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百四十四章:明聯大典(二)

無線電子書    日月永在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隨著時間走進皇明四十年的十一月,南京已是貴氣沖天。

  明聯體制下的日本、暹羅、南緬、寮國、印度、榜葛剌、南華等七個國家的國王或總督陸續抵達南京。

  緊跟著抵達的便是大明國體中的漠庭三部都護、遼東、河北、山西、陜西、原關西八衛連同被收復的東察合臺等區域重新拆分建制后的甘肅、青海、安西、河南、四川、湖廣、山東、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臺灣、西藏等共計二十三個省級布政使司主官。

  同時抵達的,還有遼東戰區、西北戰區、西南戰區、東南戰區和海軍五大主力建制軍隊的正副總指揮。

  除了西南戰區的總指揮馬大軍和西北戰區的總指揮張輔兩人因為會師撒馬爾罕沒有來之外,其余能到的,幾乎都到齊了。

  即將召開的明聯國慶大典將注定是一場后世在世界歷史上留墨的頂級盛會。

  以明聯皇帝朱允炆壽誕十一月初五為國慶日的明聯,囊括了武英殿那副世界版圖中標注的幾乎整個亞洲。

  “只等沙哈魯的腦袋送來,明聯的兵鋒將萬里無阻,直接通過阿拉伯諸部,讓大炮的轟鳴聲傳進東歐,為他們帶去來自神秘東方的文明,幫助他們那群白皮蠻夷進化成為體面的文明人。”

  總參謀部上下早都打滿了雞血。

  不過那是將來的規劃,眼下朱允炆的目光還無暇顧及歐洲,他更在乎和重視的,是盛典前帶著鄭和在科學院參觀的新物件。

  “種子培植的事情,交給內閣去做就成了。”

  對于鄭和急切的去大肆贊賞那些高產的農作物,朱允炆卻一丁點激動的情緒都沒有。

  大明眼下的糧食都吃不完,真沒有必要去興沖沖的大面積種植所謂的番薯、玉米和地瓜。

  “那些種一定是要種的,就當做是讓老百姓的餐桌上多一些吃的,包括辣椒什么的副食品,根據市場需求吧,需要多少就種多少。”

  大面積的去種植這些新物種,破壞已經穩定的食譜和農副產品良性運轉的市場,那不就成腦子有坑了?

  “一些土地貧瘠地方可以推廣著去種,而后用比較低廉的價格賣到印度去。”

  靠著地瓜、土豆這種高產種植物續命的國家只配稱之為糊口經濟,餓不死人但也極度貧窮,用來養活印度正好。

  畢竟印度可是大明眼下最需要的原始勞動力供應地。

  “跟這些農產品比起來,你帶回來的橡膠可比農作物更重要的多。”

  這次鄭和從美洲帶回來的各類特產將近五十種,雖然說大多是農作物,但是橡膠樹的引入顯然對此時的大明來說,才是最最重要和最有使用價值的。

  逛著占地極廣的科學院,朱允炆引著鄭和走進一處封閉性和安全性都極強的一處車間。

  “朕給你看個好東西。”

  進入到這處車間之后,鄭和的眼便直了。

  他的眼前,是一個巨大無比,又極其復雜的一堆機械結構。

  莫成守在一邊,一直都沒有說話,直到朱允炆點了將。

  “莫成啊,你跟咱們的鄭大都督好好介紹一下,這堆兩三丈高的物件是什么。”

  鄭和看向莫成,眼神中的震撼還沒有散去。

  這還是他第一回見到如此繁瑣復雜的機械組件。

  “自動抽水泵組合裝置。”

  莫成簡明扼要的直接說出了名字,引著朱允炆、鄭和等人圍著這套機械裝置介紹著各個組成零件,最后來到旁邊一處水池。

  一個小小的鐵制把手和其下端處狹窄的圓形瓶口。

  當莫成的手搭上這鐵制把手并擰動后,下端處那狹窄的圓形瓶口就在鄭和震驚的眼神中激射出了大量的水。

  只可惜,這些水極度的渾濁,甚至還帶有一些斑駁的泥塊。

  “自動提供水源,你可以叫這種供水方式叫做自來水。”

  莫成進行著簡單的介紹,而后又開始闡述起他的構思。

  “將來,我打算將這套自動抽水泵組合裝置埋進地底,近處找到淺水源并挖制蓄水池,這樣的話,抽動上來的地表水相對會比較清澈些,這只是第一代實驗品,還沒法投入使用。”

  “你跟他說這些他可聽不懂。”

  朱允炆哈哈一笑:“走,跟朕接著往下看。”

  自來水系統不算什么大的技術革新,紐科門蒸汽機問世之后沒多久,歷史上第一家自來水公司便成立了。

  幾個人用幾十年就能辦好的事,到大明這,幾年實現算什么破天荒的大進步。

  “朕給你看個好東西,也是個喝錢的猛虎。”

  從占地極廣、笨重巨大的自動抽水組合裝置離開后,朱允炆帶著鄭和等人來到了下一個展區,一個鐵皮圓肚子的家伙,外面滿是各種齒輪和曲桿。

  “新式蒸汽機,可惜不能用。”

  朱允炆苦笑著說道,倒是讓鄭和一頭霧水。

  而朱允炆接下來的話,卻讓鄭和大吃了一驚。

  “這就是個模型,一種幻想或者說概念的具象,就為了這個模型,兩千多人用了兩年多,花了國庫小一千萬,哦,用現在的結算單位就是十個億,就造出這個不能用的東西來。”

