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795章 最頭痛的問題

  雖然朱翊镠暫時并未動用一兵一卒只是挾持了萬歷皇帝,但不得不說也叫“出師”,那就必須“有名”。

  否則,即便李太后扶持他,那也是得位不正,將面臨巨大的阻力。

  而且,對于王錫爵他們那樣明知朱翊镠挾持萬歷皇帝的大臣而言,這時候倘若只是坐等不管,那就要背上對萬歷皇帝乃至對大明不忠的罪名。

  這自然不是他們希望看到的。

  經王錫爵一提醒,申時行也感覺到了“師出有名”的迫切性。

  他稍作沉吟,如是般回道:“據慈圣太后娘娘說,潞王爺取而代之旨在救人救世,無異于`靖難`。”

  “此話何解?”王錫爵連忙追問道。

  “具體我也不清楚,但慈圣太后娘娘說,潞王爺本心并不想皇帝,可陛下倒行逆施,全盤否定張先生的改革,倘若照此發展下去,我大明將陷入極度風雨飄搖中,國祚不能延續七十年。為了讓更多人不再受那水深火熱的煎熬,為了我大明能夠繼續繁榮昌盛下去,所以潞王爺有心大展宏圖做出一番成就,可鑒于他的出身,那只有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否則懷有再大的抱負也沒用。”

  王錫爵又道:“可大明將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國祚不能延續七十年…畢竟都只是預測,也不能作為正當的理由。首輔,你說呢?”

  雖然申時行心知肚明王錫爵并沒有問錯,他的擔心很有道理,可也隱隱感覺到,王錫爵還是向著萬歷皇帝。畢竟如果不是萬歷皇帝與張居正對著干,王錫爵這時候還閑居在家,十有八九不會那么塊被啟用。

  申時行正想著該如何解釋,只聽余有丁說道:“可京城的人都知道,而且朝中許多大臣也見識過,潞王爺確實擁有神預測的本領。”

  許國也附和道:“據說慈圣太后娘娘尤為相信這一點。想當初杭州兵變、泉州兵變,潞王爺都神乎其神地在慈圣太后娘娘面前預測出來了。”

  說起這個,申時行也想到一點:李太后還說過,朱翊镠當初預測到了萬歷皇帝會清算張居正,所以張居正才會選擇詐死,試看萬歷皇帝。

  只是因為暫時還沒有打算公開張居正依然活在人世的消息。

  所以申時行也就忍住了沒說。

  雖然他看不出余有丁與許國兩位的態度,但他們認可朱翊镠擁有神預測的超級本領,無疑可以作為與王錫爵辯護的一個依據。

  只聽王錫爵喃喃地說道:“我也聽說而且相信潞王爺擁有神預測的本領,可拿未曾發生的事作為想取而代之的正當理由,肯定難以讓人信服。還有,倘若慈圣太后娘娘真的支持潞王爺,那置陛下于何地?殺了他嗎?正所謂忠臣不事二主,而我們這些人又有何臉面說繼續效忠于潞王爺呢?”

  王錫爵這直白的一問,又問到申時行心坎兒里去了。

  身為首輔他不是沒想過。

  而這也恰是李太后最揪心的問題。

  支持萬歷皇帝,朱翊镠怎么辦?將何去何從?支持朱翊镠,萬歷皇帝怎么辦?又何去何從?

  倘若沒有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案,很有可能會兵戎相見。

  這是誰都不愿意看到的。

  當初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不就是興兵內戰了嗎?

  張居正依然活在人世,李太后也明確指出過,朱翊镠與張居正一方不會放棄武力奪取皇位。

  這件事還可以拿明成祖朱棣來對此說,據《太宗實錄》中記載,朱棣攻陷京城后,朱允炆自焚于皇宮中,這是朱棣一脈的明朝官方對外的說法。而野史認為朱允炆出家為僧了,流傳最廣的則是他逃到明朝統治不到的海外,朱棣組織龐大的船隊讓鄭和數次下西洋,為的就是搜捕朱允炆。

  當然,這也只是野史的說法,可信度似乎,確實不高。

  但有一點,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是明朝一大疑案,至今已經六百多年,依然沒有證據確鑿的定論。

  真相究竟是什么誰都無法確定。反正朱棣一殺到南京城,朱允炆的蹤跡就沒了,生死不知。

  由此衍生出一個問題:如果朱允炆哪兒都不去,也不自殺,就坐在皇宮大殿中,朱棣會殺他嗎?

