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十章 崔瀚兩政獻 蒲茂從若流

  蒲茂觀閱奏章的時候,崔瀚停下了進言。

  他安靜地坐在榻上,一邊等待蒲茂看完,一邊注意蒲茂的神色。

  大概奏章不長,蒲茂很快就看完了。

  把奏章放到案上,蒲茂眉間憂色難掩。不過因為崔瀚正在說的事情還沒說完,為了表示對崔瀚的尊重,蒲茂就暫時沒有提蝗災此事,說道:“崔公,請你接著說。”

  崔瀚應了聲“是”,便繼續說道:“大王,把關中的國人遷到豫、冀、并、幽、徐等州,長遠來看,的確是有助於穩固這些地方,但是臣方才言及的那些幽、冀各地近來之現象,卻也不可輕視啊。大王,偽魏雖然強盛一時,而亡之忽焉,大王的天兵一到,偌大之偽魏就冰融雪化,究其緣故,慕容鮮卑諸部殘虐不仁,驅虎牧羊,欺壓別種諸胡以及華人,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前車之鑒未遠,臣以為,大秦可萬萬不能再蹈其覆轍!

  “是以,臣愚見,幽州、冀州各地,尤其幽州,此州北鄰拓跋、烏桓等部,本就是鮮卑、烏桓諸部聚居之所,慕容瞻現又盤踞遼東,新遷到至幽州境內的國人諸部強奪鮮卑等部的草場之事,大王務必要謹慎處置!”

  蒲茂沉吟了下,問道:“崔公所言甚是。孤即日便下詔茍雄,嚴加斥責,令他不許偏袒國人,再有爭奪草場此類的糾紛,必須秉公處理,如何?”

  崔瀚美姿容,清須飄灑頷下,此刻跪坐榻上,但見他朗目如星,身姿筆直,端得是一表人才。專門求見蒲茂,入宮上稟聽來的幽州、冀州等地之“國人”欺凌鮮卑、唐人此事,崔瀚為的不只是請蒲茂下旨訓責茍雄。他說道:“臣愚見,單僅如此,或尚不足。”

  蒲茂虛心地請教崔瀚,說道:“公有什么好的建議?”

  崔瀚說道:“臣聞之,國家之安,在德不在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不易之道也。今幽冀各地,大王雖是以兵而取之,然若欲守之,臣愚以為,必得以德乃可。”

  蒲茂深以為然,頷首說道:“不錯!崔公,那孤怎么做,才能以德守之?”

  “以德守之,就要行德政。”

  蒲茂說道:“孤之政,不謂德乎?”

  “大王崇仁義,重名教,大王之政,自然德政。可是大王,不能只朝廷制定了政措就算完事,要想使大王的德政真正地能夠惠及萬民,最終還是得靠各級的官吏來執行。”

  蒲茂點了點頭,隨口引用墨子中的一句話,說道:“夫尚賢者,政之本也。”接著說道,“孟師嘗屢與孤言,治國之道,首先在於得賢。崔公,你此話與孟師所言之理,正是相合!”

  “孟公高瞻遠矚,臣不敢比之。大王,總之,臣以為,要想使大王的德政落實,就必須得有賢士為大王執行。”

  蒲茂撫須而笑,說道:“孤知道了,崔公定是有賢要舉了?公請言之,孤一定重用。”

  “回大王的話,臣一人之力,便是竭盡所能的察賢,料也難以為大王發現幾個可用之才。因是,臣愚見,最好的察賢、得賢之法,非是臣為大王舉賢。”

  蒲茂說道:“哦?那什么才是最好的得賢之法?”

  “九品官人法,便是最好的得賢之法。”

  蒲茂說道:“九品官人法?崔公,此法我大秦早已在用了啊。”

  不止蒲秦,包括慕容氏的魏國,不同程度地都有因循唐制,施行九品官人法。當然,施行歸施行,效果怎么樣,那就是另當別論了。

  崔瀚說道:“回大王的話,此法國朝雖早已在用,但以臣觀之,收效卻頗微也。效果之所以不太好,臣以為不外乎兩個原因。”

  “哪兩個原因?”

  崔瀚說道:“一則,國朝之此法,只面向華士,國人勛貴則不在此法的包含之列;二者,由此法而入仕的華士,即便是高品之士,起家官亦往往卑微。因此兩故,恕臣直言,此法在國朝雖早已行之,實際上卻形同虛設!”

  “崔公,你說的這兩個問題,孤早前曾向孟師提出過。當時,孤有意給國人勛貴也評定品級,把之亦括入此法之中,并提高高品之士的起家官品級,但是孟師沒有同意。”

  崔瀚問道:“孟公不贊成么?敢問大王,是為何故?”

  “孟師說,若按孤意行之,國人勛貴必會群起反對,值此天下未定之際,如果因此引起國中的不穩,反而不妥,因是孟師不贊同。”

  崔瀚說道:“原來如此。大王,孟公的確是卓識遠見。孟公的意見,臣贊同。現下確實還不是真正施行九品官人法的時候,但是大王,臣愚見,卻不妨可在豫、冀、并、幽、徐等這些新得之州中,配合三長制的施行,將此制進一步地推行開來。”

  “公的意思是?”

  崔瀚說道:“偽魏盡管也施行了此法,可偽魏的此法只不過是個樣子活兒。偽魏之時,華士無論鄉品高低,俱皆只能沉淪濁官下僚;今我國朝若能在豫、冀等州對他們進行恩用,或任朝中,或委郡縣,則大王不但可以此盡收豫、冀等州之士心,且以德守之也就足能做到了!”

