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騎并轡而西,安豐王妃自然早被楊大眼安全接應回去。
“三哥,你的傷不要緊吧?”
“沒事!
假戲也要真做,殺進皇宮連血都不流一滴,實在太不合情理了。
那小王妃出劍甚有分寸。
那一劍,嘖嘖,如果有機會我倒真想再接一次。”
慶云又問起大哥,
二女嘴快,早就嘰嘰喳喳地把安豐王請來元法僧和劉贏,定計劫宮,以便一起去蘭若臥底的事情講了一遍。
大哥元法僧為了避嫌,已經先到蘭若寺去安排了。
嵩山,
之所以能坐五岳C位,皆因此間亦是華夏祖庭,是昔年黃帝母族有嶠氏屬地。
而黃帝元服后的封地軒轅(也就是黃帝軒轅氏的出處),戰國策所謂軒轅緱氏之地,便在嵩山西麓的雙龍丘下。
中國第一位世襲帝王夏后啟也是在嵩山誕生的。
夏后啟的父親夏后禹,正妻本是九尾狐女嬌。
但是帝禹巡游天下,難得幸臨。
在疏河治水的時候呢,又與血統高貴的黃帝直裔巫山神女瑤姬互生愛慕,傳作一時佳話。
等到數年之后帝禹再回黃河流域時,女嬌已經懷有身孕。
帝禹剖腹取子,便是夏后啟。
帝禹這一生不知是何原因,并無其他子嗣。
他臨終時本欲禪位賢臣伯益。
結果夏后啟事先得了消息,竄通了一些部落族長,率先發難。
帝禹薨,伯益伏誅,夏后啟成為中國第一個世襲上位的君王。
太史公曰:“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
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就是對這一史實的美化。
堯舜禹的禪讓,是官“修”正史,以示王綱正統。
而竹書所記的暗流洶涌,均不見經傳。
只是曹丕篡漢的時候,忘情感慨: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方盡顯歷代帝王秘傳心術。
炎黃堯舜禹,本來都生于黃河中上游。
直到帝啟上位,才正式的將夏與華從地理上剝離開來,
也開啟了中原持續數千年的長安洛陽,華岳嵩岳的雙核歷史。
嵩山其實是兩片連山,一為太室,一為少室,
傳說為女嬌和她的妹妹季嬌所化。
據說這對姐妹花出身九尾狐族。
上古傳為狐族的女子,多半都是艷名極盛,但在生活作風方面存在些許問題的貴女,比如夏后羿(筆者案:有窮羿篡夏王,以國為氏。后是夏王的尊號,故稱夏后羿。后羿與嫦娥的老公大羿是兩個人。)的妻子玄妃(純狐),商王受的妻子妲己。
女嬌姐妹也傳為狐媚,不知道這和獨居受孕,破腹產子的蹊蹺事是否有關。
不過嵩岳山景之秀媚,到真是不輸少女,也難怪后人有此寄托了。
太室山既是帝啟的誕地,理所當然地成為夏商周三代太廟所在,故云太室。
華夏的根本信仰,敬“天地君親師”。
所以外來宗教的廟宇,是萬萬不敢和太廟搶地盤的。
于是洛陽郊外佛寺連天的景象,只得應在了少室山上。
此時少室,從山腳到山巔,大大小小的寺,廟,洞,庵何止千數?
