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的三月之期剛過大半,一應糧草就已經盡教運達漁陽城。
海量的軍糧,可以說是掏空了半個帝國的儲備,整個漁陽城都放不下,只能大擺長龍綿延不絕大擺長龍····。
漁陽郡監帶著人手沒日沒夜的帶人清點,剛開始還是以袋計量,最后實在是撐不住,直接以車計量,一車一車的算。
最后交到楊浪手里的那份呈給始皇帝的奏折,乃是如此上表的:臣共清點得八千六百余車糧草,約有千萬石。軍情緊急,式侯催促只得大略估算,其后會詳細清點,錙銖必較,還望吾皇寬怒·····
至此,再加上這一份公文,楊浪的腰包里已經上了十多分了,來自于各地郡守郡以及部勵.上面詳細的記錄了楊浪從他們手里調撥的糧合數量以及相府的日期,還有他們各自被征調走的人手。
漁陽城外,楊浪再次回首在我下次歸來時,天下應該又是另一番場面了吧。
他與小月曾經居住過的地方。現現在仍然非常干凈,需要和派專人看護。
這里才是自己的根據地,自己的大本營啊。
距離3月之期,還有三天的時候。楊朗再次回到了關中咸陽,他不僅完成了秦始皇交代的任務,而且超額完成提前且提前三天,應該說是提前了一個多月。
早在第二個月的時候,一切物資就都已經運到了漁陽城。三月之期,是不包括歸來時間的。
咸陽宮內,一份份來自各地的奏折說明,被楊浪一一放在了嬴政的案臺之上。
拆封,一一觀閱,足足看了小半個時辰,秦始皇帝才抬頭看了看下方的楊浪。
“你出色的完成了任務…,是否此事還覺得朕為難于你?”嬴政發問。
“最初確實有這樣的想法,但當臣仔細梳理過大秦脈絡之后,便蕩然無存了。
此事若是放在幾十年前,那是絕對無法做到的,但在中央集權一統華夏的大秦,絕對沒有問題。
宏偉的馳道,令八方暢通無阻。
戰火停息,十來年各郡存糧無數,一切權利統歸中央,咸陽的詔令能下達到每一郡縣,毫無偏移的執行下去。
這便是秦制,這便是大一統!”楊浪回應。
嬴政笑了,忽而激動起來:“是啊,是啊!
八方歸一,九州同風,不起兵戈的情況下,僅僅十來年各地的糧倉便如此豐盈,政策執行的高效,能調動力量的龐大,這是從前想都不敢去想象的。
百姓的賦稅是重了些,但再過十來面四海徹底穩固下來,那些大工程也竣工了,自然會輕徭薄賦。
此為一勞永逸之計!
即便不能萬世泰安,可五六百年還是不成問題的。
如此先進的秦制,如此空前的帝國,不該覆滅!
你忍心目睹么?”
嬴政很是忘情,他為華夏規劃了萬世基業,真的難以接受略幣驅逐良幣的場面。
人心不古,周禮再難為繼,可那些六國遺民總是懷念,盼著重新拾回曾經的貴族權位。
“秦制臣會竭盡全力繼承下去,華夏的未來,將是一個煌煌天朝,中華上國,而不會是一群諸侯割據,紛戰不休!”楊浪做出了自己的承諾。
“秦制的優越,你已經切身體會到了。
再過幾年,賦稅就會降下來,到時候百姓也會明白一統的好處…
二十年,二十年之內,只要十年之內九州不生變故,秦制就能永遠延續下去。
楊浪,朕之后,你愿竭盡全力維護大秦二十年么?”
“臣,竭盡全力…”
嬴政是固執的,大廈不傾頹一次,黎民百姓又怎么會感受到大一統的好處呢?
開春之后,已漸入夏。
始皇帝出巡的步伐,再一次啟程。
上一回去北方,深入草原,這一次嬴政要南下!
實際上嬴政早在第二次巡游時便已經南下,抵達洞庭湖過。
或許是上次巡狩草原收獲巨大,嬴政這會索性真的放開了,他要下嶺南!
去看看南海…
去看看,華夏族從越族手中奪取的萬里疆域!
歷史上的嬴政,確實也曾不顧風燭之軀深入不毛,在九嶷山,即蒼梧山祭奠舜帝。
三皇五帝的舜帝,巡天下于九嶷山而殯天…
那是上古的圣賢啊。
這場出巡,從一開始,就賦予上了一種悲壯的基調。
“合八荒歸一,九州同風,南征百越,下嶺南。北擊匈奴,建長城…
三皇五帝何及?
合皇與帝,朕為皇帝,始皇帝!”
嬴政霸道絕倫的話語,在九州縈繞,徘徊,一千年,兩千年都不會散去!
恢宏的攆仗,再一次啟程,浩浩蕩蕩,望之不盡也。不如此,配不上這個男人。
蒼老的帝君,掀開華麗的車簾,回望咸陽,他隱約知道,或許這是最后一眼。
祖龍第五次巡狩天下,經武關,出關中,入荊楚。
隨行的官員前所未有的多,李斯都來了,高要也給調了過來,負責膳食。
隨行的更有一眾公子,只可惜他最心系的扶蘇還在云中。
南郡。
出巡的二個月后,隊伍經由南陽,抵達南郡。
長江奔流不息,水速極快,嬴政走下馬車,召來一眾臣工,望著長江水,攀談大勢索然。
“長江之激蕩,不遜大河啊。”李斯說。
大河便是黃河。
“大河與長江,孕育了列華諸夏,今大河以北,長江以南,皆為我大秦疆域。
朕曾遙想,華夏已到了如此地步,未來可還有拓疆的可能?”嬴政指著江水,詢問臣工。
“華夏的疆域還會更大!”易小川堅定的說道。
“八荒歸一,天下今已皆是大秦。”李斯說,這位干吏畢竟受限于時代。
“朕相信,天下絕不止大秦,也絕不止我們已經看到的疆土。
接下來要沿襲千年的國策,產生鼓勵生產,秦有民口三千萬,何其巨也?
但不夠,現如今大秦的疆域上,能養活太多人了。”嬴政有些自豪。
“雖是如此,但已開發的土地并不多,收服草原后,國策應向南移。
長江以南,持久經營百十年,能開發出數個巴蜀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