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749、750節 不能像滿清那樣干

  “陛下,戶部員外郎錢選的奏疏。政事堂批復后,專門轉呈陛下御覽。”

  已經升為御前參事的韋素,接到政事堂的一份奏疏,呈交給李洛。

  李洛有些奇怪,政事堂批過的奏章,一般會每三天統一呈交皇帝或攝政皇后御覽,只有特別緊急或重要的,才隨時呈交。

  錢選…只是個正五品的員外郎,剛剛有資格上奏章的品級,他的奏章為何會單獨呈交?

  事實上,李洛是知道錢選的,江南名士,湖州八俊之首,排名比趙孟頫更高,李洛后世還搞到過他的《洗馬圖》。

  此人本是南宋朝臣,錢繆后裔,宋亡后歸隱不仕蒙元,也是江南豪族士大夫。但因為配合均田令,沒有被鎮壓。

  錢選后來主動來江陵投效,而李洛正好在外出征,是崔秀寧接見了他,授予五品官位。

  李洛很少在江陵主持政務,大多數日子在外主持軍務,所以竟然沒有召見過這個飲譽江南的名士。

  所以,他雖知道錢選大名,卻并不熟悉此人做派。

  李洛打開錢選的奏疏看了一遍,笑道:“錢選說,朕壽辰大典禮儀有誤,既不是《開元禮》,也不是《怨憤朝儀》,說這群臣舞蹈只有一次,不合天子圣壽禮儀。”

  錢選的奏疏,指出了很多禮儀失誤,希望今年冬至大朝會,不再失誤。從奏疏看,錢選顯然很有見地,才干不會差了。

  韋素想了想,“這滿朝文武,真正熟知先唐前宋禮儀的,除了文太尉,就是這錢選了。如今文太尉在關中,無法參與圣壽禮儀。不過,我大唐新朝,既不同于先唐,更不同于前宋,為何不能重定禮儀呢?”

  李洛搖頭:“錢選所言,也頗有道理。若禮儀不能承前啟后,那這華夏之禮,不就能隨意更改?如此,數百年后,到底什么才是正禮?”

  “先唐前宋之禮,可簡化,可小改,卻不能大改。否則,古禮至朕而絕,至朕而異。這源遠之流長,就斷在今朝了。”

  一句話,不到萬不得已,李洛不愿意在華夏非物質文化上動刀子,改變千百年的傳統。

  非物質文化改變太多,就不再是華夏了。

  難怪政事堂要第一時間將這道奏疏呈交上來。因為這涉及到禮部和鴻臚寺的疏忽,萬壽大典剛剛結束,就有人指出禮儀有誤,這還是小事么?

  對于朝廷和天子,禮儀可是大事!

  李洛在奏疏上批:“著錢選會同禮部鴻臚寺有司,規范大唐禮儀,以《開元禮》、《元豐朝儀》為參,斟酌改良之,欽此。”

  之后,交給韋素,發往政事堂。

  之后,李洛忽然想到一件事,就不由沉吟起來。

  想了半響,李洛終于做出了決定。

  “媳婦兒,你覺得奏折怎么樣?滿清的奏折制,還是很好用的。”李洛打算和崔秀寧商量一下。

  “折子?本質上不就是奏疏?就是名字不同吧?”崔秀寧并不清楚奏折和奏疏的區別。

  李洛一頭黑線,只好先給這個讀書不少的女人做做科普。

  “本質不同的,不光是名字不同。這是張廷玉發明的門道,從政治學的角度,奏折有很大的進步性。話說康麻子時…”

  “我去!”崔秀寧搖頭,“你別繞,俺不聽,直接說怎么不同。”

  李洛只能更直接了,“奏折不經過內閣和通政司,而是直接交給皇帝。奏折是保密的,皇帝第一個看。而奏疏是公開的,大臣第一個看。第三,奏折采用廷寄送達,速度很快。皇帝通過批復奏折,直接將指示下達給上奏折的人。”

  “滿清各酋長,就是通過奏折制度,牢牢的掌握大權。下面的事情,根本瞞不住皇帝。而奏疏因為層層上達,不但容易泄密,也不利于下情上達,還不利于政令通暢。”

  “用奏疏,皇帝很容易被官僚集團蒙蔽。兩相比較,奏折比奏疏好用多了。而且,奏折因為保密,能瓦解官僚集團的利益勾結,因為誰也不知道同僚對皇帝說了啥。”

  李洛總結,“這是一個進步。滿清自從雍正后,結黨營私很難,蒙蔽皇帝更難,就是因為奏折制度。”

  崔秀寧聽完,很快就指出了問題所在:“真的進步?奏折的確很好用,有利于君權,可要是采用奏折,那政事堂的權力呢?他們都看不到奏折了,還能行使宰相大權?事情不是全部壓在皇帝身上?后世出了昏君呢?”

