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懷揣著數百年的超前眼光,覺得自己應該能指導指導。
現實情況是看到又是溫度變化,又是火焰變化,又是熱處理,又是快速退火,又是慢退火。
朱慈烺就迷茫了,果然專業領域的事情還是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才行。
從彈簧鋼車間出來,朱慈烺又去參觀萬斤高爐,所謂萬斤不過是五噸左右而已。
高爐煉鐵自然是爐子越大越容易提高溫度,越節省燃料,純度越高,效率也越高。
這座實驗萬斤爐代表著大明煉鐵的最高科技水平,當然這不是發明,而是從佛山招募的工匠帶來的技術。
佛山在這個時代,已經發明了一種瓶頸爐,加上往復式鼓風機,爐子比官爐大,日出鐵可達六千斤以上。
工匠到來后,結合永平的高爐技術,吸收瓶頸爐的經驗,完成了這個萬斤爐的設計。
這座爐子加入了預熱空氣技術,焦炭技術,石灰去渣技術,水車鼓風技術等等。
管事開心的介紹:“目前這個爐子出的熟鐵已經完全達到標準,可以直接用來加工銃管和炮管,每天可以出鐵萬斤,一年可以生產三百六十萬斤熟鐵…”
三百六十萬斤,也不過是一千八百噸而已,朱慈烺并不覺得很多。
不過對于大明來說這個產量足以驕傲了。
按照統計司的數據,現在大明每年生產的鐵有三億斤左右,換算一下也就十萬噸到十五萬噸之間。
這還是永平礦加入的結果,如果沒有永平礦,大明鐵產量不到兩億斤。
也就是說永平礦現在的產量已經達到了大明鐵產量的三分之一。
這個量并不大,僅僅相當于整個歐羅巴的總產量而已。
也就是說朱慈烺只要再建一百座這種規模的高爐就能把大明的鐵產量提升一倍。
不過以永平目前的開礦效率,想要供應一百座這種規模的礦,那是不可能的。
不要說一百座,就是十座都困難。除非把其他小高爐都拆掉。
看完高爐朱慈烺又轉到煉鋼平爐這邊,這是一個兩千斤的小爐子,大明的平爐煉鋼僅僅是起步階段,技術還沒有成熟,還在積累。
管事的取出一個鋼坯呈給朱慈烺:“殿下,目前平爐出鋼已經可以用來生產農具、船上的緊固件、馬車的車軸、轉向盤、炮架、水壓機零件、車床零件等。”
朱慈烺結果這個鋼錠,突然問道:“大型炮管轉床如何了?”
管事的臉色一緊:“還在試驗,目前木模型已經完成,但是在轉換鋼結構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已經失敗了三次…”
朱慈烺嗯了一聲:“帶我去看看木模型!”
大型炮管轉床,是朱慈烺規劃的下一代造炮技術,真正的從鑄炮到造炮的跨越。
如果大明掌握了這個技術,那么大明的火炮技術就能領先西方。
相比鑄造炮管,鉆膛炮管就是先生產出一個鐵柱,然后在鐵柱里面用轉床開一個孔,然后再用鏜床削切小孔成為炮管。
這種工藝好處很多,一個是節省時間,不用像鑄造那樣一等就是一個月。
還有就是鑄造因為無法確定模具內部情況,不能操作,所以容易產生中空、氣泡、裂紋等等。
而轉孔就不一樣,因為一開始加工的是一個鐵柱,所以可以各種操作預防出現中空氣泡。
再有就是管身更結實,能承受更搞的膛壓,能發射威力更大的炮彈。
當然這種工藝并不是那么容易研究成功的,現在僅僅是一種預研。
朱慈烺的下一代火力計劃包括,后膛炮、后裝火槍、新型火藥、重機槍四種,這四種技術朱慈烺稱為有生之年系列。
有生之年能達成這四個目標,那么就萬歲了!
當然后膛炮可不僅僅是一根轉炮管這么簡單,炮管后面還有身管自緊技術和鋼絲纏繞技術兩個后續技術需要研制。
除了炮管,還有炮彈技術、膛線技術、炮門炮栓技術、密封技術、助退器技術、瞄準技術…等等。
而僅僅一個炮彈技術又分為:高爆彈、穿甲彈、穿甲爆破彈、火帽技術、彈殼加工技術、彈體和彈殼成型技術…
雖然短時間內研制不出朱慈烺想要的炮,但是這些技術的每一個進步都能對現有武器進行強化。
甚至對整個工業技術都能強化。
這就像后世的航天工程一樣,不僅僅是為了出結果,在研究的過程中很多科技都進步了。
來到試制車間,朱慈烺一眼就看到那個巨大的木頭模型。類似后世的轉孔機放大版。
看到朱慈烺感興趣,管事的介紹道:”目前最大的困難是這個轉頭和轉桿。
炮管深度大,轉桿長度又超長,在吃力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彎曲,在高速轉動的情況下,稍微的彎曲都可能造成轉桿的斷裂。
除了轉桿轉頭之外,零件的磨合也是個大問題,齒輪轉動往往容易崩斷,皮帶傳動容易受力不均勻,水力傳動受到河流流速限制,畜力又會被其他因素干擾…”
朱慈烺又是一陣頭大,他又不是學機械的,能知道技術的方向都是因為他平時看的小說多了。
所以聽著管事的越說越多朱慈烺開口說道:“多做實驗,多積累經驗,注意安全,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就找人協作。”
管事的知趣的閉嘴,朱慈烺繼續說道:“技術的進步從來不是一撮而就,哪里有問題就解決哪里的問題。你身為管事要做好獎懲,把那些技術瓶頸都制定好獎勵細則,鼓勵大家去解決。”
管事的一副受教的模樣:“是,臣一定照辦。”
朱慈烺轉了一圈之后:“你做的不錯,從去年開始就開始從你這里抽調人,你能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做到這個地步,證明你確實用心了。
現在你有什么困難?遇到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
管事的猶豫了半晌:“殿下,臣現在最大的困難依舊是人手的問題,殿下不停的下發新技術研究計劃,臣這邊凡是有點經驗的工匠都在做這方面的工作。
生產那邊更是恨不得實習一個月的工匠都送到新爐子那邊去當爐管。長此以往臣擔心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