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王換舊王,地皇頂天皇。天皇生伏羲,地皇衍神農。天皇氏四象生八卦,地皇氏星辰造歷法。前者織網漁獵,后者播種種植。殊途同歸路,造化人族萬古名。
不知諸君知否?
太古時期三皇五帝,按時五德學說,三皇五帝都是五行相生的。青帝伏羲秉承木德,木生火,所以烈山能頂替伏羲擔任地皇。
而三皇五帝之后,也是離不開五德輪轉的,一個王朝從有到無,不斷繁榮,這是五德輪轉,五行相生的結果。
而君臣如陰陽,若君弱而臣強,且二者五行相克,則王朝氣運衰落,王朝由盛而轉衰。古人常言妖孽橫行,奸佞當道,便是如此了。
不過如今的天皇和地皇交替倒是不用擔心這些事情,六位圣人早已將三皇五帝的人選銘刻天道,如果不出現巨大變故人選就不可能改變。
咚咚的鼓聲在部落回響,來自洪荒百族使者紛紛前往伏羲部落的祭壇下會和。
“聽說此次大集會是伏羲陛下要退位了!”
“退位?陛下春秋鼎盛,怎么會退位?”
“那我就不知道了!”
“那你聽說他退位后讓位給誰?是他的四個兒子?”
是的,伏羲有兒子。伏羲與女媧共有八個孩子,四男四女,分別是太陽、明陽、少陽、初陽和太陰、厥陰、少陰、初陰,此八子正和八卦之意。至于洛水的宓妃和河伯、后羿不得不說的三角戀故事,本書就不結合了。
“據說是外部落的,好像是什么姜水那邊的什么,什么來著!”
“你是說烈山氏神農吧!姜姓部落的族長!”
“啊!對!不過,那姜姓部落不過一個中型部落,如何服眾?”
“啊?你不知道烈山氏神農的功德,你們部落不種五谷嗎?”
“五谷是啥?能吃嗎?我們部落在山上,以打獵為生!”
“那我知道了,,,”
兩個部落的青年勇士在后面竊竊私語,談論天皇退位,地皇登位的八卦新聞。
“陛下來了,大家快站好!”伏羲部落的勇士突然大吼一聲。
其余部落的人一聽伏羲到了,連忙匍匐倒地,把頭深深貼在土地之上,無比虔誠。伏羲的威名遠揚,洪荒百族的人對其既有敬佩又有敬畏。
有不少的部落族人稍微抬起頭來,偷偷觀看伏羲。
今天的伏羲,還是穿著一身厚重的獸袍,左手拄著骨杖,右手提著不滅薪火,頭戴骨冠。伏羲的每一步都走的莊嚴肅穆,每一部都卡在部落的鼓點之上,厚重地仿佛敲擊在每個人的心上。
伏羲的背后跟著部落的大祭司,再往后跟著洪荒其他十大部落的族長。
十二人微微站定,伏羲站在高臺之上,俯瞰萬千子民。
“今日號召部落大集,是有一件事情宣布。伏羲我登臨皇位,已然近二百余載,功德已滿,氣運已盡。故而號召大家,宣布禪讓賢能之事!”
下面的人一片嘩然,一聽伏羲要退位,雖然之前聽到過一些風聲,但是親耳聽到伏羲承認,頓時放聲大哭。
“陛下!陛下不要拋下我們不管啊!”
“陛下!是我們有什么罪過嗎?要您承擔這無妄之災!”
“您不能退位啊!”
“求您了,求您了啊!”
族人們痛哭流涕,一陣哀嚎。
伏羲雙手輕壓,緩緩開口道:“好了!君王不可久居尊位,總要給后來賢能之人讓位。德配其位,方位真皇。我保證,接替我位置的會比我做的還要好!”
伏羲下了保證,下面的人情緒才稍稍平靜。
伏羲:…
人還沒有呢,茶就有些涼了。這就是中國人的天性,人們總會記得新王給予的功德,而漸漸忘卻舊王的功德。所以要寫書撰史,傳于后世,讓后人知曉前人功德。
伏羲將自己的身子后退一步,讓大祭司站在前排。伏羲部落的大祭司是女媧,整個洪荒有名的巫女。畢竟,祭司的神力來自于什么,放眼洪荒百族,有哪個部落的祭司能溝通到像女媧娘娘這樣的圣人?
女媧聲音清脆,“陛下登皇位二百余載,為人族百盟之主,萬族之主。自登位以來,創八卦,定禮樂,創漁網,巡萬邦。立建木登天而上,為青帝百載,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未曾有絲毫過錯!今日陛下功德圓滿,吾得圣母女媧娘娘,道德教主太清老子法旨,著伏羲陛下舉族登天,成就天皇尊位!”
女媧寥寥百字,將伏羲的功德說出,并闡述了伏羲禪讓的前因后果。族人知道女媧和老子的威能,自然不敢再多言反對。
“那不知讓哪位賢者為百族聯盟之主?”下面一個來著山中的部落族長大聲道。
女媧只管神權,不管王權,聽下面有人提問,后退一步,把位置讓出來。
伏羲上前一步,高聲道:“我與洪荒十大部落的族長商議,將王位傳給姜水姜姓部落烈山氏神農!”
伏羲說完,伸手一指,將烈山氏引出。
烈山氏今日衣著依舊樸素,不過比往日莊重一些。
身穿麻衣,頭戴草環,赤著雙腳,腰圍赭鞭,手捧神農鼎,緩緩走來。眾人放眼望去,只覺得光華奪目,燁然若神人。
“我等拜見新王陛下!”
登上高臺,烈山將神農鼎收起。然后鄭重接過接過伏羲遞過來的骨杖,和不滅薪火(此火非彼火,象征著部落傳承)。
雙方交接完畢,天空中就有紫氣東來十萬里,天花天女裊裊音。老子乘金牛,女媧乘金鳳,玄都引九龍金輦一齊出現再天空之上!
下面人見此,倉皇跪拜。
老子掃了一眼,緩緩開口道:“伏羲秉承陰陽造化,施恩德于洪荒,今日功德圓滿,賜天皇位,登臨火云洞!”
“天皇者,先天之前,五劫開化,混沌之始也。天皇一炁,圣化萬象,主天圣玉虛圣境,明皇之祖炁也。日月運而不休,寒暑煎而無息。凡人不知身內亦有天地之炁,天氣升降有時。人知者,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