  “全國那么多官員,采用奏折繞過三府直接上奏皇帝,皇帝有多累?這么干,政事堂、御史臺、軍師府全部成為秘書機構,決策大權全部集中在皇帝手里,只要出一個庸君,那就有亡國的危險!”

  “滿清那么干,我不覺得是什么進步。這奏折制度,又不是高難度的發明,難道古代那么多開國皇帝都想不到?偏偏滿清想到了?”

  李洛道:“奏折制度的確有你說的弊端。可皇帝不會被蒙蔽,能夠及時了解下面的情況,我認為還是利大于弊。”

  崔秀寧笑著搖頭,“那我覺得是弊大于利,起碼我們沒必要這么干。這奏折制度最大的好處是保密,以及皇帝不會被蒙蔽。可我們有特察局,有銅簋。滿清有嗎?特察局可是能實時匯報各方面情報的。”

  “只要確保特察局相對獨立,只聽命于皇帝,再落實好銅簋制度,什么事情能瞞得過皇帝?皇帝只要抓住情報機構和銅簋舉報,就不會受到蒙蔽。”

  崔秀寧越說越認真,“再說了,皇帝通過奏折批復直接給上奏人下令,等于剝奪了宰相和太尉參與軍政決策的權力。宰相太尉成了秘書,國家沒了行政和軍事負責人,出了錯誤連背鍋的人都沒有。”

  “那皇帝只能站在臺前背鍋,就容易喪失天子的威信和神圣。我覺得吧,皇帝應該保持一種超然的姿態,不但是最高決策者,更是一個仲裁者,不能太過攬權。”

  “宰相有實權,天下就盯著宰相的位置。宰相沒有實權,天下就盯著皇帝的位置。再說,我們有三個宰相,三個太尉,相互制衡,不怕壓過皇權。”

  李洛聽到這里,忍不住點頭,“我怎么被你說服了?難道我耳朵這么軟?”

  崔秀寧抓起他的手,“這些年,你處理過多少政務?你多半在外面打仗,是我在處理政務啊。說實話,滿清那一套極端專制的法子的確很誘人,可權力抓的太多,真不是好事。”

  “我們這樣的制度,出權臣篡位的難度太大了。可后世出現平庸之君的可能卻不小。強勢的宰相起碼不會昏聵,危害有限。”

  李洛思索一會兒,釋然一笑:“好吧,那就聽你的意見,不搞奏折制度了。皇帝只要抓住最高決策權,最高軍事統帥權,最高人事權,最高財政權,也就夠了。”

  崔秀寧點頭,“還要加一條,最高情報權!”

  “來,媳婦,我們在好好復盤復盤朝廷的三府,看看有沒有改進的地方。”李洛來了興趣。

  兩人隨即頭碰頭的開始復盤了。

  唐廷如今的中央制度是三府九部十二司寺。政務上是政事堂責任制。政事堂有三位宰相,五名參政(副相),共八名堂官。還有參議不定員,由尚書侍郎等官兼任。

  群臣的奏疏,先通過通政司上交政事堂處置。宰相對政事的處理意見,必須有一半堂官署名通過,這叫朝令,體現宰相的決策權。

  政事堂的朝令和軍師府的軍令,是僅次于圣旨或懿旨的命令。

  宰相雖然有決策大權,卻沒有最高決策權。凡重事,必須報天子最后裁決。

  那么什么是重事呢?這也有規定。

  三品以及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升降調,就是重事,政事堂的宰相無法決策,必須報唐主或攝政皇后決斷。

  人事上,唐國宰相只能決定三品以下官員任免升降調,比宋朝宰相的人事權小,更不如先唐宰相。當然,李洛的宰相可以推薦三品以及以上官員人選。

  財政上,唐國宰相只能決定二十萬銀元錢糧以下的撥款。超過這個數目就是重事,就必須要李洛或攝政的崔秀寧親斷。

  總體而言,唐國宰相的權力比先唐前宋的宰相權力小,但比明清的大學士大。

  除此之外,比如調整稅率、頒布法令、革新制度、科舉考試、祭祀、修書修史、外交、普查統計、國家大典等都是重大政務,必須君主親斷。

  唐國政務執行是立項制。凡事都要立項,哪怕是審查一件大案也要立項。既然立項,就要涉及到人事和財政,涉及到四品以上人事和二十萬以上錢糧的項目,統統屬于重大政務。宰相不能決策。

  “政事堂這一塊我覺得沒啥問題,權限夠了,職責明了,制衡也夠了。”崔秀寧說道,“再看軍師府。”

  “不對,政事堂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人事追責制,沒有規定。”李洛搖頭,“要是宰相任命一個郡守貪墨或者無能,難道沒有責任么?”

