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九十三章 農學家趙過

  “臣會稽郡太守許延壽拜言:

  《周易》有言,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繡衣使者之事,陛下能告知與臣,臣甚為感動,然《周易》有言,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臣非以君臣之道向陛下進言,臣斗膽將陛下當成臣的朋友,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向陛下進獻諍言,此陛下之密事,應當以密事處之,本不該告知與臣。

  知人知面不知心,縱然陛下再如何信任于臣,也不應告知于臣。

  但既然陛下已經告知與臣,臣定當守口如瓶,不會向其他人透漏。

  至于京中局勢,先帝在時曾明確指定大將軍首席輔政。

  先帝一聲雄才大略,識人善任,既然令大將軍為首席,定是信任大將軍之品行、才能。

  臣冒昧說一聲,陛下乃先帝之子,自然當遵先帝之遺命。

  至于會稽情況,奏疏中臣曾言語到了。

  此前因為會稽郡世家被臣一掃而空,剛剛從外界通過考試選拔了一批人才…

  下一步…”

  許延壽針漢昭帝的密信內容,向漢昭帝說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當然,尤其是繡衣使者部分,許延壽的身份,本不應該向陛下說的,但是漢昭帝也算是許延壽看著長大的,雖然歷史上漢昭帝十幾二十幾歲便因病就去世了。

  但是作為一個玩伴兼啟蒙老師,許延壽還是忍不住向漢昭帝說了這些內容。

  至于后面,許延壽及時向漢昭帝介紹了一下自己這邊的情況,順便向漢昭帝說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許延壽也并未想過向漢昭帝尋求幫助什么的,僅僅就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看法。

  或者說許延壽真的將漢昭帝當成了自己的一個朋友,傾訴一下自己心中在會稽郡的宏偉藍圖。

  當然,在京中,大將軍、左將軍、御史大夫、丞相等眾人的眼皮子地下,許延壽謹小慎微,就算是內心也將漢昭帝當做朋友看待,但是一舉一動卻也不得不小心。

  而此時到了會稽郡,京中的很多事他自然不會參與其中,倒是少了許多掣肘,自然也超然許多。

  因此,許延壽對漢昭帝的態度更加自然一些,才有了幾分膽量將漢昭帝當成一個摯友,談了一些在京城決定不敢向漢昭帝說的話。

  將信件寫完,許延壽審閱了一遍,沒發現什么問題存在,這才將信封好,然后雙手捧給了那繡衣使者。

  “麻煩使者了。”許延壽向遠離許延壽站著的那繡衣使者說道。

  那繡衣使者冷冷的未說話,但是還是干練的向許延壽拱手行了一禮,雙手接過信件,轉身便離開了。

  選延壽將繡衣使者送出門外,目送繡衣使者上馬向著長安的方向離去,這才轉身回太守府。

  過了正月初五,太守府便正是開始上班了。

  許延壽親自前往官田親自扶著犁,趕著牛耕作了一段,算是開啟了春耕禮,春耕正式開始。

  然而今年的春耕卻和以前不一樣。

  此前不是會稽郡的世家倒臺了么,原本屬于會稽郡諸多世家的天地一下便大多數收歸國有了。

  太守府當然是不可能耕作過來的,因此許延壽便早早就貼出告示招租,準備將這些耕地租出去。

  而且招租許延壽也不和之前似的,定下一畝地收成的幾成收歸國有,剩下的自己留著。

  許延壽竟然整了兩套方案:一套方案是按照原來的路子走;另外一套方案就是在平君收成一畝地收成之前,不要租金,在平均收成之后,扣除平均收成,許延壽只要告與平均收成部分的五成,但是有個條件便是一定的得按照官方的要求進行耕種。

  說來也是好事,會稽郡因為山高皇帝遠,土地兼并可以說相當厲害。

  現在會稽郡諸多世家倒臺,一下多出來那么多的土地,自然要租出去,原本沒有土地的一下也能自己種糧食了。

  而且許延壽定下的租金第一套方案也僅要兩成的糧食,并且這兩成糧食雖然算賦不包含在內,但是許延壽也說了,未來在會稽郡興修水利,只要服勞役,就可以用上繳的兩層糧食租金抵算賦。

  并且除非人去世,土地也不收回。

  這和白送大家伙兒土地有什么區別?

  一下便在會稽郡掀起了租地的狂潮。

  然而豪強兼并的土地著實有點多,而且消息傳遞實在受限太嚴重了。

  仍然還有好多土地租不出去。

  并且許延壽雖然鼓勵眾人利用第二種方案租地,但是眾人還是大多數選擇第一種種植方案。

  選擇第二種租地方案的多數屬于原本便有一點田地,做人又有點冒險精神的家伙們。

  此時太守別駕賈政道向許延壽匯報著:“太守,土地已經租出去七成了,馬上就要到播種的時間了,剩下的三成暫時也沒有人前來租了。

  并且已經租出去的七成土地,人們大多數選擇的是第一種方案,選擇第二種方案的不足二十戶。”

  許延壽聽此點著頭,沉吟了片刻說道:“剩下的三成也別荒著,都是上好的水田,抓一些泥鰍放在水田里面,弄一些鴨子放養。

  來年便租出去了。

  另外并為分配的那些家伙也算是學友所成了,該讓他們干點活了。”

  許延壽所說的并為分配的家伙乃是上一次會稽郡選拔屬吏價值觀的分數比較高,但是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分數都不算太高的家伙們。

