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24章 火槍演示

  吳昌時嚇的跪倒在地:“閣老誤會了,沒有閣老的命令,學生焉敢和南面的人往來?學生只是擔心,萬一南面的人不長眼,有什么馬腳被龔鼎孳抓到并且上報給了太子,尚未平靜的兩淮官場,不是立刻就又亂了嗎?閣老您維持朝政穩定、鹽運暢通的大計必然會受到影響。更何況那龔鼎孳高調拜會了閣老,這個消息很快就會傳到江南,到時南邊的人誤以為是閣老您動的手腳,對您有所誤會,閣老您豈不是說不清楚了嗎?”

  “南邊的人還沒有這么蠢!”

  周延儒霍然站起來:“如果他們連這一點都想不明白,都要怪到老夫頭上,那他們在這次鹽政改革中怕也是存活不下來的!再者,南面的人也該整治一下了,這些年,他們從中貪墨了多少銀子?敗壞了多少鹽政?令龔鼎孳給他們一個教訓,讓他們嘗嘗苦頭,未嘗不是好事!”

  “是。”吳昌時不敢再多說。

  周延儒有些煩躁的雙手負后,緩緩的走到窗邊,心里面被吳昌時剛才的那一番話攪的七上八下,萬般滋味一時都涌上心頭,忍不住一聲嘆:“老夫只所以壓著左懋第,沒有全力支持他,并不是要縱放揚州的貪官,而是不認同左懋第的做法!像左懋第那樣不分青紅皂白,鹽官鹽商一體拿下的做法,揚州不被攪一個底朝天才怪呢?真以為抓了鹽官鹽商,鹽政改革就可以順利推行了嗎?幼稚!天下事哪有那么容易?”

  說著忍不住又有點惱怒,但不是惱左懋第,而是惱太子。

  若不是太子提出鹽政改革,豈會有現在的苦惱?

  “左懋第失敗也就罷了,但若是亂了兩淮的鹽政,堵了食鹽的運輸,壞了天下的大計,最后不還得我這個首輔來擔嗎?所以老夫不得不壓一壓他,讓他冷靜冷靜,等過了這個關口,該支持還是要支持他的,如今朝廷財政困難,鹽政是非改不可的,但鹽政改革關鍵在于一個穩字,不可過急過躁,更不可不給別人活路!須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啊,不止鹽政,其他改革莫不如此,但可惜啊,朝中就是有人不明白…”

  說到最后,周延儒忍不住又是一聲嘆。

  首輔大人的心思和苦惱,朱慈烺并無了解,從昨日到今天,他一直都在校場忙碌。劉肇基、閻應元就任之后,為了讓兩人盡快了解京營的建軍治軍理念,即“學戚少保以練兵,火器為第一優先”的精髓,同時也是為了加快遂發槍在全軍操練使用,朱慈烺特意為兩人組織了一場遂發槍大比試。

  彈簧研發成功,火器廠正在全力進行遂發槍的組裝,靠前期攢下的銃管和大批零件,組裝過程非常順利,工匠們的速度也不斷在提高,前兩天一天只能組裝兩百支,第三天就有兩百五十支,最近這幾天,每天都交付三百多支遂發鳥銃到精武營。只要銃管打造的速度能跟上,五月初將精武營所需的四千支遂發鳥銃交付完成,完全不是問題。

  而隨著遂發鳥銃的裝備,精武營鳥銃兵的操練方法也隨之改變,過去使用火繩槍,兩個鳥銃兵相間的距離不能太近,不然就可能發生火繩點燃同袍彈藥的事故,所以火繩槍時代,鳥銃兵射擊時,相互都間隔一米左右的安全距離,這就導致射擊出去的鉛彈難以形成密集的覆蓋,而遂發鳥銃不再有這個問題,鳥銃兵完全可以胳膊貼胳膊的站立,射出去的鉛彈幾乎是完全覆蓋,迎面沖來的敵人,幾乎無人能閃過。

  對不用點火的遂發鳥銃,劉肇基和閻應元都是驚奇。

  “豎銃!”

  “裝彈!”

  “壓彈!”

  “舉銃!”

  “預備――滴!”一聲竹哨。

  “砰砰砰!”一陣陣密集的銃聲此起彼伏,紅光閃現,硝煙彌漫。一排六十支遂發鳥銃,擊發成功的有九成,只有三五支沒有冒出火光,對遂發鳥銃來說,已經是相當優秀的成績了。也就是有畢懋康這樣的人才,不然以朱慈烺那點膚淺的槍械記憶,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造出這等武器。

  白煙尚在彌漫之時,剛剛發射完的第一排鳥銃兵在軍官的號令聲中迅速收銃后退,退到原來的第三排鳥銃兵后裝填彈藥,原來的第二排、第三排則上前兩步,整個方陣又恢復了第一輪射擊前的狀態。

  朱慈烺帶著李國禎、賀珍、吳襄、劉肇基、佟定方、還有參謀司的三大參謀站在石臺上,觀摩鳥銃兵的操演。而千總和把總在石臺下列隊觀看。

  銃聲過后,抬眼朝百步之外望去,只見原先豎著的木靶已倒下大半,剩下的也已經是破爛不堪。

  待銃聲稍停止,鳥銃千總楊軒和魏闖一起站在臺下,由楊軒高聲匯報:“殿下,經過臣和魏千總兩人的共同商議,暫定每個持銃士卒十息能裝彈并射擊一次者為合格,一個鳥銃旗的三個鳥銃隊,二十息能射擊三輪者為合格鳥銃旗。”

  一息,也就是指一呼一吸,這個時代沒有精確的時間計算,只能用這種比較古樸的計算方式。按現代時間算,一息大約是七秒,十息就是一分鐘左右。據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的記載,一個使用火繩槍的合格鳥銃兵裝彈時間為一分鐘,而現在使用遂發槍,一分鐘必須完成射擊,等于速度又提高了一截。

  朱慈烺點頭,心中滿是欣慰,這錢花的值啊,遂發槍的造價是火繩槍的兩倍,平均一支在十五銀子左右,精武營的四千支遂發鳥銃,算起來需要六萬兩銀子,乍聽起來并不多,但問題是朝廷現在沒有銀子,雖然朱慈烺想方設法的湊到了一些銀子,但用銀子的地方實在太多了,真可謂是“花錢如流水”,而且還都不能省、都是必須花的銀子。外出里不進,朱慈烺的經濟壓力可想而知。

  也因此,厘金和鹽政的改革才刻不容緩。

  不然精武營的規模就無法擴大。

無線電子書    崇禎十五年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