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九十七章 問道青城山1

無線電子書    我的弟子們是學霸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路崢一行人在看過可愛的大熊貓后,一路西行,來到了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青城山。

  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岳,封青城山為“五岳丈人”,故又名為丈人山。

  宋朝張君房所著云笈七簽卷七十九,黃帝時期,黃帝因與北方的蚩尤作戰時總是不能取勝,便來到青城山向仙人寧封討教。

  寧封教黃帝以龍趼飛行之術,后來,黃帝戰勝了蚩尤,統一了華夏民族。

  為了表達對仙人寧封的感謝,黃帝封寧封為五岳丈人,其所居住的青城山亦被稱作“丈人山”。

  古人認為“清都、紫微,是天帝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神仙居住之處,所以名為“清城山”。

  唐時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后唐玄宗下詔“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詔書中將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字,自此“清城山”更名為“青城山”。

  關于這一事件,在山上可見仍保存完好的唐碑詔書。

  既然青城山是仙都,那當然少不了仙人。在此修煉成仙之人,更是歷代不絕。

  東漢時的張陵先在鶴鳴山隱居修行,后遇太上老君傳道而得道。

  鶴鳴山與青城山相連,張陵便來到青城山傳道,期間曾去嵩山,最后羽化成仙,被封為張天師。

  張陵之后,從漢末至南北朝,來到青城山修道的有李阿、陳勛、范長生、楊超遠等人。

  李阿,據說活了很長時間,但也不見衰老。

  在吳孫權當政時期,他常常在芙蓉城的街頭行乞,一旦討得東西,就馬上散賜給貧者。

  他每天晚上離開芙蓉城,早上回來,人們不知他到底住在何方。

  人們如果想問李阿什么事,李阿從不正面回答,但只要仔細察看他的表情就會知道答案。如果李阿的臉上有喜色,那么問的事一定是吉利的;如果李阿面容悲戚凄慘,那么問的事就一定兇險;如果李阿面含微笑,就一定是大喜之事;如果李阿有輕輕的嘆息,那么一定有讓人深憂的地方。

  人們就這樣向李阿問事的吉兇,屢試不爽。一個叫古強的人,覺得李阿肯定不是凡人,就經常照顧李阿,并跟隨李阿回家,這才知道李阿住在青城山里。

  古強十八歲時,看見李阿也就五十來歲,到古強八十多歲時,李阿仍然是五十歲的樣子,一點也沒變。

  后來李阿說昆侖山的神仙召他馬上就去,于是李阿進了昆侖山,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繼李阿之后又有陳勛入青城山修煉得道。

  漢時陰長生跟隨仙人馬明生在武當山修煉,后在青城山得道,后亦成仙。

  到了晉代,青城山最著名的道士為范長生,后在此羽化成仙。

  隋朝趙昱與兄弟趙冕都隱居在青城山,跟隨道士李玨修煉。

  隋煬帝知其賢德,征召他出仕。趙昱推辭不掉,只得任嘉州太守。

  在任期間,他曾經入水中斬殺蛟龍,人們都認為他是神人。

  隋末亂世之際,趙昱再次隱去,不知所終。

  唐朝道士王柯、薛昌、劉無名等皆在青城山修道。

  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五代時的修煉人杜光庭,他在青城山白云溪修煉多年,同時還著有神仙感遇傳五卷,墉城集仙錄六卷,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一卷等多部著作,為后世留下了華夏古代神仙及修煉故事等珍貴資料。

  宋時期比較知名的修道人有皇甫士安、古藏用、張隨、徐無極等,皆有靈跡。

  元明時期,在青城山修道之人見于記載的比較少。

  明末清初,由于戰亂,青城山的道士大多逃離。

  后來又有武當山的道士來到青城山修行,比較有名的是陳清覺。

  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結茅舍,“置以土壇,戴以草屋”。

  到了晉代,青城山始建宮觀,計有洞天觀、上清宮、上皇觀、碧落觀(后名長生宮)等。現在的上清宮正殿老君殿供有太上老君、純陽祖師及張三豐塑像。

  老君殿基寬四百平方米,共六層。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其左配殿供奉的是孔子和關羽,在殿的左下方有麻姑池,池水一年四季都不干涸,據說是仙人麻姑浴丹的地方。宮后不遠,就是青城第一峰彭祖峰,上有呼應亭,登高一呼,眾山皆應。

  隋唐兩宋時期,青城山新建有大批宮觀。

  隋代建有常道觀等,唐代建有建福宮、金華宮、沖妙觀、玄都觀、福唐觀等。

  常道觀又名天師洞,據說當年張陵就在此“結茅傳道”。觀內還有黃帝祠和三皇殿,殿內供奉著伏羲、神農、黃帝。

  觀后的混元頂上有一個洞穴,相傳是張陵曾經修煉的所在,俗稱天師洞。

  天師洞東有三島石,巨石矗立,上有兩條裂隙。

  民間傳說,張天師降魔時,見此石擋路,遂拔劍劈之,裂成三塊,石上還刻有“降魔”兩字。天師洞西側有擲筆槽,這是個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間傳說是張天師降魔時,作符擲筆而成的。

  五岳真形圖有云:“山傍有誓石,天師張道陵與鬼兵為誓,朱筆畫山,青崖中絕。今驗斷處,石并丹色,闊二十余丈,深六七丈,望之赩然。”

  據清代徐昱所著青城山金華宮記,金華宮原是就晉代所置之上皇觀(一名玄真觀)改建而成,唐睿宗女玉真、金華公主居此修道。

  元明時期,除明萬歷年間重建圓明宮、上元宮外,過去已建的宮觀,在明代大都缺乏維修。

  清時陸續重建、修繕了常道觀、長生觀、祖師殿(又名洞天觀)、上清宮、建福宮等。其中建福宮中楹柱上懸垂的長達394字的長聯,為青城一絕。

  祖師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和張三豐。殿內有浴丹井、讀書臺等古跡。浴丹井是唐天寶七年(748年),道人薛昌居煉丹留下的遺跡。

  李舜弦在隨駕游青城一詩中這樣贊美青城山:

  因隨八馬上仙山,頓隔塵埃物象閑。

  只恐西追王母宴,卻憂難得到人間。

無線電子書    我的弟子們是學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