  稍微停了下,等蒲茂把他的這話消化罷了,崔瀚跟著又說道,“北地新得諸州的郡縣長吏,目前還有不少是偽魏時的舊官,其中頗有貪暴,甚至心懷偽魏者,借此機會,把他們革除,對我大秦來說,也是長遠有利的一件好事。”

  豫州、冀州等是新得之地,氐羌貴族在這里的勢力和影響力目前還都不大,那么在這些新得之地較為深入地推行九品官人法,所遇到的阻力應該就會小些。

  蒲茂認真思索。

  崔瀚說道:“同時,可以在朝中循序漸進的,先復五等之爵,繼而分定族姓。等到族姓分定,則此九品官人之法,自然而然地也就能在國朝全面行之了。”

  “先復五等,分定族姓”,這是崔瀚一貫的政治主張。

  之前,他就對孟朗說過他的這個主張,孟朗是贊成的,只不過還是“國人勛貴權勢猶重,阻力必會很大”的此個原因,直到孟朗病死,崔瀚的這一主張也還沒有正式提上落實的日程。

  崔瀚語聲清朗,吐字清晰,聽他說話,類似享受。

  蒲茂誠懇地說道:“崔公,公此先復五等,分定族姓之政議,孤是久聞的了,亦早就想在我大秦施行,可是孟師對此,也是認為現在還不到時候。”

  “大王,分定族姓確乎是不到時候,然臣愚見,先定五等,卻可行矣。”

  蒲茂“哦”了聲,說道:“此話怎講?”

  “一兩年來,大王先后滅偽魏、羯奴,於此數戰中,大王諸子、諸弟或留守京城、或征戰疆場,分立顯功;而又大秦今日之盛,皆因大王之神武也!遍觀古今,德仁、武功如大王者,鮮矣!憑此盛隆之望,按功行封賞之事,定五等之爵,何人能有異議?”

  五等,即是五等爵位。

  “定五等爵”的關鍵,不在於效仿中原制度,確定五個爵位的等級。

  事實上,魏也好、秦也好,都已是有公、侯之爵了的。

  崔瀚此議的關鍵,重點是在效仿唐制,通過五等爵,來確立宗室在政治、軍事上最高的地位和權力,從而削弱其它如茍、仇、齊等氐羌各部貴酋的權力。

  換言之,簡單說,就是把還保留有部落聯盟殘余痕跡的胡人政權,變成中原式的集權政權,保證天子的絕對權威。

  在保證了天子的絕對權威之后,再以“分定族姓”的辦法,來保證高品貴族的參政、議政權,最終形成天子為主,高品貴族輔政的政權形式。

  如果聯系到令狐樂、陳不才對“倫常”的那些討論言語,這,就是倫常綱紀。

  整個社會的所有人,自此告別混亂,尊卑有序、上下有別。

  崔瀚的這番話,尤其是夸贊蒲茂的那兩句,很有氣勢。

  蒲茂自得撫須,說道:“大秦能有今日,非孤一人之功也。設無孟師,孤無今日!大秦無今日!”想起孟朗的教誨、功勞,自得之情略去,不覺感傷,說道,“卻惜乎海內未定,孟師已逝!”旋即振奮,熱烈地看著崔瀚,說道,“好在孤尚有公!孟師曾言,公之才略,不在孟師之下!有公助孤,天下不愁定也!

  “…崔公,就按公言,孤明日降旨,令冀、豫等州為孤舉薦賢德的高品華士,叫吏部授與清官,或任郡縣;至於五等爵此議,下次朝會的時候,孤就提出來,令仇畏牽頭,組織大臣聚商!”

  崔瀚離榻起身,下拜殿中,誠心實意地說道:“大王圣明!”

  “崔公請起!”

  崔瀚起身,坐回榻上后,遲疑稍頃,望了下蒲茂剛才放到案上的奏折,問道:“敢問大王,方才送進來的那到奏折,報的可是蝗災此事么?”

  “是啊。天水郡的蝗災日漸嚴重,鄰郡亦被波及。”蒲茂問崔瀚,說道,“公可有治蝗之策?”

  崔瀚說道:“臣聞之,圣王遇災而懼,修德正事,故能變災為祥。為不使蝗災蔓延,於今之計,臣愚見,大王宜以悔過之誠,謝告高穹,又以責躬之言,敷告下士,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如此,上天感之,蝗災自弭。”

  蒲茂聽出了崔瀚的話意,說道:“公是建議孤下罪己詔?”

  “臣斗膽,懇乞大王以蒼生為重!”

  蒲茂痛快應許,說道:“孤明天就下罪己詔!”

  崔瀚忍不住再次起身,下拜贊頌:“大王圣明!”

  “孟師遺書,言唐猶未失天命。比之唐主,孤何如也?”

  “唐主庸碌,與大王較之,蓬蒿之比於青松也!”

  崔瀚辭拜出宮后,蒲茂連著又批閱了數道奏本,直到近暮,才還寢宮。

  吃罷晚膳,蒲茂想起好多天沒見他的王后茍氏了,就命駕去茍氏宮中。

  到了茍氏宮外,夜色已至,茍氏衣著儉樸,領著一大群粗衣布服的宮女拜迎。

  進到無甚裝飾的宮內,蒲茂坐下,抬眼看向茍氏。

  卻見茍氏盡管儀態溫順,眉眼間卻如含忿。

無線電子書    即鹿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