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542章 大明水師為何衰落?

  第一,向海洋擴張原動力的日益消失,應該是促使水師衰落的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這就得說一說,當初大明水師是如何強大起來的。

  日本海島的海上威脅、海外貿易的高額利潤、人口向東南遷移而引起的對東南沿海防務的重視、為了消滅張士誠與方國珍的海外殘余勢力等等原因,構成了明初水師發展起來的動因。

  后來就是為了對付倭寇。

  而在明朝水師的重重打擊下,倭寇遭受重創。據載,十五世紀中葉,倭寇入侵只有十四次,其中十次被粉碎,倭寇不敢再大規模地進犯。

  加上中日“堪合貿易”(明代外國來華進行朝貢貿易的一種稱呼,也稱為“貢舶貿易”)的興起,這樣倭寇組織者便等于有了合法的貿易渠道。

  倭寇的威脅逐漸貌似不足為慮了。

  在鄭和的武力鎮壓,以及明朝的招安下,以東南亞為基地的中國海上流民被消滅,尤其是陳祖義被消滅后,他們或投靠明廷,或銷聲匿跡。

  這就意味著,自南宋開始形成的南洋華人貿易網被粉碎,已無法構成對大陸的威脅。不管是在海防安全方面,還是在貿易壟斷方面。

  必須承認,海上遠征所帶來的光榮是巨大的。但也必須承認,朝貢貿易的利潤很快便消失了。

  隨著明朝軍力的下降,和紙幣的貶值等原因,明朝廷再也無法用強行壓價和支付紙幣來賺取利潤。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1433年明朝能用半貫紙幣買到時價550貫的香料,能用50貫紙幣購買一兩黃金,而官方兌換率是400貫。但在1453年當香料市價58分白銀時,明廷需付7分現銀,朝貢貿易已經無利可圖了。

  當沒有利潤可圖時,海洋擴張的源動力自然消失不見。

  第二,沿海一帶人口的減少,也是水師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達三個世紀的向東南沿海的人口大遷移停止了,大批人口回流內陸,比如:浙江人口從1050萬降至530萬,福建人口從400萬降至200萬,廣東人口從300萬將至200萬。

  人口和經濟中心的北移,使得向海洋擴張的壓力大大減輕。

  這一時期的一系列變動,使得明朝對海洋的興趣減少、缺乏刺激,水師衰落似乎不可避免的了。

  水師衰落的第三個原因,明朝把資源投向其他方面。

  倭寇的威脅固然是巨大的,但絕不是致命的,大明最大的威脅來自于蒙古高原的游牧騎兵。

  洪武和永樂皇帝時代的遠征,使得蒙古人遭到重創,并發生了分裂。

  但當明朝軍隊逐步衰落之時,他們開始發動了對明朝的反擊。

  公元1449年,蒙古軍隊俘虜了明朝皇帝并直逼京師,防范來自于北方的威脅成為大明王朝的戰略中心,因此必然在海洋方向撤退。

  大多數明朝官員們,不僅不了解水師的重要性,反而挪用本該用于水師的資源。

  大運河開通后,他們把水師調往運河運輸糧食,水兵變成了運輸工人。

  沿海士兵七成以上被派去種地,三成被派去造船,大批水師人員被調往京城修建宮殿,本該用于海防的人力被運輸業、農業、建筑業所占。

  最為可氣的是,短視的皇帝們大量挪用水師餉銀。

  1425年停止海上遠征,所節省的經費被用來賞賜皇帝的家屬。1436年戰艦制造被大大削減,經費被用來修造皇帝的墳墓。

  第四,明朝政權的腐化和地緣政治思想的落后,也是明朝水師衰落的重要原因。

  明朝的腐化所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皇帝挪用水師餉銀,宦官動用運輸船隊,軍官克扣水兵軍餉,并動用戰船進行走私活動,都造成了大明水師的疲憊不堪。

  同時整個明朝陷入黨派之爭,沒人關心明朝的海上利益。

  腐敗的危害顯而易見,但思想觀念的阻礙卻難以察覺。

  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有著兩個致命的弱點。第一缺乏海權觀,是典型的大陸性地緣政治觀。

  中國并非缺乏航海傳統,在春秋時代就有了海上運輸和海軍。

  但缺乏對海洋戰略價值的重視,只有像鄭和等少數人有這樣的戰略眼光。

  鄭和艦隊的部分成員擁有海上探險精神,為此他們曾深入前人從未涉足的海域,他們實際上是進入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第一批航海家。

  然而他們悲慘的出身注定他們的努力是失敗的,這些中國古代罕見的航海家都是備受歧視的宦官,他們的成功只能加重主流社會對航海的敵視。

  以致于,明朝官僚們在1422年趁鄭和遠在海外之際,終于讓皇帝放棄了海外擴張的企圖,其中一個理由是:外面的世界太大,讓他們感到恐懼。

  不久鄭和被召回了,艦隊在海港中爛掉,航海資料被兵部銷毀,停止建造遠洋艦船,嚴禁海外私人貿易,將近在咫尺的制海權拱手讓人。

  海權觀念的缺失,造成了國防戰略中的大陸,從而使水師得不到足夠的資源。

  第二個致命弱點是,半虛構的中國中心論。中國人自古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把其他國家當作蠻夷。

  沉醉在起初是真實的、然后是虛幻的,最后是偽造的世界中心地位中,不愿意去了解朝貢圈外的世界。

  這個特征在大明表現很明顯,到了后來大清就更不用說。

  由于落后的地理觀,當時認為鄭和已經到達整個世界,在海上沒有發現與中國可以抗衡的力量,因此保持水師也變得似乎沒有必要了。

  中國中心論帶來的文化優越感,就是使得中國執行了一條世界主義的外交路線,盡管也有地緣政治利益和資源貿易上的考慮,但更加注重于價值觀的推行和文化的輻射。

  得承認,這種對外戰略比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要文明得多。

  可也得承認,這種戰略容易漠視本國的戰略利益。

  當鄭和粉碎了來自馬六甲海峽,錫蘭和爪哇的挑戰時,大明帝國實際上獲得了控制這些戰略要地的合法性,從而理論上可以控制亞歐國際航路。

  然而,國人傳統的懷柔政策,再次導致坐失良機,否則葡萄牙人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入遠東。

  民族國家意識的缺失,造成了明朝海外利益的自動放棄。

  這一切加在一起,便造成一個更可悲的結局:當西歐國家為了建立海軍不惜向威尼斯銀行家借貸時,明朝兵部官員劉大夏卻將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歷經鄭和船隊數十年舍生忘死才得到的航海資料給銷毀了,而且幾乎受到明朝所有官員的一致稱贊。

  倘若鄭和泉下有知,肯定死不瞑目棺材板都壓不住了。

無線電子書    不負大明不負卿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