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七十三章 長弓妙算神仙墮 短兵豨勇魑魅狂(下)

  兄弟幾個都是遇事果決的性子,

  慶云得了指示,馬上拎起重劍干嘗斷追著一只圓墩削了過去。

  那圓墩雖然飛得極快,軌跡也非常不規律,但仍未快過了慶云的劍,

  沒幾個照面,雙刃就被削去。

  老虎失了爪牙,不過就是大號的貓,又何足懼哉?

  元法僧一聲龍吼,搶近了身,

  大手印如天王覆塔般,一把將那木墩按了下來。

  暅之急忙上前,略微擺弄了幾下,便了解了其中原理。

  原來這是一個預應力的機關,需要預先上緊中軸,將麻線絞緊蓄力。

  在圓墩底部有鎖止孔,只要鎖止孔內插入木楔,機關便不會運作,像普通的木墩一樣老老實實蹲在那里。

  但是應該還另有機關控制所有的木楔,一旦那些木楔被抽去,麻繩便會自行松開,帶動刃刀旋轉。

  這種絞盤裝置比現代的金屬彈簧自然效能要差許多,

  絞盤松開時固然能夠提供強大的爆發轉速,但馬上就會偃旗息鼓。

  眼前這個裝置巧妙就巧妙在利用了墩狀外形,里面一層層也不知道疊了多少層絞盤,

  只有上一層絞盤完全脫開后,才會觸發下一層絞盤發動,

  如此周而復始,等到里面成百上千的絞盤全部松脫,恐怕也要轉上小半個時辰。

  在每層絞盤脫開后,還會觸發四周的木楔彈出,模擬跳躍,

  每次觸發彈出的木楔方向個數均不相同,所以那圓墩的跳躍的方向也讓人難以捉摸。

  貴賓筵席四周立有甲士,那些木墩的位置都是事先規劃好的,做些手腳并非難事,但投入圈內的機括就只能靠內鬼主動引動了。

  這些機關做得著實精巧,若非親眼所見,就算是暅之,一時間也難有靈感設計出如此復雜的裝置。

  只是眼下暅之無暇感嘆,更無暇向眾人解釋這機關的奧妙,只是翻身拾起那柄月牙戟,倒持木柄,看準一只飛墩,唰地刺了出去。

  那飛墩菊花一緊,中軸卡死,頓時停止了動作。

  暅之將那木墩高高挑起,向四周喊道,

  “用長兵器刺中木墩底部圓孔,它們便會停止!

  然后統一甩入水中即可!”

  四面魏軍紛紛開始響應,

  尤其是神箭手柳心舞,這時雙目放光,按捺不住技癢,立即開始了女子多向飛碟射擊賽的個人表演。

  只是這方舟的最外圍,因為木墩太過密集,幾乎已經被攻陷。

  只有三道人影還在那木墩陣中依稀支撐。

  等等,他們在干什么?

  魏王對其中的一位并不陌生,他本是太子身邊的內侍林凌欺!

  太子被廢后,他被貶為宮中雜役長,莫不是他懷恨做了刺客倒鉤?

  他身邊一名漢子,接過林內侍遞來的浮物,隨手拋出,也不分大小輕重,竟然能將那么多東西均勻撒在前方數丈的水域,顯然也是個練家子。

  慶云還記得這人相貌,正是昨夜一起被帶到元澄住處接收問詢的臨時廚役抱大僓。

  另外一人,明顯是機關好手,在他面前,那些木墩就像是豢養的寵物一樣,溫順異常,不會傷及三人分毫。

  眼見湖面上有了浮物,封魔奴身后走出一人,朗聲長笑,

  “來來來,待我羽陵仙人為你們開路!”

  羽陵仙人也不知自那里搶來一卷搭彩棚用的紅綢,

  他將紅綢的一頭交給封魔奴,隨即邁步躍入湖中,雙足渡虛,一次起落便是丈許,

  足尖在浮物上輕輕一點,便即再次飄出。

  寬袍廣袖,豪雨驚瀾,身系十丈紅綾,兔起鳧舉,倒真有些仙風道骨的樣子。

  可惜他不是什么真正的仙人,只是番國高麗的一名低階武官,身上的道袍也不倫不類,煞去許多風景。

  羽陵氏本是東胡姓氏,算起來還是鮮卑的支脈,其部歸化高麗,卻只得了仙人這個十三品的小官。

  后來他接受渤海封氏招攬加入天尊,一心便是想一展所長,終有一日出人頭地。

  此時他仗著自己輕功高妙,率先登上方舟,雙足踏定方舟側舷,又是一陣縱聲大笑,

  “哈哈!今日誅殺魏王,我高麗羽陵仙人,當得首功!”

