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百二十八章 得而復失

  斬殺張覺父子,對以郭藥師為首的常勝軍上下震動很大,他們對大宋朝廷相當失望,甚至怨聲載道。

  對燕京這種不太穩定的政治局面,王安中感到惴惴不安。

  王安中想離開燕京,不想在這個危局下當再這個注定了會身敗名裂的主官了。

  可趙佶又不允許王安中離開燕京。

  沒有辦法,王安中只能是得過且過,任由郭藥師和常勝軍繼續做大做強。

  常勝軍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原遼國東京道漢人,二是渤海人,三是原遼國南京道(即燕地)漢人。

  而義勝軍主要是由燕云地區的漢人所組成。

  從親近程度上來說,還是成員都是漢兒的義勝軍讓宋人覺得更親近一些。

  另外,義勝軍是大宋自己組建的軍隊,不像常勝軍那樣來歷復雜。

  關鍵的關鍵,大宋希望能完全籠絡住義勝軍,用以牽制常勝軍。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宋才給了義勝軍最高的待遇——這種待遇,別說是大宋其他軍隊比不了,就連常勝軍都比不了,以至于常勝軍中的不少人都逃去義勝軍參軍。

  這也引起了以郭藥師為首的常勝軍上下的強烈不滿。

  而且,義勝軍的優厚待遇不僅讓常勝軍上下不滿,更讓大宋的其他軍隊的將士大為不滿。

  根據趙宋朝廷制定的政策,義勝軍的月糧和服裝是其他宋軍將士的兩倍,另外,其他宋軍的將士吃陳糧,而義勝軍的將士卻吃新糧。

  這使得其他宋軍的將士心里很不平衡!

  義勝軍的將士作為“歸朝人”,在其他宋軍將士眼中,仍然是“番人”,是“漢兒”,認為他們應該低身為勝利者的自己一等。

  因此,義勝軍的將士時常遭到其他宋軍將士的白眼——其他宋軍士兵路上遇見義勝軍士兵,經常辱罵他們:“汝番人而食新,我官軍也而食陳,吾不如番人也?吾誅汝矣!”

  這使得義勝軍的將士飽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其實——

  不僅義勝軍的將士,就連燕云地區的漢人也是如此。

  因為趙宋朝廷沒有正確的引導,宋人全都視燕云地區的漢兒為異族、是番人,從不將他們看成是同族人,認為他們是非我族類。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什么呢?

  結果是,燕云地區的漢人,也無法從宋人這里找到認同,他們必然其心益貳俟釁且發。

  而這一切的一切,責任其實都在趙宋朝廷,也就是在趙佶君臣身上——趙佶君臣對待燕云地區的漢人的態度一直很曖昧,他們既猜忌燕云地區的漢人不信任燕云地區的漢人,又想拉攏燕云地區的漢人、利用燕云地區的漢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燕云地區的漢人對待大宋的態度也很復雜,特別是在蔡仍的遼東政權撤走之時,他們有的向往大宋,有的怨恨大宋,有的剛開始對大宋抱有希望,但后來看了大宋的政策后則轉為失望,乃至絕望。

  大宋收復燕云地區后,在政策上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歸根結底是不得燕山民眾之心。

  有個名叫許采的人曾總結說:“失燕人心者有三:一換官,二授田,三鹽法。換官失士人心,授田失百姓心,鹽法并失士人百姓心。”

  大宋之所以采取“換官”政策,目的是籠絡燕云地區的上層漢人,以鞏固大宋在這一地區的統治。

  可這個政策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來,大宋對燕云地區的上層漢人是不信任的,不然,為什么不能讓燕云地區的上層漢人留在原地繼續為官呢?

  而“換官”帶來的結果并不好——許多燕云地區的上層漢人,最終,要云去了遼東,要么投向了金人,他們對大宋失望透頂。

  “授田”政策(即將燕地富戶的田地和房舍給常勝軍,用做常勝軍的軍餉和駐地)的危害最為明顯。

  此策一經施展,燕地之人大量流離失所,其中很多在遼國和蔡仍統治下還是上層的人家,在大宋的統治之下,卻終淪為乞丐,甚至這其中還包括不少原來遼國的重臣和他們的親屬。

  燕山府知府王安中已經注意到了這些事,但想要徹底解決這些人,難度很大,因為郭藥師與常勝軍是這一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他們肯定是要進行阻撓的。

