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五十九章:朱文奎的謹慎

無線電子書    日月永在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天光大亮,五軍府的武勛們就以李景隆為首,開始齊聚午門外,上了本子進大內等候召見。

  曹國公徐輝祖沒到,他這會正忙著全國各地的軍衛所轉悠調研呢。

  朱允炆給徐輝祖交代了一個任務,去蕪存菁,著手將地方軍衛所改制,將這些個軍戶統計個總數,一家出一丁組建新的地方軍衛,負責地方保境安民、打黑除惡的任務即可,不在承擔種地任務。

  就跟眼下大明的京營、邊軍一樣,屬于正兒八經的募兵、職業軍人。

  不打仗、沒任務的時候就專司訓練、備戰。

  而且也不再是打白工,徐輝祖這邊統計出一個整數出來,回頭就能跟朱允炆談談這支新部隊餉銀。

  至于被裁汰的統編民籍,原有國屬軍田改民田,按人口數均分。

  享受與民田一樣的稅收政策,而不再是如以往那般,留存口糧,余下的全部上繳國庫。

  全國設軍戶、成立羈縻衛所算是洪武祖制,也是為了大明萬世基業成立的,但終究是一條注定會被淘汰的制度,軍戶代代相傳,三代四代之后,不僅戰斗力消亡殆盡,就連最基本的種田交糧任務都完成的不盡人意。

  洪武年的統計,全國的羈縻衛所能交糧一千三百余萬石,到了正統年間,竟然才交了四百多萬。

  空頭太大,早被地方瓜分的一干二凈。

  與其讓這條制度腐朽消亡,朱允炆干脆現在就給他砍掉,改制無非是花錢,國家不缺錢那就沒必要畏手畏腳。

  即使是改制,也不全然一刀切,朱允炆定了個調子,貴州、兩廣和遼東的軍衛所不在此次改制之內,仍實行與地方合處生活的羈縻衛所制,用以加深和鞏固中樞與地方的紐帶聯系。

  徐輝祖不在京,五軍府武勛們的領頭羊自然是李景隆這么位‘大明戰神’,這個二代這些年雖然在大明軍方的存在感極低,但腦袋上頂著的那塊國公金子招牌可不是假的。

  大明慣例,非宗親,活著的不授王爵。

  國公的含金量,可不比宗人府那一票親王來的差。

  “曹國公,陛下今日龍體不適,不便召見諸位勛臣。”

  求見的大部隊在午門撞了墻,一個小宦官帶著口諭就將大家伙給擋了下來。

  “陛下說了,勛臣們有什么事,就上奏本即可。”

  就這么,一摞摞彈劾西南一系眾將的奏本輸送進了暖閣,看得朱允炆雙目噴火。

  他當然不是氣西南系有多少不守規矩的粗蠻漢子,以馬大軍為首的,原山地軍骨干現在都是云南都司里的重將,這群人平素里的作風問題他這個皇帝是心知肚明的,朱允炆氣的是五軍府這么些個勛二代。

  一個個整天在南京城里飛馬溜狗,軍略兵法不見得學出什么門道,倒是這文官集團聞風奏事、彈劾攻訐的本領學了一個十成十。

  “朕一直想著要出臺一項關于軍隊作風整頓的條款,正好可以借著這五軍府勛臣們這一次的彈劾,順水推舟了。”

  搪住了勛臣,朱允炆緊跟著就等到了另一個求見的人:

  燕王朱棣。

  “朕這個四叔看來真的是動了惜才惻隱之心,為了這馬大軍如此不遺余力的來找朕說情。”

  “這燕王如此行徑,是不是打算拉攏人心,換取那馬大軍的感激之情?”

  “恰恰相反。”

  朱允炆哈哈一笑。

  朱棣的反應是在朱允炆的預料之內的。

  “在這件事情上,朕的目的就是想要看看四叔現在能否擺正自己的位置,他到底是把自己當成大明的總參謀長,還是那個仍然有機會卻而代之的大明燕王。

  前者為人臣一心系國朝,為公就會為馬大軍開脫求情,為私,那就明哲保身,甚至是落井下石。

  所謂上惡者,下甚惡之。

  朕擺出來的姿態可謂是對這馬大軍恨的牙癢癢,四叔能在這個節骨眼,硬著頭皮,冒著被朕猜忌的風險來求情,說明其現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是一個身懷野心之輩,更不會行韜光養晦之舉,無私者無畏矣。”

  懸著馬大軍的事不解決,朱允炆等的就是朱棣和五軍府的反應。

  他的目的達到了。

  “跟四叔說一聲,朕就不見他了。”

  朱允炆擺手:“朕還要等一個人。”

  等完了勛臣等朱棣,還有一個人朱允炆沒有等到。

  那就是自己的大兒子:朱文奎!

  十三歲的孩子了,該懂事了,朱允炆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懂事。

  朱允炆在等朱文奎,而此時的朱文奎也正面臨著這個抉擇。

  湖畔學堂內,在閑暇休息的時間,于謙已經找到了后者說起這件事。

  “定南侯下了詔獄,風聞是因其平素里多有僭越之舉,然此事多空穴來風,殿下應速速尋陛下求情,網開一面,許定南侯戴罪立功。”

  “本宮何嘗不想。”

  在乾清宮、在朱允炆的面前,朱文奎是個謹慎維諾的孩子,但是在這湖畔學堂,小家伙負手一站,倒也有了幾分氣度。

  居移氣、養移體,身板雖小,倒也能讓一眼看出幾絲尊貴。

  “但馬大軍乃是西南武將之首,僭越之事,你等只聽風聞,本宮可是看的真著。

  板上釘釘,此番勢必死路一條了。

  本宮若是這個時候忤逆父皇,為這逆賊求情,連僭越都可以寬恕,那本宮豈不是成了不忠不孝之人。”

  十三歲的朱文奎、十一歲的于謙,兩個半大小子就這么為了求不求情的事展開了爭論。

  “殿下是嫡長子,眼下更獲陛下批準,可以坐宮文華,旁聽國政。

  將來這東宮之位,非殿下莫屬,還望殿下以國事為基,找陛下求情。”

  于謙的話并不足以打動朱文奎,后者斷然拒絕。

  “軍隊系統內的事,連內閣都無權過問插手,這是父皇的禁忌所在,于謙,你雖然聰穎,但政治的事你不懂。

  為什么軍權與君權同音,就是因為誰手握強軍,誰就是君。

  眼下本宮歲數漸長,更不能貿貿然開口不該開口的事,本宮此番求情,倘若父皇真寬赦了馬大軍,西南系勢必對本宮生感激之情,這還得了?”

  這番話說的于謙無言以對。

  圣心難測,也難為朱文奎小小的歲數瞻前顧后。

  但于謙還是覺得要爭取一下。

  “馬大軍可是剛立了大功,這個節骨眼殺了他,會寒了西南系的軍心,與國無利,殿下三思啊。”

  “夠了!”

  朱文奎很是氣惱,卻不知氣的是于謙還是他自己。

  “本宮有什么資格置喙父皇的決議,父皇之功,遠邁漢唐,威壓四海。

  怎么處理自有考量,這事就此揭過吧。”

  說罷,頭也不回的直奔學堂而去。

  新的一節課要開始了。

無線電子書    日月永在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