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繼續說道:“其實除了這些原因之外,還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就是戰略上的原因,無論秦漢還是隋唐,王朝之都城對待都城之外,以防備為主,稍有不慎,地方勢力過大就會威脅都城安全導致王朝更替。
秦以關中攻六國,得六國之土防六國之民自然不會把都城建立在六國土地上。
漢以分封治天下,都城為皇帝之居所,加上當初劉邦是從關東諸侯手里搶得政權,自然要選地形險要之地固守,以備敵襲。
隋唐也是如此,其對關東多有防備。
有人說是因為中原的邊患從西北逐漸往東北轉移,所以才都城東遷。
其實王朝都城在西北,則邊患就西北為重,漢之鮮卑,隋唐之高麗,豈不是都是東部邊患?
到了宋朝,西夏難道就沒有邊患,即使到了本朝西北這些人部族也沒有見多消停。
只不過因為邊患距離京城遠,則就是疥癬之患,距離京城近就是心腹之患。
從宋朝開始,吸取前朝之教訓,強干弱枝重文抑武,戰略上不在以山川之險要來防備地方,而是把重兵集中在京城附近防止藩鎮做大。
這樣的壞處就是軍隊集中在無用的地方,就顯得戰斗力不強,而真到生死存亡的時候,沒有經過戰斗洗禮的首都守備力量往往也不能用。
就像大宋明明對外戰爭的時候勝多敗少,確反而給人一種,大宋軍隊很弱的感覺。
邊境軍隊不足,導致大宋很難在戰勝的時候,擴大戰勝的優勢,戰敗的時候又因為兵力不足不能及時查漏補缺。
成祖吸收了宋亡的經驗,把國都定在京城,就是希望大明軍事重鎮和國都合一,方便掃平漠北。”
這個觀點倒是勉強說得過去,崇禎一直知道朱慈烺比較擅長大戰略的規劃,所以能看到戰略方面的原因不奇怪。
崇禎點頭后繼續問道:“那還有一個原因呢?”
朱慈烺笑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漢人的活動范圍再擴大,漢人在不停的尋找耕地來源。秦漢之時,中原主要就是黃淮流域,往北是胡虜往南是夷狄。從長安看中原,不過左近。
五胡亂華南朝開發長江流域使得長江以南耕地得到開發。
到了隋唐之時,吳越之地已經完全開發,長安再看中原,猶如一隅而望全局。到了南宋江南繼續開發,漢人已經到了百越之地。
但是百越山林縱橫,煙瘴四起,再加上瘟疫霍亂等等侵襲使得漢人發現越往南的路越難走。
大明更是開發嶺南,此時再看長安,猶如一角之地也。
大明定都京城而不選擇長安正是因為東北有新的良田可供開發,雖然氣候寒冷,但是自野豬皮暴亂之前,大明對東北的開發從未停止。
往東逐漸開發,往西確在不斷收縮,因為西面不適合種植糧食,漢人是農耕民族,如果說草原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話,那么漢人農耕民族就是逐耕地而居。
自從唐朝之后,西北地區尋找不到合適的耕地資源,讓漢人逐漸不愿意再往那邊集中人力物力。這也是一個原因。
都城雖然沒有隨著新耕地的發現而遷移,但是民心意志已經離開了那里。”
如果說前面說的還有點依據的話,崇禎覺得這個時候朱慈烺說的耕地就有點瞎扯了。
拋去這些崇禎繼續問自己更關心的問題:“既然長安有這么多劣勢,那為何你要專程來一趟?”
朱慈烺站起來,走到掛圖邊上:“因為時代變了,以前的劣勢現在已經可以扭轉,以前不能通的路大明也有實力打通了,長安再次興起已經是必然。
首先是交通上,大明將會有一橫一縱兩條主動脈鐵路經過長安,從連云港到輪臺的連輪線已經開始規劃征地,而從川蜀北上一路過漢中入長安,在北上河套連接北海的縱線也將在這里交匯。
一旦鐵路建成,這里糧食問題就不在是問題。
再有就是大明對西北的經營,對高原的經營還有對河套等蒙古的經營讓長安再次換發活力。
將來重開絲路之后,長安將會再次成為路上絲路的起點,所以遠景可期。
長安是大明西出中亞的出發點,建設好這個基地對大明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次前來兒臣就是想看看,這里到底能不能承載足夠的人口。
通過這一路的觀察,百姓從天災人禍中迅速恢復,人口的減少也使得當地的土地矛盾降低。
北方河套的開發也讓這里初顯繁榮,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崇禎驚訝于朱慈烺對土地的執著,大明已經這么大了要啥有啥了,朱慈烺還不知足,還在準備打仗。
崇禎忍不住問道:“十年準備難道真的是為了打世界大戰么?這一戰是真的非打不可么?”
朱慈烺挑眉看了崇禎一眼:“不是我非要窮兵黷武,而是大明走到這一步,必須完成對世界規則的制定。
而且這一仗小打不如大打,晚打不如早打,現在打贏一戰看著消耗很大,但是比起不打后面對峙幾十年幾百年的消耗來看這些又不算什么。
既然全球已經因為海洋貿易連接在一起,那么必然要產生一位霸主,這是生物的天性,如果大明有一天不想被別人呼來喝去,那么只有自己走上霸主寶座。
更何況沒有人比大明更適合成為地球之主,無論是經濟軍事文化這個時期的大明都是世界之最,自然是舍我其誰。
就算大明不愿意爭,選擇退讓,但是其他國家一旦走上爭霸道路,那么大明就是他最大的敵人,不擊敗大明他就無法登上王座。”
崇禎沒有在接話,這種世界爭霸戰已經超出了他的認知范圍,雖然朱慈烺曾經拿春秋戰國舉例,認為深植于漢人靈魂中的大一統思想,必然要讓大明走上一統世界的道路。
但是十年準備就想統一世界,怎么聽都像鬧著玩一樣?
朱慈烺接著說道:“當然父皇不必擔憂,十年之后大明走上統一道路,不是說第十年就完成,也不是說第十年就要跟各國開戰。
這是一個過程,大明只是修養生息十年,并不是外界說的準備十年,這個統一戰爭兒臣一定會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