  最失民心的便是“鹽法”。

  遼國后期,燕云地區的稅負并不重,民眾的經濟負擔普遍也比較輕。

  到了蔡仍統治時期,蔡仍更是對稅收進行了質的改革將沒必要的稅收全都砍掉,甚至直接頒布了三年免稅政策,讓燕云地區(尤其是云地)的人可以休養生息。

  輪到大宋接管燕云地區之后,趙佶君臣在燕云地區卻實行了和內地一樣甚至更高的官鹽制度。

  不說跟蔡仍時候相比,燕云地區的人,現在普遍認為,蔡仍統治時期,他們就像在天堂里生活一般,后悔死了沒有跟蔡仍去高麗。

  只說跟遼國后期相比。

  遼國后期時,每貫四百文,得鹽一百二十斤。

  到了大宋統治時期,每斤鹽暴漲到二百五十文,甚至是暴漲到了二百八十文。

  如此高的鹽價,如此大的反差,大宋政策所得到的結果,只能是民心盡失。

  關鍵的關鍵,大宋做了這么多,也沒有買到常勝軍和義勝軍的忠心——無論是常勝軍還是義勝軍,他們從上到下,從軍官到士兵,對大宋并沒有什么深厚的感情。

  他們中有些人,自認為是遼國人,因為遼國已亡,他們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才投靠了大宋。

  他們中有些人,原本也想投靠大宋,老老實實的當宋人,可是,宋人卻不斷嘲弄他們,侮辱他們,對他們的漢人身份不予認同,這導致他們心理嚴重失衡,使得他們的立場與觀念極不穩定。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趙佶君臣對此卻缺乏清楚的認識,他們還洋洋得意的用著他們的帝王之術、御下之術、平衡之術,希望依靠他們既不信任又不得不依靠的常勝軍與義勝軍來保衛大宋的北部邊疆。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趙佶君臣在政治上是多么幼稚與可笑。

  一旦邊境爆發戰爭,燕云地區的漢人占大多數的常勝軍和義勝軍,能為大宋賣命嗎?

  宣和五年四月初,完顏宗望從金國南京(平州)派出使者,來宋朝河東宣撫司找譚稹,請求借軍糧二十萬斛。

  金使說,這是前任宣撫司曾答應的事,也就是童貫所率領的宣撫司答應的事——實際上,這是趙佶同意的事。

  譚稹對此感到很為難,他回答說:“二十萬斛糧食不是那么容易搞到的。再說,自我來宣撫司后,就從沒看到答應借給你們軍糧的片紙只字,所以這事很難辦。”

  金使解釋說:“借糧之事,是貴朝使者王宗昌在去年四月親口答應的。”

  譚稹一聽是口頭答應的,便沒好氣地說:“口頭答應豈能為憑?那你們去找王宗昌要吧。”

  此時,金軍的確缺乏軍糧。

  這兩年,自金國咸州(后世遼寧開原)以南,蘇州(后世大連金州)、復州(后世大連瓦房店市)以北地區,年谷不登,民間饑荒嚴重,以至于有易子而食的情況出現。

  其實——

  不僅金國鬧饑荒,大宋同樣如此,尤其是燕云地區。

  云地還好一點,蔡仍到底在云地治理了一年時間,又大力發展農業,讓云地之民有了點積糧。

  可燕地不行,滿打滿算,蔡仍他們在燕地也沒待上三個月時間,關鍵那三個月又不是春耕時期,然后蔡仍就決定撤出燕云了,并果斷的開始撤離了,這就導致,蔡仍政府根本就沒有在燕地發展農業。

  后來,大宋接管了燕云地區后,一心只想著怎么搶占地盤,加之官員顛換、政策混亂,別說發展農業,都沒有人去勸耕復農,結果導致燕云地區(尤其是燕地)完完全全的錯過了當年的春耕。

  可以說,那一年,燕云地區幾乎顆粒無收。

  燕云地區的人坐吃山空了一整年時間。

  次年,又逢天下大旱。

  結果——

  燕云地區(尤其是燕地)遭遇了極為嚴重的饑荒,父母食其子,甚至,有病死尸體插紙標于市,人售之以為食錢。

  別說普通的老百姓了,就連當兵的都是骨瘦如柴,鄉兵更是十個中有七八個餓死了。

  燕云地區的饑荒別提有多嚴重了。

  這也使得燕云之人,無不恨大宋朝廷,無不后悔死了沒跟蔡仍去高麗。

  在這種嚴重缺糧的情況下,完顏宗望跟譚稹要兩百萬石糧食,你讓譚稹去哪給完顏宗望弄去?

