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三十五節 草原涌動(2)

無線電子書    宋恥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李睿的報告讓李慢侯松了一口氣,克烈人這個冬季沒有給塞北帶來戰爭,就算緩過一口氣了。

  李睿跟克烈大汗的盟約,已經在燕云地區公示,大量商人摩拳擦掌,吃到第一口螃蟹的,打算來年再去發一筆,沒吃到的,則暗自下決心,明年要提早準備。

  克烈人的到來,非但沒有帶來戰爭,反而大大緩解了河套的壓力。他們帶來的大量牛羊牲口,緩解了這里的糧食緊張,而且大量耕牛在怨軍手里立刻轉化為開墾出來的耕地。河套的土質本來就疏松,宜耕宜牧,加上有太多被丟棄的熟田,復墾非常容易。

  最緊張的還是人力,怨軍一家老小齊上陣,在幾萬頭耕牛的幫助下,竟然開出了一百萬畝土地。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為怨軍帶上家屬,也不過一萬多人,人均耕地將近一百畝。這個人均不算多,因為山東、河北也是這樣,使用耕牛種田,一個人種一百畝地不算什么,關鍵是怨軍中主要是老弱,青壯大多還有軍務,無法安心耕種。這些從地獄里爬出來的人,最懂得什么是幸福,最懂得該為什么努力。

  等到夏收,他們將收獲到最美的果實。

  得知這么多土地開墾出來,李慢侯知道,明年就不需要為河套運輸低值的糧食了。這里不但能夠自足,甚至還能輸出。

  河北山東兩個人少地多的地方目前都是如此,因為大量使用牛耕、馬耕,不但提高了勞動效益,而且大大提高了勞動收益。江南缺乏大型牲口,大量北人南下,帶去了一些中原地區的農具,其中一種叫做踏犁,五個人可頂一頭牛。

  五個人種一百畝地很平常,也很必要,因為種的少了,五個家庭就要挨餓。可是這種踏犁,卻無法使五家人致富。五人一百畝,假如每人要吃掉兩畝地的收益,他們的總盈余只有九十畝,人均只有十八畝。而一個山東、河北人,養一頭牛,也能種一百畝地,牛吃的是人的五倍,人牛會吃掉十二畝,總盈余八十八畝,看似少了,但平均還是八十八畝,因為牛是不會分享勞動成果的,牛本身就是財產,急了能賣,饞了能吃。

  所以目前北方流行的諺語是,“八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可能隨著人口增長,諺語會不斷變化,慢慢的成為“三十畝地一頭牛”,最后甚至可能“三畝地一頭牛”,最后只能成為“有子萬事足”。

  山東、河北這種勞動力緊缺的現象,肯定會慢慢好轉。大量流亡南方的北人會回歸,甚至吸引大量南方人北遷。最多用兩代人,中原地區可能就會恢復人口密度。一百年后的金國晚期,北方地區的人口高達四千萬以上,這還是金宋對立的情況下,沒有北人回歸的結果。

  不過塞北人口恢復可能要慢很多,因為這里的人口流失的很徹底,以前這里主要人口,就不是漢人,而是契丹人、黨項人,黨項人南下入了西夏,是不可能再回來了,契丹人西遷投了大石,更是不可能回歸了。

  這里只能移民,可臨近的河東、河北和燕云,現在都還荒著。河東、河北可能需要一兩代人恢復,燕云就可能需要三代人,河套移民要開始密集,至少得六十年以后才有可能。這意味著,這里將長期面臨人力短缺的現象。

  貿易能帶去財富、貨物,很難帶去人口,生意人逐利而動,拉著貨來了,拉著貨走了,不可能定居。

  只能安置像怨軍這樣的,夾縫中的族群。后遺癥又會很嚴重,這些群體聚集在塞北,他們有自己在極端殘酷環境下磨煉出來的適應性,有封閉環境下產生的特殊文化,而且又有極強的軍事性。他們在這里半耕半牧,四部怨軍演化成四部游牧部落的可能性不大,文化差異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但他們有可能演變成北魏六鎮,這可是一股超乎想象的力量。

  北魏六鎮,可以說主導了南北朝之后幾代王朝的發展。六鎮,本是魏孝文帝南遷后,留在北方邊墻附近的軍戶。隨著經濟中心南下,他們的人口增長,生活越來越艱苦。這些邊軍軍戶后來發動了起義,其中兩個起義領袖,一個叫高歡,一個叫宇文泰,他們一東一西,將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六鎮的其他領袖,成為柱國。沒錯,這就是隋唐時期的關隴集團。

  怨軍四部,能發展成北魏六鎮,乃至后來的關隴集團這樣的軍事貴族集團嗎?