  他話音未盡,得意忘形之時,忽然感覺胸前一熱,

  低頭察看,只見一支長箭已然穿胸而過。

  柳心舞連看都沒再看他一眼,又繼續去射那漫天小蜜蜂去也。

  好在林內侍三人,受那木墩雨的掩護,不虞輕易被長箭穿心。

  抱大僓手疾眼快,一把抓住紅羽陵仙人的尸體,連著那截紅綾一齊扯了下來。

  紅綾的兩端都被固定,

  有紅綾想助,稍微有些功底的練家子便不難登上方舟了。

  自知沒那兩把刷子登舟的死士,拼死抵擋著合攏而來的魏軍。

  天王冉穡體一聲長嘯,率先踏上紅綾,

  緊隨他身后,封魔奴,封家將,婆羅門,閭龍駒,中年女尼,快劍少年,以及若干好手都效顰昨日莫愁姑娘,滑紗而行,攀上方舟。

  因為視線被側弦擋住,柳心舞望不見綢橋,只是嘗試發了幾箭,

  但是登橋的都是高手,飛矢難傷。

  柳心舞只能作罷,集中精力,專心應付那些飛墩。

  這許多好手涌進方舟,雨中便展開血腥的貼身搏殺。

  以刺客的質量來看,幾乎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

  對方不弱于婆羅門的好手,有五六名之多。

  可是要說單挑放對,眼下魏王陣營還真沒有誰敢夸口必勝婆羅門。

  不過混戰并非只逞匹夫之勇,否則魏王十八年前就已經交待了。

  他既然坐在這個位置,早就見慣了這般場面,因此魏王已然可以好整以暇保持風度。

  但王神念則不同,他職責所在,必須嚴陣以待,半點馬虎不得,

  “舉鐃鎩!”

  “諾!”

  隨著王神念一聲令下,暗鐃鎩部齊齊應是,聲音如出一口,動作也是整齊劃一。

  他們伸手解下背后圓盾,那金屬小盾竟是雙層,可以一分為二,和統一制式的藤甲配合,輕易便能安裝在在小臂上。

  隨后他們再自背后抽出雙鎩,短鎩刃如新月,握柄卻不似尋常刀劍順著刀身方向,而是如旋棍一般側向生出。

  這樣的弧形刃,既方便旋轉,又可以在盾牌的壓制下,借用小臂的力量猛劈,彌補了常人腕力的短板。

  鬼面黑胴,鐃鎩俱明,王神念帶著眾人往那里一站,便是殺氣騰騰,氣勢上先強了幾分。

  可是亡命之徒,何懼死耶?

  最先發起沖擊的,并不是剛剛躍上方舟的那些刺客,而是混在貴客席中的一些細作。

  他們當中有宮人,雜役,甲士,四夷賓客,猝起發難,頓時傷了不少外圍兵卒。

  大連翮祖不知又從哪里爬了出來,混在細作隊伍里。

  慶云向他的身邊掃了一眼,不禁又是一怔。

  》》》》》敲黑板時間《《《《《

  這一節當中出現了自走機械。在中國歷史中從來就不缺乏有關自走機械的傳聞,比如先周匠師偃師(今日故偃國以其名為市),比如墨子,公輸般。所以在文出現這種機械大家也不要驚訝。這些機關木墩出自何人手筆呢?當然也是大有來頭的人物,而且他的名字已經在文中出現過。但是筆者只要不解密,各位看官那是一定猜不到的,這個梗用得實在太生硬,太狗血了。

  接下來我們再點一位龍套,羽陵仙人。北魏時期高麗官至分十三等,仙人與褥薩凡并列為第十三等,這的確是事實設定。《周書·卷四十九》:(高麗)大官有大對盧,次有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俟奢、烏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屬、仙人并褥薩凡十三等,分掌內外事焉。

  你看,東北人管大佬叫大哥,那是有歷史淵源的!人家大兄弟是二品官呢!

