏漏的地方。

  為此,又在社務部和軍務部之外,

  設立秘書室,

  室首暫由楊喜代理,

  掌管機要、省閱文書﹐傳達命令等。

  除了改組機構外,

  針對各地行政機構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徐澤也進行初步調整。

  海東郡,

  南北各置一州,分別命名為藩州、籬州,

  取自賈誼:“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以示海東為中華之屏障,萬世不易之意。

  遼東,

  來蘇、懷化、順化城三地合為一州,

  更名為海連州,

  意為遼東與登州隔海相連,永為中華之土。

  鎮海府與穆州合并,更名為燕州,

  以紀念千余年前,春秋之時,燕國首開遼東之舉。

  寧州與復州合并,更名為復寧州,

  以區別大宋已有的寧州和復州兩地。

  徐澤從來都不是一個固步自封的人,

  他相信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

  因此,同舟社成立以后,

  組織結構和社規從來都沒有固定死。

  隨著人數不斷增加,形勢不斷變化,

  其組織結構也不斷做出符合形勢發展的調整。

  這一次改組,同以往的調整相比,

  本質上并無區別——都是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但這次的調整,又有明顯的不同。

  同舟社第一次明確設置了自己的軍政運轉體系,

  軍事、政治、外交、經濟、農工商、文教等等,無所不包,

  此次改組,為以后改社建國邁出了一大步,

  徐澤已經毫不掩飾自己的雄心和壯志。

  至于因此而帶來各方更多的關注,徐澤并不怎么擔心,

  畢竟,此時不是元末天下反王遍地,

  先出頭的椽子先爛,必須“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時代。

  至少在京東東路,

  現在的同舟社,不懼朝廷的征討。

  當然,徐澤不會傻傻地跳出來宣稱自己要取趙氏而代之,

  高麗的“內帝外王”政策就很有借鑒性,

  面對在大宋,同舟社還是以“登州第二將”的面貌示人。

  只要朝廷繼續掩耳盜鈴,徐澤就堅持不懈地挖墻腳,

  可以的話,一直到挖空大宋為止!

無線電子書    水滸新秩序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