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969章 逐漸荒廢的九邊

  哱拜死亡的消息迅速傳到寧夏。

  寧夏衛瞬間沸騰。

  哱拜節制的寧夏乃九邊重鎮之一。駐寧夏衛(今寧夏銀川)。

  寧夏管轄長城東起花馬池,西至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今寧夏中衛市西南),全長約1000公里。

  寧夏是九邊重鎮管轄東西距離最長的重鎮,其他八鎮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榆林鎮)、固原鎮(陜西鎮)、甘肅鎮,管轄東西距離長度都不到1000公里。

  九邊重鎮是明朝獨有的稱呼。

  這還得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

  朱元璋北伐將元軍趕出了長城以北地區。元朝的殘存勢力雖然經常互相殘殺,有時強盛有時衰弱,但一直侵擾明朝的邊境,企圖卷土重來。

  故而,自明朝建國起,國防就一直以北方邊鎮最為重要。而有明一代,北方的邊患也從未停止過。

  朱元璋肯定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建國后,設立十三大塞王,統轄漠南諸衛所,以山河固險。

  對此,明人頗為自詡,還宣稱:“我國驅逐胡元,混一寰宇,東至遼海,西至酒泉,延袤萬里。中間漁陽、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靈武、皋蘭、河西,山川聯絡,列鎮屯兵,帶甲四十萬,據大險以制諸夷,全盛極矣。”

  這段話中雖然全用秦漢舊名,但可以看出來,洪武朝衛所的全貌勾畫得還是比較清楚。

  且看他們又如何描述新的衛所:“于是設東勝城于三降城之東,與三降城并。東聯開平、獨石、大寧、開元(安東衛);西聯賀蘭山(寧夏衛)、甘肅北山(威虜衛、白城子守御千戶所、威遠守御千戶所),通為一邊。地勢直,近而易守…自東勝以西至寧夏、河西、察罕腦兒,東勝以東至大同、宣府、開平,又東南至大寧,又東至遼東,至鴨綠,北去不拘幾千里…”

  北方設立的十三大塞王用朱元璋的話說是:“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

  朱元璋在長城以北所建立的許多衛所,像安東衛、大寧衛(今赤峰)、開平衛(今內蒙古多倫)、東勝衛(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等軍事重鎮,都是作為十三塞王的外圍據點。

  并于要害之地,諸如紫荊關、蘆花領、古北口、居庸關、喜峰口、松亭關等處,也都置兵戍守。

  于是乎,東起遼陽,西經大寧、開平、興和、獨石、東勝,抵大同,數千里間,各邊鎮衛所都駐有軍隊,聲勢相連,形成了一條牢固的防線。

  這就是明人當時頗為自詡的,即所謂的“北去不拘幾千里”。

  但正因為所轄區域過于遼闊,加上蒙古殘余勢力的騷擾,控制很費勁。

  后來明成祖朱棣當政,盡管他對邊防也相當重視,自宣府以西直至山西邊緣,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凡通車馬的隘口設百戶防守,只有樵夫牧民的隘口也安置邊兵戍守。

  但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邊防的逐漸廢弛從朱棣時期就開始了。

  因為難以控制,朱棣自動放棄大寧衛,把大寧所轄邊地賞給兀良哈,從此北邊失一重鎮,遼東與宣府、大同的聯絡也因此阻絕。

  接著又徙東勝左衛于永平,右衛于遵化。宣宗更是因開平衛孤遠難守,徙于獨石,這樣三衛盡失,邊防的形勢大為削弱。

  以前是邊防第二線的宣府、大同逐漸變為最前線的要塞了,北方的國防線因此步步南移。

  邊防荒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朱元璋時,平時只讓出生本地的士兵和有罪謫戍者守邊,邊境有事才調動內地的軍隊,稱為客軍。后朱棣命內地的軍隊都得輪流戍邊,稱為邊班,從此邊兵逃亡的人數逐漸多起來。

  而邊軍的屯田制度,從宣德、正統時起也開始遭到破壞,分駐各邊鎮的親王、太監、軍官等都爭相侵占屯田,役使軍丁為他們耕種,軍丁不堪虐待,逃亡的就更多了。

  當時,象山西、河南巡撫于謙,宣大巡撫羅亨信深知問題的嚴重性,對宦官及私黨所為極為不滿,為維護屯田制度不廢余力,象于謙就曾“盡奪鎮將私墾田為官屯,以資邊用”,而羅亨信也迫使明廷停止征收軍丁私墾田的田稅。

  盡管如此,邊軍屯田仍然不能做到糧食自給,朱元璋曾下令鹽商只能拿邊境的糧食來換鹽引,于是富商大賈紛紛出錢召募農民到邊境開荒墾田,邊境的糧倉也因此充足了。

  但到了孝宗弘治年間,又讓鹽商拿納銀換引,而由太倉供給邊境用糧,鹽商自然不管邊境的糧倉是否裝得滿,邊地又日見荒蕪,邊境糧價越來越貴,邊軍用糧也就越來越困難了。

  武宗后,邊將冒餉,邊兵逃亡,諸如此類的事可謂司空見慣,邊備日漸廢弛。這種情形可以說一直延續到大明滅亡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張居正在擔任閣臣(共六年)與首輔(共十年)期間,尤為重視九邊重鎮的建制,也做出了相應一系列的軍事改革,其宗旨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外示羈縻、內修守備。

  一方面,張居正以“積錢谷、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八事督課邊臣,務必使邊防軍事落之實處,行之有效;

  另一方面,張居正知人善任,賦予總兵官很大權力,大膽任用能獨當一面的將領全權處理邊防事務,像王崇古、譚倫、方逢時、梁夢龍、戚繼光、李成梁,包括鎮守南方的殷正茂、凌云翼都是其杰出代表。

  張居正勵精圖治的改革,使得九邊荒廢的問題有所緩解。

  也的確,在張居正執政期間,北邊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但像遼東、寧夏等鎮潛藏的隱患依然還在,并未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也不能僅僅從各鎮自身找原因。總之,想要徹底解決邊患的問題沒有那么容易。

  就像局勢復雜的遼東與寧夏,僅僅解決哱拜和努爾哈赤遠遠不夠。

  就像寧夏,哱拜一死,不知道那邊會怎么樣,還會不會發生動亂呢?

  朱翊镠默許馮保暗中處死哱拜,也只是力爭將傷亡減到最小。

  而想更為有效地解決邊患,還得依靠深度的軍事、經濟、政治改革和相對寬容民主的民族政策。

  這天,朱翊镠正在東暖閣琢磨,見周佐急匆匆地進來稟道:

  “不好了,萬歲爺,武清侯他,他上吊自殺了。”

  “什么?”朱翊镠只覺腦子嗡的一下子豁然站起。

  娘的!這邊問題都沒解決,那邊問題又來了。

無線電子書    不負大明不負卿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