許多還來不及起名,因此通以蘭若稱之。
摩天嶺下最大的一處官寺,正是當今魏天子元宏下旨建造的。
這處寺廟雖未完工,但是塔高地廣,恢弘之勢已見雛形。
蘭若主寺也分做四苑,僧苑,獸苑,塔林和四夷館。
獸苑,塔林,四夷館的布置和報德寺略同,而前堂僧苑,又分四堂。
地論堂首座為東天竺名僧佛陀跋托羅,漢號佛賢,曾為魏王講解十地經文,由是開了堂口。
蜚馱堂首座是自嚈噠國游方來的一位婆羅門,在天竺信仰里,只有婆羅門種才有講解蜚馱的資格。
來到中原的婆羅門種可謂鳳毛麟角,所以大家都尊稱這位大師婆羅門而不名。
彌勒堂首座乃波西高僧覺法。
波西國是自波斯遷徙到南天竺的一個族群,本來信奉的是火神陸壓真君,
后來受天竺宗教影響,演變出了一個中間信仰——彌勒。
皆空堂首座空空空空,法號獨樹一幟,乃是當年后秦王族后裔,
因篤信漢傳佛經第一典四十二章經,感經文而悟四大皆空,才取了現今的法號。
這四位游方首座之上,另設道人大統,道人統,二統打理全寺。
這位大統自然是位華人,據說傳承自龍樹密宗。
龍樹大師不但在中土佛教地位超然,在西域也是數得上的字號。
有他的傳人住持,自然不墮了中土威儀。
道人統寶念,出自禿發氏支系,也算是沾了點皇系血脈。
寶念早年入了象雄國學法,在山外山中被奉為大法王,資歷自是不淺。
這六位高僧,均是道高德隆,信眾可不止限于中原啊。
因此這里的四夷館可不像報德寺那般冷清,擠滿了天竺,嚈噠,罽賓,高車,柔然,三韓,倭國甚至來自數萬里之外扶桑國的僧人。
慶云這行人進了寺廟,還以為是到了高僧法顯拜謁過的佛國。
往來者或高鼻深目,或短小髻發,無奇不有,
怕是把大眼豎眼那對活寶拉來此處都不會顯得如何扎眼。
有道是拜山拜水拜碼頭,幾人早已換了緇衣,自言信眾,帶了布施禮物指名拜會大統。
搞這么大的陣仗呢,固然是為了把大哥引出來。
否則喏大一座寺廟就像是一座小型城市,聚籠了成千上萬的信眾,他們可要去哪里找人呢?
這些“薄禮”其實也是魏王事先安排的,早就差人負在了馬匹背上。
魏王篤信佛學,這蘭若寺的幾位高僧都是經他任免,所備的禮物又焉能不“投其所好”?
大統一見這許多袈裟,緇布,上好的紙墨,檀香,
當然,也少不得一些黃白朱翠的“阿堵俗物”,
心中便已明了這幾位貴客來歷不凡,立刻點齊了四堂高僧迎接貴客。
大統聽說慶云等人想在寺中禮佛,自然高興。
只是他們本是華人,按律入不得四夷館,需要在僧院四堂中擇一修行。
彼時佛教也是年輕宗教,地論,婆羅門,彌勒,經祖四宗,其實在教義教典、主神崇拜甚至教行規范上都又很大的分歧。
佛賢稱婆羅門是外道;
婆羅門說救世主彌勒更歪;
覺法又指四十二章經是偽典;
空空空空可不干了,他說四十二章經四百多年前就流傳中土了,乃是萬經之祖,十地都算是晚輩了。
四個人引經據典,
這個講貴種賤籍,蜚馱古諭,
那個說沙門空見,佛陀悟道,
又一個談彌勒凈土,普渡眾生,
再到因果輪回,六道十地,
個個滔滔不絕,理直氣壯。
慶云等人對佛學本就沒生什么興趣,被他們這么一鬧,都是一臉苦笑。
幾人四下尋么,又未見元法僧,正不知如何收場,采亭倒是先跳了出來。
她指著空空空空大師道,
“既然四十二章經是內傳第一經典,吾等駑鈍,就從頭學起吧。”
其實這位瓠大小姐只是對空空空空的法號“頗有好感”,覺得這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于是便搶先選定了。
禮佛修道需要尊重個人意見。
既然檀越施主已經發話,這些有道高僧自然也矜持起來,面露喜色,不再爭吵。
大統雙掌合十,口宣佛號,
“諸位親既然已經決定,那弊寺便在皆空堂收拾兩間廂房供諸親暫住。”
“親?什么親?我們沒有人要成親。”
采亭見自己這邊有男有女,怕不是那大和尚會錯了意?