  這也就不怪譚稹推脫了。

  可完顏宗望才不管這些,他只知道,大宋答應借糧給他,而譚稹又大加推諉,還冷嘲熱諷。

  完顏宗望對譚稹(其實是對大宋)的態度極為震怒——他覺得,大宋一貫出爾反爾,不斷戲弄他們金人,像這樣的鄰國,怎么可能成為友好鄰邦呢?應尋找機會好好教訓一下。

  七月中旬,西夏首先對大宋出兵,進攻已經在大宋控制之下的朔州。

  當初,完顏阿骨打讓西夏出兵聯合征討蔡仍的時候,云南地區,金國曾答應割讓給西夏,可最后,整個燕云都被蔡仍送給大宋了。

  這讓西夏很是不甘!

  加之,又有窺視云地已久的完顏宗翰,暗中答應跟西夏一塊瓜分云地——具體就是,金國占云北,西夏占云南。

  而且,對云中地區,西夏早就有覬覦之心。

  如此,李乾順在全盤考慮過后,毅然決然的趁大宋虛弱,而發大軍去攻打云地。

  譚稹對此毫無防備,他急忙令李嗣本率領義勝軍迎戰。

  得說,義勝軍還是有一些戰力的。

  雖然是匆忙迎戰,但雙方交戰數次,各有勝敗。

  以至于,夏軍一直不得入侵云地。

  不過——

  可能是出于不甘心,也可以是出于等完顏宗翰一塊發兵,兩國瓜分云地,西夏兵一直在云左地區不肯撤退。

  西夏此次出兵,是從金肅州(后世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河清軍(后世內蒙古東勝北)渡過黃河,一路攻占了天德軍(后世內蒙古額爾登布拉格蘇木北)、云內州(后世內蒙古土左旗西北)以及河東八館(即兜答、廝刺、曷董、野鵲、神崖、榆林、保大、裕民八館,在后世山西西北部一帶)。

  可以說,西夏這是準備一舉壯大成一流的強國的,甚至是信了完顏宗翰之約,也就是——盡陷其地。

  可是——

  大宋對這些情況似乎一無所知,或者是有所知而無所備,顯得處處被動。

  八月初,完顏宗翰從上京回到云北地區,他與完顏宗望相約,分別出兵,然后攻入了云地——他們一舉就攻占了云地九州。

  期間,李嗣本也曾率領義勝軍迎戰金軍。

  結果,義勝軍不堪一擊,一觸即敗,狼狽逃竄。

  金軍奪取了云地全境之后,接著又相繼攻陷飛狐與靈丘這兩個險要的關卡。

  至此,金軍已經可以從云地南下攻打大宋了。

  此時,譚稹正坐鎮太原,他對金軍的動向缺乏清醒的認識,坐視金軍攻城掠寨而束手無策。

  事實上,這段時間,譚稹只知道忙于搜羅奇珍異寶,金銀珠玉,以飽私囊,以及結交權貴、討好趙佶,根本無心軍事。

  很多人都認為,譚稹事事不成,怯弱退敗,尤玷中國威靈,根本就不配當燕云地區的軍事最高長官,比童貫差遠了。

  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出兵將本屬于大宋的云地九州給攻占了,譚稹對此還一點辦法都沒有,這讓趙佶君臣大驚,他們以為金國這是要跟大宋全面開戰了,他們惶恐不已,又不知所措!

  不久,完顏宗望派人給譚稹送來一份文牒,對譚稹大加指責,主要指責三點:一、招納叛人張覺;二、收留原遼國外逃人口與職官;三、拒不給付曾許諾的二十萬斛軍糧。

  金人對譚稹的不滿,就是對大宋的不滿。

  這種不滿的情緒似乎越來越強烈,宋金之間的關系頓時有些緊張起來!

  這時候,童貫與蔡攸坐不住了,他們趁機入宮進言,建議罷免譚稹。

  對于金人所指責的三件事,責任在誰,趙佶和他的大臣們其實都很清楚——譚稹無能不假,但這些事,其實多是趙佶君臣做的決定,根本就與譚稹無關。

  趙佶想來想去,覺得只能讓譚稹來做替罪羊,別無他法,于是他以譚稹處置無方為由,免去其太尉與宣撫使職務,貶為順昌軍節度副使。

  趙佶將全部責任推到譚稹身上,希望以此來消除金人對大宋的怨恨。

  緊接著,趙佶重新起用童貫,讓他重領樞密院事,繼續擔任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以太原知府張孝純為宣撫副使。

  趙佶令童貫立即啟程,趕赴太原,趕緊想辦法緩和與金國的緊張局面,努力爭取要回被金人搶過去的云地九州。

  同時,趙佶還交給童貫一個外人無從知曉的秘密使命,即:尋找機會,迎候天祚帝耶律延禧來大宋…

無線電子書    大宋梟途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