  哎?等等,怎么是東北不是某國?拜托,研究一下古代地理和考古,南北朝時期的高麗國和現在的半島國家有什么關系?不過后來半島流行花郎文化,他們的首領也叫國仙,大抵是一個意思。至于羽陵部投高麗,也是北魏年間發生的史實,《通典》:魏太武帝真君以來,歲貢名馬,于是東北群狄悉萬丹部、阿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黎部、比六于部各以其名馬文皮入獻,皆得交市于和龍、密云之閑。其后為突厥所逼,又以萬家寄于高麗。

  講完龍套說正事,我們的暗鐃鎩部隊,之前我們就埋過伏筆,說這是一支傳統比銜枚更加悠久的隱秘部隊。本節終于解放完全狀態,好霸氣啊。看過《斯巴達300》的朋友們一定對波斯薛西斯王座下的長生軍印象深刻,那樣的面具,胴甲和插刀方式,這不是…日本武士文化嗎?是,也不是。是,因為這搭配風格卻實和日本武士文化很像,但薛西斯縱橫中亞的年代,日本原住民還在給繩子打結呢!是什么原因讓中國一東一西兩個地區有如此相似的武道文化呢?我們可以展開來看。

  金屬面具,在中國史前古蜀文化就得到廣泛應用,殷商時期也盛行此道,中國考古學家在殷婦好女將軍墓中就發現不少青銅面具。

  染色胴甲,秦人善之,以黑為肅,為德。

  所以帶面甲的具足步兵,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比波斯更早,殷商,先周甚至史前就有相應實例了。

  暗鐃鎩,本來是波斯長生軍(又不死軍)的本名(ANAUA長生者)對音。但其實這只軍隊的本名并沒有通過波斯語記錄下來,而是以ΘΝΑΤΟΙ的對音出現在希臘典籍里。因此歐洲史學家也曾經一度懷疑過這個名字究竟是出自ANAUA還是ANIYA(伙伴)。其實他們不用懷疑,研究中文對音,更適合這個名字。暗,是取其隱秘,黑甲的寓意。鐃,是圓形薄邊金屬器皿,有柄,可做樂器,也可為武器(飛鐃),等同于我們文中刃盾的設定。鎩,這種先秦武器在漢代已經棄之不用,本身就很有學術爭議,但卻是我們理解暗鐃鎩文化的關鍵。

  《說文》:鎩,鈹有鐔也。鐔,劍鼻也。云鈹有鐔者,則知鈹有不為鼻者矣,如刀裝之鈹不為鼻者也。賈誼曰: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張衡曰:植鎩懸瞂,用戒不虞。曰長曰植,則鎩有柄,有柄故不為鼻。薛綜解一曰鋌,似兩刃刀。鋌偉其上出之鋒也。淮南書:飛鳥鎩羽。許注曰:鎩,殘也。左思賦亦曰鳥鎩翮。此等鎩字乃引申之義。鎩可殘羽,故凡見殘者曰鎩。公羊作摋:宋萬臂摋仇牧,碎其首。何云:側手擊曰摋。

  總結:

  1.說文原典稱鎩是有劍鼻的雙刃刀。

  2.后人根據《過秦論》和張衡所言,長鎩,直鎩,認為鎩有長柄,不該有鼻。

3.薛綜認為鎩是三尖兩刃刀  4.鎩是一種非常霸氣的兵刃,極易致殘。因此鎩羽,引申其意為致殘。

  5.又有一說,側手擊曰摋,鎩。殺為殺繁體。

  求同存異。鎩應該是雙面弧形刃,側持側擊,極其兇殘。長鎩是加了長柄的另一種兵刃,弧形刃加柄,類似現在二次元常見的死神之鐮。這種兵器在秦軍中非常常見(賈誼《過秦論》),后來因為太過殘忍而被棄用。但是它留下的致死致殘的刻板印象,遠懾歐洲,至今不絕。歐洲人為什么會恐懼這種被棄用的東方先秦兵器,附之以死神文化元素呢?在這本書的后半段會講解原委。

  總之,暗鐃鎩是指黑甲遮面隱于暗處,持盾利刃,進行無情砍殺的神秘之師。這種文化影響了中國東西兩邦,從語言學上,也只有用漢語才能完美為其溯源。

無線電子書    蘭若蟬聲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