或者,哦,聽說這佛教密宗外道之中還有一門歡喜禪,拜的是歡喜佛皮囊夜嫁(Vināyaka),難道…
“呃。”空空空空大師知道眼前這小妮子想歪了,于是便解釋道,
“這個,施主一詞,梵語稱檀缽底,也就是現在所謂檀越。
而在先漢則稱達嚫。
(筆者案:嚫今音襯,梵語原詞對音dakkhina,“khin”音近“親”)
我教漢代自西域傳入,達嚫的稱呼使用更為廣泛。
叫得多了便也時常簡稱為親。
而更有皈依大儒,認為親者,至也。
對來到寺中的貴人稱親,不但更彰賓至如歸的誠意,也與出家人以三界火宅為家,皈依后便親如一家的宗旨暗合。
因此鄙寺便有了對大施主稱親的習慣,若有唐突,萬勿見怪。”
“哦,不唐突,不唐突。
鄙親方才有些誤會,大師莫放在心上。”
這瓠大小姐大窘之下,首創了一個鄙親的稱呼,眾人也只能忍俊不語。
一眾人隨空空空空去皆空堂的時候,這才知道寺中還有一名道統外出講經,沒有露面。
又得知他俗家是禿發羌,入山外山學道,心下便已了然。
大師哥是得了禿發家大手印傳承的,和這道統說不定會有些淵源。
今天這般在寺中高調露面,等道統回來的時候必會知曉,大哥若想尋來,怕是不難了。
僧房陳設簡單,但也算是清幽雅致。
幾人趕了一天路,又聽了四堂首座辯經,確實有些累了,便隨禪聲入定,一夜無夢。
第二日五人依儀應去拜謁空空空空大師,行師禮,聽經講禪。
空空空空大師生性和藹,并沒有什么先師圣祖架子,招呼諸人在自己的禪室隨意落座便開始了閑談。
瓠采亭最感興趣的自然是大師法號的來由。
大師聽到這個問題,并不意外,耐心地解釋道,
“四十二章經有云‘熟自念身中四大名自有名都為無’。
夫有名,萬物之母,是為相;
無名,天地之始,是為空。
天地之初,道亦所出。
故道名之始,同出而異名。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祖暅之聽罷大奇,連忙發問,
“大師解釋的這段經文,用的本是道經啊。”
“不錯!道求亦道,佛求亦道,殊途而同歸,唯名異爾。
所念無名,便無分別,既然言空,又何必在意呢?
用道典講佛經,非自貧道而始。
若是你有機會遇見曇鸞道友,聽他論經,
那道藏儒典,信口拈來,反而更讓中原信眾受用。
佛道正理,原本就是相通的,何必在乎是誰先提出的呢?”
慶云亦感覺這種說法有些不妥,便問道,
“那修道與修佛,又有什么不同呢?”
“剛才貧道已經說過,不同在名,在相。
拜的神佛不同,頌的經文不同,講的規矩不同,
守的禮儀不同,拜的師父不同,入的寺觀不同,
去掉這些所有的相,我們追求的道心都是清凈,祥和,慈悲,美好,如是而已。”
殷色可一直皺著眉頭,這時候終于忍不住啦,
“小女子聽聞我朝佛道之爭甚重,太武滅佛,文成逐道,既是一般,那還爭什么呢?”
“其異在相,所爭自然也在相。
名聲,地位,財富,國師稱號,對于修行而言都是外物,
但對于傳教,弘法,接濟信眾,建立寺院,卻又是無法跳開紅塵俗務的。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修行與弘法所需相互矛盾,
那么究竟是清修渡一人重要,還是沽名渡萬人重要,
至今百家相爭,從無定論。”
一直沒有發話的劉贏忽然開口了。
他一開口,問題就像劍一樣銳利,著實是毫不避諱啊,
“我常聽說老子西出函谷而化佛陀,此論真偽,大師可甄否?”
此話一出口其余四人均覺不妥。
在佛家面前提這個問題,那不是打臉嗎?
沒想到眼前這位大師倒是一點沒生氣,反而笑吟吟地道,
“這種說法若論究竟倒也并非空穴來風。
老子騎牛出函谷,一氣化三清。
神牛曰蜚,蜚馱三主神降世傳說起于婆羅門。
如今濕婆第一化身的坐騎便是蜚牛。
天竺諸國敬牛如神,不食其肉,以‘蜚馱’追名上古荒史,其俗因之。
婆羅門神佛如恒河沙數,佛陀僅是其一,但最得妙諦。
上古傳承,諸教派間相互影響頗多,其間差別便如之前所言,盡在一個相字。
誰的主神教典是正,這樣的辯駁毫無意義。
道教太上出自昆侖上天,西域圣火教出自枷鎖胡天,本是兩種毫不相干的信仰。
但是圣火教主咱(音za)陸壓示德(Zarathustra,一譯瑣羅亞斯德,又譯查拉圖斯特拉,均一人也)亦被道家引為陸壓真君鎮西昆侖諸岳。
圣火教的轉世救世靈使密特拉,引為佛家彌勒,靈使轉世之說也在山外山信眾頗多。
佛家羅漢天王若干神佛又被道家引為神明。
這其中交匯混雜,不過都是在一個相字,并未觸及道的本質。
再深一步說,諸教經文教義間的互相影響也是存在的。
就拿貧道法號來說吧,之前貧道曾言空空空空來自四十二章經四名皆空,只不過是諸多闡釋的一種而已。
貧道出自后秦姚氏,后秦國師鳩摩智所譯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俱此四無相亦可稱四大空。
而大品般若經則以法法空,無法無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為四大空。
不同佛經的不同注解,何必要辨正偽呢?
