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看著太子:“你懂了么?”
太子眼圈有點發紅:“兒臣懂了。”
朱慈烺摸摸他的頭:“朕一直強調的不是禮儀,而是對忠烈的尊敬,只不過你無法要求別人心里想什么,因為人心是看不見的。
所以要通過規范禮儀這個行為由外而內的讓他們懂得尊敬。
而你身為大明的太子,更不能只是表面上的禮儀,而是把這些忠烈只是放在心里。
每年來到這里都要好好想想,你為這些忠烈的家屬做到照顧了么?如何才能避免更多的人戰死?”
太子眼睛有點閃爍:“可是父皇,我…我們學校里有老師和同學說,說大明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流血犧牲就是因為您愛打仗。
要是沒有戰爭,大明就不用那么多士卒了,也不用那么多人因此戰死。”
朱慈烺呵呵一笑:“你現在剛剛學習歷史,很多事情還不知道,大明之前有個朝代叫做宋。
他們的皇帝就奉行著能不打仗就不打仗的策略。
為了不打仗,他們甚至愿意給北方的異族稱臣,每年上貢大量的歲幣,把自己的金銀布錦都送給對方換取和平。
但是大宋的和平到來了么?并沒有!
異族不斷的侵略邊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并且把這種搶掠的行為稱為‘打草谷’,意思就是快要入冬了,我們去漢人大宋那里搶掠一遍好當做牧草谷子過冬。
到來最后大宋被北方崛起的異族女真人所滅,他們的皇帝皇后還有皇帝的兒女妃子等等都穿成一串一串的俘虜到北方。
他們把大宋皇帝的女人和女兒擺到臺上明碼標價的販賣,把大宋的皇帝和太上皇關在井里看著天空,名為坐井觀天嘲笑大宋皇帝的無知,不知道北方異族的崛起和強大。
他們屠殺中原漢人,導致中原地區數千萬人死亡。
這就是不戰的后果。
大宋的宗室逃到南方又建立了一個南宋,然后繼續奉行不戰的政策。
為了不打仗,他們甚至把他們的武將岳飛都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最后結果如何呢?
北方異族的侵略一直沒有停止。
最后南宋被異族蒙古所滅,導致中原上億百姓被蒙古當做兩腳羊一樣屠殺。
知道兩腳羊的意思么?就是說漢人就是長著兩只腳的牛羊,任他們索取屠戮。
這才有了大明當年太祖反抗蒙元的暴行揭竿而起,才有今天的大明。
所以那些說不打仗以為茍且偷安就能換來和平的人,他們都是懦弱的,都是歷史沒有學好的人。
和平是打出來的,打到別人不敢在挑釁你的威嚴,你才能真正的迎來和平。
朕不是非要打仗,就像現在,如果大明不打歐羅巴人,歐羅巴人就會一天天強大,最后有一天他們認為自己強大到可以挑戰大明的時候,他們就會動手。
現在打是大明占據優勢,我們能贏,如果要是忍者不打,等到敵人強大到跟我們一樣或者比我們還強的時候再動手,那才是真正的生靈涂炭。
現在打敗了所有敵人,那么以后大明就不用再維持龐大的軍隊時刻準備打仗了。
即使有小的暴亂,派出少量的軍隊就能鎮壓,現在打仗是為了以后不打仗,知道了么?”
太子被朱慈烺說的有點暈乎乎的,他這個年紀,你說他懂吧,他對這些復雜的問題理解起來還很吃力,你說他不懂把,對于是非對錯又有了基礎的判斷。
今天難得有時間跟太子坐在這里好好聊聊,朱慈烺開口問道:“你有什么疑問都可以問出來,朕會一一給你解答。”
太子仰頭:“父皇,這天下為何要分為關內關外?關外之地不應該也是大明么?”
朱慈烺呵呵一笑:“你能想到這個問題很好,為什么要分關內關外。
這就像咱們家的皇城內,為何要分為一個個宮,一個宮苑里為什么要分為屋子里院子里一樣?
同樣是一個院子里,為什么有些地方被稱為屋子里,有些地方稱為院子呢?”
太子不太確定:“那…不是因為屋子里是房子,院子里沒有么?”
朱慈烺點點頭:“是啊!屋子可以給人遮風擋雨,給人溫暖,可以給人帶來安全感,所以才要分為屋里院子里。
上升的國家也是一樣,關內地區就像是大明的屋里,這里面就是大明的安全區,大明在關內地區得到所有百姓的擁護,所有百姓都自覺的保護自己身為大明一份子的榮耀。
這就是關內,而關外地區,因為歸附大明的時間段,那里的百姓因為文化,民族,語言等等差異,對大明的認同還沒有關內那么強。
所以那里讓大明不那么安心,安全感沒有那么高。”
太子疑惑道:“那為什么不多劃分一些關內,讓大明的屋子里變多一點呢?”
朱慈烺哈哈一笑:“不是說了么,因為人心,只有人心向往大明,認同大明價值觀,覺得自己是大明一份子的地方才是關內。
這就像蓋房子,有幾個人會把院子里蓋滿房子的?”
太子哦了一聲:“我有一些同學,說他們家的異族奴仆如何如何的笨,說他們都是關外而來,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每天看到我們上學都羨慕的要死。
父皇說過教育要公平,那為什么有些人能上學,有些人確沒有上學的機會呢?還有學校也是,為什么大家都愿意多花錢也要到京城內城的學校讀書。
我聽說好多外地的有錢人為了一個讀書的機會,都要花好多好多錢,這難道不是教育的不公平么?”
朱慈烺想了想:“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那些從關外來的異族不能讀書,是因為關內沒有專門給他們讀書的學校。
大明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僅僅能供應公民讀完義務教育階段,而非公民并不強制接受教育。
至于你說的教育資源不公平的原因,這是因為大城市對于人才的吸引力更強,就像京城,全國最聰明的人都聚集在這里,為大明貢獻力量,所以這里的人學問最高,自然教育水平最高。
其他地區的人自然都想來這里讀書,不是政策的不公平,而是因為人才流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