  這些家伙們自然也沒幾個人選擇他們。

  索性許延壽對他們進行培訓了一段時間,提高一下他們這些家伙的素質水平。

  這段時間,許延壽別的啥也沒培訓,就領著眾人學習一本書的內容。

  這本書乃是許延壽的增產的秘密之一:他在離開京城之前,專門交代楮侯錢奉國去找搜粟都尉趙過,纏著他寫的一些關于代田法、挽耬等他的一些研究。

  這家伙乃是這個時代最頂級的農學家:

  后世的《漢書·食貨志》中說漢武帝南征北戰,大興土木,疏于農業,以致國庫空虛,朝野不妥,于是武帝悔征伐之事,而提出“方今之務,在于力農”,因而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趙過能為代田,所以又使趙過推廣代田法。

  所謂代田法代亦稱“代田”。漢武帝后期不是頒布了《輪臺詔》么,開始越來越重視農耕起立。當時搜粟都尉趙過之前在西北地區搞農業有一套,然后漢武帝就令他為搜粟都尉。

  他就根據之前種糧食積累的一些經驗,尤其是總結西北地區的抗旱經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具體辦法是:在地里開溝作壟,溝壟相間,將作物種在溝里,中耕除草時,將壟上的土逐次推到溝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溝壟互換位置。這種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風、旱,因此,“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當然趙過推行這些方法也并非一蹴而就就成了的。

  甚至可以說現在趙過仍然在穩步推進之中。

  此時許延壽曾和趙過同朝為官,對于這位西漢頂級的農學家,許延壽自然十分感興趣,了解過趙過推行代田法的一些政策。

  當時趙過剛剛上任搜粟都尉,但是并未莽撞的便命令人們按照代田法進行種田,而是趙過作了長期準備和細致安排,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了試驗、示范和全面推廣等一系列工作。

  搜粟都尉掌管軍糧生產,大漢時期的軍費,很多時候都是出自內府。

  因此屬于皇帝的山川水澤、皇莊土地,搜粟都尉都有權力決定如何耕種。

  為了穩妥,他先是在皇帝行宮、離宮的空閑地上作生產試驗,果然,利用代田法耕種的土地上時比一般其它的田地每畝可增一斛,一下聲勢就這么打開了,也讓人們相信代田法靠譜,為推廣確定了前提條件。

  其次是設計和制作了新型配套農具,

  這種工具叫做耦犁,兩頭牛三個人一組進行耕地,效率提高了不是一成兩城,為順利推廣代田法創造了良好的生產條件。

  現在是試驗成果也出了,先進的工具也有了,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自然推廣的阻力簡直就寥寥無幾了。

  時機成熟,趙過此時可算事意氣奮發準備大干一次,他利用行政力量在京畿內要郡守命令縣、鄉長官、三老、力田,也就是地方的小農官、有經驗的老農學習新型農具和代田耕作的技藝,為推廣代田法奠定了技術基礎。

  這些人作為種子,開始在家田、三輔區域公田上作重點示范、推廣,并逐步向邊郡居延等地發展。

  現如今最后在邊城、河東、三輔、太常、弘農等地作已經廣泛得到運用了,并取得了成效。

  甚至可以說,現在北方大部分地區不是已經開始使用代田法,就是準備開始使用代田法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陷,首先的一個問題便是貧戶缺牛少馬,只能用舊農具耕田,所以,行代田法的主要是富戶而不是貧苦農民。

  但是,新事物的存在自然有些缺陷,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舊耕作方法勢必逐漸被淘汰,趙過所創新農具和新耕作法,必然得到更大規模的推廣。

  當然,大漢控制的西域地區也不例外,代田法已經安排上了。上一世許延壽的便涉獵過代田法在西域推廣的相關內容。

  從在居延所發現的漢簡上面,可以看到漢昭帝初年、代田倉的記載,以漢簡和史書互相參證,證明史書上代田法曾在居延推行的記載,是確實的。從代田倉的建立,也可推斷,推行代田法后,糧食得到了增長。

  趙過推廣代田法取得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良好效果,其中與他曾設計、創制和使用了“皆有便巧”的耕、耘、下種田器,并傳授了“以人挽犁”和“教民相與庸挽犁”(《漢書·食貨志》)等增產措施大有關系。

  《漢書·食貨志》說:“趙過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

  趙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為作田器…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但這些便巧的農具的結構形式、制作方法、操作技術和具體效果等在其他古籍上卻難有蹤跡可尋。東漢崔寔(shí,音時)《政論》記載,趙過“教民耕種,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1三輔猶賴其利”。三犁共一牛即三腳耬,因為它功能多,效率高、溝壟整齊、寬窄劃一,深淺均勻,因而為高產低耗創造了條件。我國北方直到建國前,耬在生產上還起著重要作用。

  《漢書·食貨志》所說的趙過向全國推廣用耦犁,二牛三人的辦法,使鐵犁和牛耕法逐漸普及,在此基礎上,東漢時期又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為后世的犁耕技術奠定了基礎。

  趙過和他所創造的新農具和新耕作技術,在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當然,雖然,又一個農學家在西漢又出現了,那就是汜勝之。

  氾勝之,氾水(今山東省曹縣北)人,西漢著名農學家。原姓凡,1他所編著的《氾勝之書》,總結了我國古代黃河中游流域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記述了耕作原則和作物栽培技術,對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此而聞名于世。

無線電子書    大漢都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