  朱棣會置朱允炆于何地?

  正如朱翊镠倘若真的取而代之,會置萬歷皇帝于何地?

  這不正是王錫爵,包括李太后陳太后最為揪心的問題嗎?

  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不妨可以試想一下,明著朱棣是不會殺朱允炆,因為起初就對天下人說了,不是篡位,是靖難,如果下令誅殺朱允炆,就與之前的人設不符,定然會受到來自朝野的非議與指責。

  通常得位不正的皇帝,對自己的名聲更為在意。

  比如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上位后,為了表明兵變的合法性,便大加修飾,給人基本的印象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嫉妒李世民,要千方百計整死李世民這個兄弟兼開國大功臣,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正當防衛”。

  所以試想,朱允炆若是在群臣的簇擁下坐在龍椅上,將自己完全置于公眾視線中,坦然面對朱棣,想必朱棣不敢動他,最多想辦法逼他退位(可惜朱允炆似乎沒想明白這一點)。

  再試想,如果只有朱棣的心腹在場,方便搞“靖難之役”的這幫人封鎖消息,那么朱允炆萬無生理。

  都知道所謂的“靖難”,實質上是叛亂的另一種表達。

  朱棣所說的奸臣,具體是指朱允炆的親信大臣齊泰和黃子澄,這兩人大約讀書讀傻了,朱允炆才剛繼位就攛掇他削藩,提出的建議簡單而粗暴,引起宗室極大的不滿。

  按“靖難”的思路,斬殺齊泰、黃子澄之后,朱棣就應該回兵藩地北京,這才是忠君愛國的好藩王。

  但這可能嗎?辛苦一場只為殺兩個大臣?朱棣答應,他手底下的人也不答應。也就是說朱棣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奪朱允炆的帝位。在他的角度,一個死去的朱允炆才是他的好侄兒,弄死朱允炆最符合他的利益。

  所以這種情況下,若是朱棣及其心腹遇上朱允炆,又能確保殺他不會被外頭的朝臣百姓知道,朱棣一定會當機立斷不會留他過年。

  朱棣絕不希望在公開的場合與朱允炆碰面,碰上了,朱棣可就尷尬了。

  只要朱允炆服軟,朱棣就不能不和他上演一出叔侄情深,到時怎么搞?撕破臉皮吧,用心營造的形象沒了;維持和平的表象吧,又當不上皇帝。

  順著這個思路,朱允炆的結局或許令人不寒而栗。他真的是自焚嗎?或是真的逃走了嗎?但無論哪一種,都是朱棣所期望的。如此,他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登上大明皇帝的寶座。

  又或許朱棣早已派人潛入皇宮刺殺朱允炆。為了不讓人懷疑到他頭上,又制造出朱允炆還活著但早已逃出皇宮的假象。至于是出家還是出海,那就要看各人想象力了。

  雖然自古都有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朱允炆的說法,可仔細一品,會發現有點欲蓋彌彰的味道。

  假如朱允炆真逃了,一個無兵無權的下野皇帝,值得朱棣這么忌憚?投資這多錢財,是嫌國庫太豐盈嗎?

  所以可以試想,在公眾場合朱棣不敢殺朱允炆,但私底下沒什么不敢,而且很可能早就殺了,只是不想背負誅殺血親的罪名,才刻意放出朱允炆還活著的風聲。

  讓鄭和下西洋,的確就是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宣揚國威”,進而表明他這個皇帝當得比朱允炆更好。至于找朱允炆這種說法,或許只是朱棣為了從側面說明自己沒殺朱允炆。

  盡管朱翊镠尚未成功,但同樣的問題也擺在他與萬歷皇帝面前。

  并非只有王錫爵一人想到,在座各位其實都想到了。

  既不能回避,又讓人十分頭疼,畢竟這極有可能是誰生誰死的問題。

高速文字不負大明不負卿章節列表

無線電子書    不負大明不負卿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