但是四大皆空一說所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解法,卻出自西域傳入的水火土風四相學說。
四相生天地,故曰四大。
四大皆空,則天地空,萬法空,此解已為外道婆羅門引作天地正論。
道眾經常詢問貧道這幾種不同闡釋究竟孰對孰錯。
一旦陷入類似迷思,便是著相。
其實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解釋均是妙義,歸根究底都是空空空空。”
“妙啊!妙啊!”慶云聽到此處,拍著大腿,仿佛有所頓悟。
忽覺兩側八道目光見了鬼似得向自己投射過來,只能苦笑解釋道,
“我是說大師的法號取得確實高妙。
如果你理解了萬法皆空的本質,便能悟其妙義。
而對于無法理解的道眾,這個標新立異的法號可以引導他們對空字一法辨證思考,直到有一天頓悟為止。
這個法號本身,就是一記棒喝啊。”
空空空空開懷大笑,
“親甚有佛緣!
能在這一盞茶的功夫里悟出四大皆空的真諦,不枉到此一游啊。
不知其他諸位親是否亦有所得?”
慶云之外,除了暅之,其他三個人可是真的連一句話都聽不懂啊。
暅之雖然聽得明白,但是師父所授道論對他影響甚深,讓他對這個世界已然有了自己的理解與成見,因此只是聽了個左耳入,右耳出。
不過他對空空空空大師諸教同源的觀點倒是頗感興趣,知道這位長者確實有真才實學。
若非博古通今,飽讀經書,如何能總結出上古諸教的盤根錯節?
故而他對大師所懷的敬意,也并不弱于慶云。
就在眾人答謝,起身告辭,行至禪房門口的時候,暅之忽然哎呀一聲,像似忽然想起了什么。
又是八道目光一起聚來,暅之亦頗感尷尬,赧然辯解,
“之前我聽老師解說道德經,對于‘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一節,一直不太理解。
之前不明白多學多聽,到底有什么不好?
剛才聽了空空空空大師論經,忽然想到,這其中的重點并不在‘多聞’,而在‘守于中’。
自己如果沒有見解,思考力和判斷力,一昧道聽途說只會使耳塞目盲,并不見得能讓自己受益。
而通過自己的本心來認知,就算空見空聞,所得卻都是自己的能力學識。
其中真意,此刻我終于明白了!”
“孺子可教也!”
這一聲贊嘆,并非佛家機鋒。
但此時空空空空和藹的笑容四周,仿佛正籠罩著一圈淡淡金暈,如佛光般或隱或現。
五人一起躬身拜下,雖未伏跪,其中的虔誠,又怎么會因外相而被誤解呢?
“老師在論佛道的時候經常說,
道家講辨證,認為任何行動都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所以多為未必強過無為,因勢利導方是正道。
但這其中利害理解起來太難,把握更不易。
許多人把無為當作借口,而非方法,其實是未窺其中門徑;
而佛家重因果,以善果為餌誘導善因。
修行的門檻不高,很容易被民眾理解。
但真正能悟得佛法真諦,跳出因果,知修道,而非修果,敢入地獄的大師寥寥無幾。
這位空空空空,無疑是一位大徹大悟的上師。”
能聽到空空空空這樣級別的高僧親自說法,是非常難的的因緣,
幾人雖然所悟不同,但或多或少均有所感。
因此自禪房一路走來,倒也三句不離般若。
慶云聽到暅之大發感慨,不禁揶揄道,
“二哥,聽你的口氣,好像也是佛緣深厚呢?”
“哎,大師剛才還夸你悟性好,怎么就忘記萬法皆通的道理了?
家師雖然修道,對佛經卻是有所涉獵的,甚至還曾親自抄譯過經文呢。”
“阿彌陀佛,原來華陽先生對于佛法亦不失興趣。貧道聞之,與有榮焉。”
一前一后兩位出家人,不知何時自左側回廊飄了過來。
之所以用飄這個詞,是因為沒有更加恰當的詞語來形容了。
為首的沙門慈眉微垂,目似朗星,端得是氣宇不凡,
一身艷紅色的袈裟直罩過了腳面,遮住了行走時下身的擺動,遠看去就好似一朵紅云涌動,風也似得飄來。
后面那人雖是被遮住了大半個身子,可是一顆光頭那是油光锃亮,在陽光下面都能反出金光,除了元法僧,還會是那個?
