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的喊聲傳來,馬超腳下不停,卻也吩咐了一名親兵,讓他去給孟達和法正找個營帳,暫且安置下來。
來到中軍大帳,董卓正和荀攸等人商量著流民的相關事宜。
幾十萬流民從山中遷徙出來,不可能每天什么事情不干,畢竟光是糧食消耗,都不是一個小的數目。
要不是在河東屯田成功,董卓也養不起這些流民。
當然,光靠河東一地肯定不夠,董卓已經寫信回了洛陽,讓荀彧再想辦法從關中湊糧送來。
流民一旦吃不飽飯,暴亂只是早晚的事情。
幾十萬的人口,同時也意味著大量的勞力產出。
有了勞動力,就有了創造價值的可能。
最好的打算,就是像河東一樣,利用這些流民,在并州進行大規模的屯田,然則經衛覬勘察之后,卻搖頭表示,上黨一帶的地質并不適合屯田,且水源較少。
聽得此話,董卓蹙起眉頭,如果不能大規模的屯田,那就很難搞了呀!
荀攸提出的建議是,先遷徙一部分人出去,保持糧食的持平,不然就現在的糧食消耗來看,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早晚會頂不住的。
河東郡的人口已經飽和,難不成遷去洛陽?
李儒的想法則是,既然黑山里的賊寇已經受降,那他們就該趁勢出兵,攻取冀州。
并州此地雖然較為貧窮,但盛產鐵礦,只需讓流民進山伐木,然后配合生產出的槍、矛頭部,就能在短時間內制造出大量的粗劣武器,然后將流民作炮灰,頂在前頭,只要戰爭夠頻繁,就不愁糧食的消耗問題。
利用戰爭減少流民的人口,同時還能收獲敵方城池,減少己方的糧食開支,可謂兩全其美。
董卓沒有點頭。
這個時候,他倒是想起后世的一句名諺來:要想富,先修路。
上黨、河東兩地,中間隔了許多山脈,不管是進來還是出去,必須要繞很多山路,運輸糧食尤為困難。
如果能將中間鑿開一條大道,將會節省不少的時間和途中的糧食開支。
以前沒敢這么想,是因為找不到這么多人,現在幾十萬的勞動力擺在這里,就是一人撿顆石頭,也早晚能把這些礙事的山峰鏟平。
于是董卓大手一揮,開搞!
有了董太師簽署的檄文,百無聊賴的流民們有了新的工作,扛起鋤頭和鐵鍬,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熱火朝天的開始了挖山修路的事業。
除此之外,董卓還分出一小部分有經驗的流民去勘測煤礦,等確定煤礦位置之后,再大規模的進行采礦。
其實早在西漢,就已經有過開采煤礦并將煤用作燃料的前例。《史記·外戚世家》記載漢文帝即位那年,即公元前180年,竇太后之弟“竇廣國…為其主人入山作炭”。“入山作炭”實際上就是進山采煤。當時還發生了“岸崩”(塌方)事故,“岸下百余人”“盡壓殺”,說明當時采煤的規模已經不小。
然則煤炭最終還是沒能得到廣泛推行。
究其原因,挖煤的危險性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容易中毒。
因此,上流社會的世家老爺們不敢用,底層的百姓用不起,所以煤炭的使用率幾乎就成了透明。
而董卓不一樣,他是曉得煤炭的作用的,在石油天然氣出現以前,煤炭絕對是發家致富的第一選擇,要是能在這個時代,把煤炭開采使用上,社會和科技都將向前邁出很大一步。
只要給他的時間足夠,吊打全球,不是問題!
董卓在上黨開山修路的事情,很快傳入袁紹耳中。
麾下謀士俱是一致認為,董卓此舉意在開辟新的道路,好節省時間,方便從河東運糧。
“這老賊倒是真有閑心。”
袁紹嗤笑一聲,供著幾十萬流民,不去想怎么解決人口問題,反而還在山里優哉游哉的砍樹修路,董卓也著實心寬。
最好能把太行山脈這邊也鑿開兩條,也好省去他一番功夫。
太行山里的賊寇投降太快,山上的陘關全被董卓接管,如此一來,進攻時機就掌握在了董卓手中。
這對袁紹而言,是一件挺操蛋的事情。
麾下謀士們則建議袁紹不必著急,董卓不將流民疏散到各地,想憑貧瘠的并州來供養這些流民,簡直就是癡人說夢,不出一年,董卓就得乖乖認命。
到時候,這些流民沒了吃食,還是會照樣叛亂。
文丑的仇,可以以后再報。
當務之急,是與冀州相鄰的青州境內泛起大量黃巾余孽,而青州刺史焦和又是個無用之人,麾下兵多器銳,糧食充足,卻不敢與黃巾交戰,以致境內黃巾愈發猖獗。
這正是奪取青州的大好時機!
“主公可書信一封送與青州刺史,打出救援青州的旗幟,等到軍隊入城之后,控制住焦和,再鎮壓下這些黃巾余孽,青州便是囊中之物!”
逄紀、審配等人紛紛獻上良策。
袁紹聽完,眼中大放異彩。
青州也是個富饒之地,要是能將青州拿下,他的實力至少又能擴張一倍!
屆時要對付董卓,就更加把握十足!
至于愛將文丑之仇,那就先且記在賬上,以后再報。
會議過后,袁紹當即書信一封,令人快馬送往青州。
同時暗中調集軍隊,只待焦和點頭,便能以剿賊的旗號,殺進青州。
冀州以南,兗州東郡。
討董失敗以后,代理奮武將軍的曹操去了揚州募兵。后來回老家的時候,聽說東郡遭到黑山賊的劫掠,于是親率將士征討,在東郡境內大破于毒等黑山首領,使得黑山賊不敢再犯。
袁紹遂向朝廷,表曹操為東郡郡守。
曹操任職郡守期間,東郡得到穩定的同時,也有了很大發展。
加上之前討董的義舉,以及曹操自身的個人魅力,期間也得到了不少人才投效。
另一方面,在老爹和一些朋友的財力支持下,曹操積極發展軍事,擴充麾下士卒。
如今麾下善戰之士,已有五六千人。
人數雖然不算很多,但曹操明白一個道理。
兵不在廣,而在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