  一切皆有可能。

  但李慢侯目前沒辦法分解他們,因為保持戰斗文化,是眼下最有利的。這可以讓東藩用最低的成本,在邊境形成戰斗力。一旦四部接觸軍事組織,變成一個個編戶,在這里轉變為普通農民,北方強悍的部落打來,就只能任人宰割,接著克烈人入關,劫掠燕云,其次河北,再次兩淮,又是一場靖康之變。

  上次李慢侯在這里進行了一次軍事秀,調動了十萬騎兵,那是他手里的全部騎兵力量。結束燕云之圍的騎兵,從太原、忻州北撤的騎兵,乃至大同的所有騎兵,全都調到了這里。但顯然他們不可能長期留守,甚至不可能長期存在,很大一批都可能會裁撤。

  東藩二十萬大軍,不可能長期維持。這都已經不是軍費的問題,而是人口的問題。東藩境內,總共才不到三百萬人口,山東地區集中了兩百萬,河北東路人口只有三十多萬,燕云更是只有十幾萬人,以兩百多萬人口,支撐二十萬大軍,顯然不現實。

  隨著關內漸漸平靜,大多數士兵其實也已經失去了戰斗意志,復員老兵,進入一個較長的修整和調整期,勢在必行。

  不止士兵厭戰,軍官也大多失去了鋒芒,老一代已經疲敝,李慢侯必須著造下一代武力。否則目前的軍事優勢,將很難繼續維持。

  在他的計劃中,目前的兵力至少將壓縮一半,海軍將壓縮到一萬人,水軍也將維持一萬人,因為北方河流少,水軍已經越來越難以發揮。陸軍將維持八萬人,而且將都是騎兵。不一定都是能夠騎馬作戰的騎兵,而是訓練騎馬步兵。騎兵四萬,一萬鐵浮屠,兩萬拐子馬,還有一萬將按照草原民族方式的輕騎;步兵四萬,全都是重甲兵,一人三匹草原馬,可以長途奔襲,下馬列陣。

  二十萬,壓縮到十萬,留下的只能是老兵中的精兵,當然也會有大量新兵,具體多少,還要看情況。

  裁兵是看到情況穩定后的決定,將從紹興十年開始,紹興九年是一個觀察期。看看是否真的能穩定。

  李睿經略塞北,建議在陰山上恢復一些漢唐時期的堡壘,作為第一道防線和預警機制,冬天克烈人再次南下的時候,他們看到的,將不再是荒山廢城,而是有人駐扎的要隘。克烈人是否會因此采取行動,不得而知。

  白韃靼人是否可信,是否能作為防御克烈人的屏障,還是會倒戈一擊,成為克烈人的暗箭,同樣不得而知。

  燕山一帶的隘口,歷代留下的要塞,也需要恢復起來。之前幾百年見,不管是唐朝人,還是契丹人,都沒有好好修建城墻,因為唐人的邊境要遠超長城的范圍,契丹人占據長城兩側,他們也沒有動機修長城將本國一分為二。

  大量廢棄的城堡、要塞都需要修復。

  其中最主要的,今年就要建好,余下的,可以用十年時間慢慢修筑,以降低投入壓力。

  李慢侯從淮海移鎮燕云,是有價值的,不僅僅是政治和戰略價值,經濟價值同樣很高。可需要時間來開發,通漠北、通西域、甚至通遼東,都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一時半會無法帶來收益。

  而東藩的財政壓力持續增加,經濟環境還出現了一些惡化。

  山東利用礦奴開礦,已經進入了一個瓶頸,人少地多的現狀,讓礦主不可能從民間得到勞動力。使用礦奴,消耗很大,高價買來一個礦奴,礦主的選擇往往都是盡快的榨取礦奴身上的勞動力,過度使用礦奴,造成礦奴死亡率極高。而且這種奴隸式勞動,積極性很低,都是在鞭子下干活,產出已經到了瓶頸。一些地產的礦坑持續關閉,只有那些高產礦坑的礦主還在盈利。但優質礦脈,總是稀缺的,而且萊蕪的優質資源,還被朝廷收走。所以當前技術條件下,礦產的潛力已經到了極限。

  每年山東的采礦業,能帶來三百萬貫的稅收,是目前的財政支柱之一。

  另一個支柱產業,則是港口資源,山東沿海凡是能開港的,都已經開港,形成了登州和膠州(青島)兩個大港口,這兩個大港口是對外的,其他小港口主要對內,向兩大港口輸送貨物,也跟國內其他港口之間進行轉口貿易。這些港口的稅收,也已經到了極限,每年能提供三百萬貫收益。

無線電子書    宋恥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