頭前這位多半就是道統了。
慶云在大師面前自然不能僭越禮儀,于是強忍著和大哥重見的激動,并沒有沖上去來一個熊抱,只是雙手合十,輕描淡寫地見了個禮。
元法僧卻沒有那么好的性子,在三位義弟肩頭都是重重地錘了一拳。
他這“大拳頭”雖然沒有用什么手印心法,但就沖他那兩膀子力氣和銅鑄似的骨肉,眼下三名小弟的表情便如寺里的羅漢雕像一樣精彩,挑眉瞪眼呲牙咧嘴的。
不過他自己的嘴也是咧得老大,不是因為手疼,而是不舍得給后面兩位千嬌百媚的女孩子也來這么兩下,于是就禮貌地露齒“微笑”,
“來,我先介紹一下,
這位就是山外山閃婆國法王禿發阿傉,法名仁青恰格,或稱作寶念大師。乃是本寺道人統。
…大師,這位是我三弟劉贏,劍法了得,武藝恐怕還在我之上。
這是我二弟祖暅之,華陽先生弟子,一身稀奇古怪的法寶,簡直就是個多寶道人。
這是我四妹,瓠采亭,獨自走南闖北,端得是巾幗不讓須眉。
這是我五弟,慶云,武學悟性奇高,劍術別具一格。
還有這位,這位,應該也是一位檀宗的小師妹吧,我聽元延明說過,叫,叫什么來著?”
敲黑板時間 此節就要講到屠胡令,在此之前我們先說說冉閔其人。
古代帝王公卿,謚號就是一生的評語,可不是隨便取幾個字了事的。武悼天王冉閔,這個武悼天王是前燕滅冉魏后給冉閔上的謚號,冉魏為冉閔自上的謚號為平帝(記于墓志)。這兩個謚號都不是什么美謚。我們先說這個武悼天王,天王相對于帝,是降級。之前我們提到過漢代聶壹謀伏匈奴的馬邑之謀,在這一役里武州尉史向匈奴大單于告密,受封天王。在關外諸族中,天王就是個部落頭人之類的銜頭。冉閔的老東家后趙皇帝石勒,先稱大趙天王,后稱帝。這一個天王就讓冉閔矮了一級。武悼二字,是贊冉閔的武勇,是燕軍恐懼從處(謚法:恐懼從處曰悼),這本也貼切。但這武悼天王的謚號雖然今人看似喊起來響亮,卻是燕王直接否定冉魏政權所耍的花招。給了一個褒獎的謚詞降格追封天王,那這個從屬名分也沒人來喊冤了。
再說這個平帝,是冉魏的自謚,卻是一個中謚。謚法解:治而無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惠內無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綱治紀曰平;克定禍亂曰平;理而無責曰平;布德均政曰平;無常無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簡言之,有功有過,功過相抵,大致可謚為平。可是開國君王在本朝受謚,不得美謚者相當罕見。諸如赫連勃勃,石勒這樣的開國暴君,也都得了美謚。這兩下相較,冉閔謚平,背后的潛臺詞就很深刻了。
冉閔其人和乞活軍,在近代的文學作品中被不斷加工,包裝,成為“民族英雄”的代言。殊不知這乞活軍就是流民雇傭軍,沒有任何民族屬性。按照江統徙戎論中所描述的魏晉之勢,恐怕乞活流民中,還是胡人多些(窮)。比如十六國中率先建國的成漢,就是氐人李氏慫恿乞活流民攻占州府成事的。而冉閔本為羯人石虎養孫,改宗石閔,沒有任何史料證明他在稱帝之前不滿于改宗換姓。而他殺孽之重,所殺華人并不少于胡人。所謂殺胡,也只是起于皇位之爭,他對親晉的華人士族舉起屠刀之時也未見半分憐憫。因此冉閔在古代所獲得評價并不高,宋代大儒謝采伯在密齋筆記中,更是將冉閔與劉淵,劉聰,劉粲,劉曜,石勒,石虎,苻生,赫連勃勃這些殺星并提,說他們“兇徒逆儔,淫酷屠戮,無復人理,禍亦不旋踵矣。”
篇幅所限,有關屠胡因果,我們下文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