  將手搭在這圓肚子上,朱允炆嘆了口氣:“在科學院的想法中,這個是用來燒煤炭的鍋爐容器,這些其他的物件分別是煙囪、氣缸、動輪、搖桿、連桿還有這個大的齒輪叫飛輪。

  計劃中,鍋爐的兩個空間分別是水和煤炭,水被煤炭加熱后產生蒸汽,蒸汽推動氣缸進行活塞運動,而后活塞桿帶動滑桿轉動十字頭處的搖桿。

  繼而是帶動大飛輪,大飛輪外部鏈接的這些個小齒輪就會因為齒輪傳動裝置的原理同時運轉,繼而將這個東西推動起來。”

  看著一頭霧水的鄭和,朱允炆咧嘴一笑:“就是不需要馬來拉動卻可以自己跑起來的馬車。”

  不靠馬匹的拉動,自己跑的車?

  鄭和感覺皇帝是不是發燒了,這種胡話都能說出來。

  難怪皇帝剛才說可惜不能用。

  這要能用才是扯呢。

  至于為什么不能用,還是莫成給出了答復。

  “鍋爐太小,氣缸的密封性也太差,燃燒室的抽風效率太低,氣壓太強,易導致鍋爐水燒干,而一旦爐水燒干,整個這個所謂的蒸汽機車就會全部燒著。”

  蒸汽機車的概念誕生隨著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便出現了,就跟今天朱允炆眼前看到的這個物件是相仿的。

  有,但是技術上的難題還很多。

  喬治史蒂芬森在瓦特蒸汽機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攻克,使得僅存在于概念中的蒸汽機車最終面世。

  跟他同時期一道攻克這一技術難題的,還有理查德特里維希克。

  不過值得說明的一點,便是無論是最早的瓦特改良蒸汽機,還是喬治、理查德,他們都是從最基層的技工開始,一點點積累經驗和摸索,然后靠著自己的經驗和近乎一己之力發明的這些創造。

  尤其是喬治和理查德,他們制造發明蒸汽機車的道路上不僅沒有得到任何幫助,甚至還被瓦特不停的打壓和起訴。

  因為兩人改良的蒸汽機嚴重損害了瓦特的利益。

  大明需要積累經驗嗎?當然需要。

  不過唯一的區別就是,大明有的是錢和人。

  瓦特他們一年才能接觸到幾臺蒸汽機,在科學院,隨便一個技工拿出來,一天都可以搗鼓壞好幾臺。

  “不把這東西折騰壞,怎么找出毛病和造出更好的?”

  這就是朱允炆對科學院改進蒸汽機最粗暴簡單的支持方式。

  “這臺之前的第一臺,前后用時四個月才造出來,花了將近六千五百萬,最后卻成了一堆廢鐵。”莫成嘆了口氣:“而在那之后又燒毀了三臺,這臺是唯一一個,我還沒舍得繼續毀。”

  “這東西真能自己跑?”聽到這個地步,鄭和已經開始有些自我懷疑了,聽皇帝和這位莫大科學家的意思,總感覺跟有希望一般。

  “按照模擬的數據來說,確實是可以的。”

  莫成蹙緊了眉頭:“氣缸的直徑、活塞運動的距離、飛輪和齒輪傳動裝置的鏈接、鍋爐的加熱面、包括鍋爐蓄水的容量,都是緊密契合的,但就是莫名其妙的動不了。”

  “你都搞不懂,那我們更不成了。”

  雖然錢是打了水漂,時間也只換來一堆破銅爛鐵,但朱允炆還是很開懷的笑著鼓勵了莫成。

  “問題你自己來解決,朕只負責偶爾來看看,缺什么就給補什么,你也別有什么壓力,解決不了就緩緩。”

  說著容易別有壓力,莫成哪能真就沒一點壓力。

  技工學校給開了,為了迅速培養一批有技術經驗的技工,寄希望于量變引發質變,科學院光在蒸汽這一個獨立的工程就招募了大幾千人,工錢、消耗、吃喝,國庫一年往科學院扔的錢簡直難以計數。

  海量的財富堆積,好幾年的時光消耗,卻連最基礎的動一下都做不到。

  這當然讓莫成心里很不是滋味。

  連動都動不了,還怎么保證讓皇帝可以舒舒服服的坐著這種自動力機車逛皇宮,更別說出行了。

  “知道朕為什么帶你來看這東西嗎?”

  離開科學院之前,朱允炆問道鄭和,后者自然是搖頭不懂。

  “因為朕希望有一天,這東西能裝到船上去。”

  走出科學院的大門,陽光正好,恰逢冬月最是舒適。

  朱允炆仰首,閉目陶醉。

  “那樣的話,朕從長江口登船,不需半月就可以領略到恒河的風景了,這天地再如何廣袤無邊,終究只是朕的后花園。”

  身背后的鄭和看得心潮澎湃。

  即使帶了幾年孫子,但自己眼前的皇帝還是那個笑談間拓土開疆,在上億明聯人民心中堪稱強大如神靈的偉大帝王。

  只不過這位上了歲數,沒有了幾十年前的青春正茂,所思所想已經讓人很難從外在的一些細節上看出端倪罷了。

  鐘樓響了磬,這是眼下進入十一月后南京的常態。

  只要是白晝的時候,每個時辰都會敲一次,鐘聲傳遍方圓幾十里,送進數百萬人的耳朵和心里用為提醒。

  那便是距離朱允炆的壽日,越來越近。

無線電子書    日月永在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