  崔秀寧覺得有道理,“那就加一條規定。不過,是人都有看走眼的時候,真要是任命的官員犯了事,也不能說明宰相的初衷不正,可能真是被蒙蔽呢?”

  李洛道:“追責歸追責,最后是不是要懲處,當然要視情況而定。但是,必須要有人格背書,不能隨便任命一個貪官污吏,最后一點代價沒有。”

  兩人商量了幾句,就接著復盤軍師府。

  唐國的軍師府太尉,稱為軍相,也視同宰相,也能參與議政。軍師府有三名太尉,五名軍師祭酒,九名軍師中郎將。軍師府是唐國的“總參”,是軍令部門。

  但是,軍師府沒有武官人事權,也沒有軍費財權,只負責戰略戰役的制定和軍事訓練,軍事教育,兵馬調動,軍事工程。

  武官人事權,正四品以上必須報君主親斷,正四品以下由兵部決定。

  軍師府雖然有調兵權,可沒有京城等重地的調兵權。其他地方兵馬調動,一個旅以上就必須要報君主決斷。因為君主才是最高統帥。

  一旦有戰事,軍師府需要制定戰爭計劃,統籌安排作戰,向君主推薦將帥人選,由君主親自任命。

  可以說,軍師府看上去地位很高,但平時權力其實有限。

  “軍師府沒有什么問題了,這是我最在意的,幾乎沒有漏洞了。”李洛對軍師府的制度很滿意。

  這個制度,保證了皇帝才是軍隊統帥。唐國軍師府,和后世的總參職能很接近了。

  汴京開封,城頭上飄揚著十幾面宋字大旗。城中原本廢棄幾十年的金南京皇宮,此時又煥發了生機。

  大元朝的兒皇帝趙顯,已經在開封即大宋皇位半月了。

  宋宮三大內(紫宸宮,延福宮,艮岳)毀于大火和戰亂。此時趙顯住的是金汴京皇宮。

  雖說汴梁金宮早就荒廢,可畢竟是皇宮,偽宋小朝廷也只能將就著用了。

  金宮是完顏亮征發民夫數十萬,耗費四年時間,在宋宮三大內的基礎上修建的。由于中原缺大木,完顏亮下令從陜西運載大木,光是運木料的軍民,就有十幾萬。

  當年很多軍民為了大木,有的累死在陜西秦嶺,有的淹死在黃河。幾十萬人辛苦數年,才建成“九里三十步”、“制度宏麗,金碧輝映,不可勝言”的汴京皇宮。

  面積是明清紫禁城的兩倍,嵯峨壯觀,大氣雄渾,又極盡奢華富麗。

  金朝滅亡后,皇宮遭到很大破壞,再也不復昔年盛況。蒙元皇帝不來住,城中百姓不敢住,官衙不敢用,只能空著荒廢,猶如鬼蜮。

  此時的皇宮,殿宇生喬木,宮闕出狐兔,殘垣處處,當真荒涼的很。

  東華門猶在,不見唱名人。

  金末元初詩人杜瑛,有《吊金宮》一首為證:

  “月上觚棱椒壁濕,廢殿荒臺土花碧。洛陽書生汴梁客,一夜春風頭欲白。”

  趙顯進入開封后,調遣一萬改為宋軍的漢軍,清理廢宮。足足花了幾天時間,才清理干凈。光射殺的野兔野雞,就數以百計。大慶殿還發現了碗口粗的大蛇,被新任命的禁軍將領曹孝斬殺。

  明明是真龍天子所在的正殿,卻發現大蛇盤踞,這不由讓偽宋小朝廷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

  好在主殿大慶殿等宮闕保存還算完好,清理后勉強能作為皇宮使用,這才有模有樣的開起了大朝會。

  本來,現在是不能舉辦大朝會的,時間不對。

  按照宋廷舊例,只有元旦,東至,五月朔日才能舉辦大朝會,所有在京官員,外使,宗室都要參加,規格非常宏大,五禮齊備,僅僅大慶殿的黃麾儀仗,就有五千七百人。

  宋朝是周禮復古的時期,為了向遼夏等周邊國家宣示華夏正統,宋朝大肆恢復周禮,制定了比唐《開元禮》更加嚴密宏大的《元豐朝儀》。

  宋代大朝會,每年最多兩三次。

  要是熟悉宋朝典章的人看見唐主李洛的圣壽典禮,一定會嘲笑唐國簡陋,不知禮儀。

  趙顯破例的召開大朝會,當然為了提振人心。

  而開封城內的百姓,對趙顯登基這件事,心情都很是復雜。

  要說有多高興,那當然是扯淡。可是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期待。

  不管怎么樣,韃子總歸是走了。哪怕韃子自己走的,終歸是走了啊。

  天才一秒:wap.2mcn

無線電子書    警花追我到元朝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