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渾,地處大隋西北,占地方圓千里左右,百姓人口只有數百萬,其中以呂姓和方姓居多。
數十年來,偏安一隅,沒有戰事,國運逐漸強盛。
此番應慕容國之邀前往大隋,也是抱著試試大隋的水有多深的目的而來。
“在下正是大隋禮部侍郎蘇成!”
微微頷首,蘇成算是承認了身份。
大隋是大國,吐谷渾是小國,在他們的面前蘇成的姿態自然不會低。
“在下是吐谷渾使團帶隊之人呂鶴!”
這邊,確認了身份,吐谷渾的這名男子也做了介紹。
“原來是呂大人!”
蘇成點頭,而后揮手,隨后只見兩名文官拿著印信走了過來。
使團身份特殊,自然不能憑一人之詞,還有好多文書要查驗。
吐谷渾這邊帶隊的呂鶴也清楚,一揮手,有侍衛站出,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東西。
一番查驗,確認無誤!
蘇成這才命文官收起了文書,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呂大人,煩請先帶使團下榻官驛,待慕容、突厥兩國使團到了長安之后,隋主自會召見!”
“多謝蘇大人!”
呂鶴微微躬身,算是回禮。
“等等!等等!”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城門處卻是傳來了幾道氣喘吁吁的聲音。
“嗯?”
聞言,蘇成微微皺眉,轉身一看,只見數名身著六品服飾的官員正快步向這里趕來。
“他們是?”
見到這幾位匆匆忙忙蘇成還以為是不是隋主那邊有了新的旨意!
于是,剛要前行的隊伍再次停了下來,甚至就連吐谷渾的帶隊之人也露出了疑惑之色。
“久聞吐谷渾人才輩出,我等大隋翰林院院士久聞盛名,想來拜會拜會,還請行個方便!”
片刻后,幾名官員終是來到了城門處。
他們一開口,便報出了自己的身份。
“什么?翰林院的?要來拜會?”
不聽則以,一聽蘇成差點沒開口罵娘。
這些人是怎么回事,沒腦子嗎?難道看不見這是什么場合?
就算你翰林院迫不及待的想要比試文采那也得到三國使團到齊的時候才是!
這么做,贏了還好,輸了丟人可就丟大發了!
“爾等速速退下,切勿耽擱正事!”
回神,蘇成低聲呵斥。
“退下?蘇大人,我們就想請教請教吐谷渾的文士,他們還沒有拒絕你怎么就....先怕了?你可是我大隋的禮部侍郎!”
然而見到蘇成這般態度,這幾名文官轉身滿臉的不解。
在他們看來,這里是大隋的地盤,吐谷渾又是個小國,根本不用太合禮數。
蘇成是三品的禮部侍郎不假,但自從翰林院被欽點為對戰三國文士的主力之后,這些翰林院的院士就開始徹底的膨脹了!
今天,他們就是想在城門處給吐谷渾一個下馬威,好讓他們知道大隋文士的厲害。
“是啊,這蘇大人是怎么回事?文人心急,比比也無傷大雅!”
“唉,他畢竟不是真正額文官,很難理解那種心情!”
“就算不理解也不應該阻攔不是?吐谷渾就是個小國,各種禮數意思意思就行了!”
此時,因為吐谷渾使團的到來,城門處圍觀的舉子和文士并不少,他們開始小聲議論。
尤其是那些要參加會試的舉子,對翰林院院士攔路的行為還是比較支持的,相反對于蘇成的勸阻,卻是心生不滿。
“這里不是胡鬧之地,來人.....”
雖然耳旁充斥了各種聲音,但蘇成并沒有任由這些人胡來。
正當他要喚來侍衛將這些翰林院院士帶走的時候,吐谷渾的是圖案里卻是傳來一道淡淡的聲音,
“既然大隋的文士如此迫不及待,在下應了便是!如果實力不如,在下也確實沒有踏入城門的資格,會立即返回吐谷渾!”
“嗯?”
一聽,蘇成心里咯噔一下。
如果沒有猜錯,方才說話之人應該是吐谷渾這次的文士之首方岳!
就在方才查閱使團名冊的時候,他一個沒拉,全記在了心上。
“好!這才是文士該有的氣度,既然來到了我長安,那我們就以牡丹為題眼作詩一首,輸了,還請貴國使團從哪里來,往哪里去!”
甩開侍衛,翰林院的幾位文士一臉得意的看了一眼蘇成。
那種眼神仿佛在說,
“擋什么擋?人家吐谷渾的人都愿意接招,你又何須再次自作多情!”
“你們....”
極度無語,但此時蘇成再也沒辦法阻止,只能讓這幾個不識趣的翰林院院士去和吐谷渾的比一比了。
如果現在再阻止,事情一旦傳出去,他蘇成就是大隋的罪人!
“以牡丹為題眼?也好!畢竟長安多牡丹......幾位大人先請吧!”
聽到幾位院士之言,馬車里再次傳來聲音。
“好!聽好了!”
見到吐谷渾的人接招,幾位文官大喜不已。
為了這次大比,他們提前準備了好多詩詞,而且還都是多人參謀,合力所作。
可以說代表了他們的最高水平!
“白日不到處,寒風刺骨來。棗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
言罷,開口的那位文官臉上滿是得意。
別看這首詩的表面很簡單,可實際上實在嘲諷吐谷渾這樣的小國待在偏僻之地,沒有見識,竟然敢來長安造次!
“好詩!好詩!翰林院的院士果然不俗,一語雙關,看著吐谷渾的如何接招?”
詩詞一處,城門處充滿了叫好的聲音。
很多舉子更是豎起了大拇指。
唯有蘇成聽罷臉色卻是愈發難看,一眾不祥的襲上心頭。
“這首詩只能算是上乘,但想要以此來勝吐谷渾恐怕是可惜公子不在.....若不然一旦這吐谷渾方岳做出更厲害的,連個接招的都沒!”
微微停頓,
片刻,馬車里再次傳出淡淡聲音。
“棗花似小能成實,桑葉雖粗解作絲。惟有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而隨著這道聲音的響起,城門前瞬間變得一片死寂。
如果過前面那首詩還算隱晦的話,這首詩簡直白到了極點。
可就是這么白的詩,完美的接住前面拋過來的問題。
翰林院說棗花不自量,學了牡丹,結果人家轉瞬就說棗花雖小能結棗,
你牡丹呢?
一息、兩息....直到半柱香后,這邊竟是再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