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所有人一離開,鎮元子臉色立馬便無比陰沉下來。
而孫岳同樣不由忽略了一個問題,即真正人參果的珍貴。
鎮元子又為何能成為三清的朋友,同樣與天地五方五老平等一般的身份,似乎有著極好的人緣?卻正是因為人參果。
但人參果卻需要九千上萬年的時間,才能結出三十個,一個都不會多。
而以三清的身份,至少每次要每人送上兩個卻都顯少,那么就去了六個。
再以天地五方五老的身份,同樣要每人送上兩個,可謂禮尚往來,可惜觀音菩薩卻是個小氣的女菩薩,從沒有回禮過甘露至水。
那么三清加天地五方五老,每人兩個就沒了十六個。
而其余那玉皇大帝,瑤池王母娘娘,同樣每人要兩個,于是二十個就分出去了,剩下卻就只有十個。
若按照五百年前蟠桃會時,瑤池七衣仙女介紹參加蟠桃會之人的順序。
即:“上會自有舊規,請的是西天佛老、菩薩、圣僧、羅漢,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島仙翁,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極黃角大仙,這個是五方五老。
還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眾,中八洞玉皇、九壘、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宮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齊赴蟠桃嘉會。”
即實際上整個西天靈山佛老、菩薩、圣僧、羅漢,所有人才算一方之老。
而南方南極觀音,則單獨算一方之老。
東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島仙翁,一眾東海之外算一方之老。
再其余則是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極黃角大仙。
即若按照介紹參加蟠桃會之人的順序,那七衣仙女可能會顛倒順序介紹嗎?肯定會從上往下介紹。
最先介紹的,自當是三界中最超然身份的,即天地五方五老,每一方之老都單獨點出。
之后介紹的卻才是三清,并介紹三清甚至都沒有單獨點名,直接三清兩個字便帶過,直到五莊觀鎮元子才第一次說出,上清天彌羅宮大天尊元始天尊。
便仿佛一場國宴,介紹參加國宴之人的時候,自肯定要從上往下介紹,不可能會先介紹副總統,再介紹總統。
即實際上若按身份,天地五方五老真正卻還在三清之上,不然七衣仙女不可能先介紹五方五老,后介紹三清。
但若論法力修為,三清同樣是超然三界。
也正是單獨五方五老之一的南方南極觀音,南海觀音菩薩為何不懼如來,不懼三清,不懼三界中任何人,敢謀整個天地功德的原因。
但除掉法力修為都超然的三清,同樣超然三界的天地五方五老。
其余天地間的大仙、佛祖、菩薩卻還有無數,像西天靈山就有三千諸佛,更有極樂世界東來佛祖一般的身份;
天庭同樣有四極大帝,即東極青華大帝、南極長生大帝、西極勾陳大帝、北極紫薇大帝;亦有那幽冥地府五方鬼帝,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亦有超然身份的黎山老母。
所以上萬年才結三十個果子的人參果,三界中的大仙、佛祖、菩薩根本就不夠分,哪怕就是西天靈山極樂世界的東來佛祖,也都是從沒有吃過的。
像太陰星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赤腳大仙,等以及楊戩的身份,更都是聞都未聞過。
卻是上萬年時間,老貨能攢下兩個只怕都是極限了,甚至可能這一萬年一個都攢不下。
然而不想,這一次不知道攢了多少萬年的人參果,卻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來了一次大出血。
等所有人都滿足的離去,終于一嘗了三界大名鼎鼎的人參果,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兩位男菩薩都是惦記著回去幫楊戩宣傳一下。
不想楊戩竟然也是一位‘道德之士’,還爆了那馬廣泰的菊花。
太陰星君、黎山老母、東來佛祖同樣都是忍不住暗自震驚,因為那曾經的天蓬元帥馬廣泰,是絕不敢拿沒有之事誣賴楊戩的。
鎮元子則臉色無比陰沉之下,五莊觀四十八名弟子也再一次不由噤若寒蟬,卻就連四十八名弟子都不知道,師傅竟然還有攢下的人參果。
而完全就在南海觀音菩薩悠悠聲音落下的同時,鎮元子也剛好走入人參果樹的后園。
結果看到眼前明顯沒有一絲生命氣息,已經是死的不能再死的人參果樹,瞬間表情便也仿佛被雷劈了一樣。
直接就是臉色猛的一黑,一口血不由“噗”一聲吐出,就連身體都不禁微微搖晃一下,險些一頭栽倒。
結果瞬間過后。
完全就跟觀音菩薩預料一樣,卻即使失了先天的靈根人參果樹,其鎮元子大仙也不敢動取經人。
因為取經人一行,卻是整個三界的蛋糕。
而臉色忍不住發黑,直接就是無聲向著三十三天上清天彌羅宮飛去。
南海普陀山境,五色寶山內。
觀音菩薩也正美目悠悠,甚至唇角都彎起一絲笑意,同樣可以想到鎮元子眼下的心情表情,這一次只怕是真的要吐血了。
結果等孫岳一離開,美目便也不禁悠悠一動,直接向外傳音道:“守山,你且來寶山見我。”
外邊的守山大神黑熊精聞聽,自絲毫不敢猶豫,直接就是入五色寶山恭恭敬敬跪拜磕頭。
可這一次讓其黑貨怎么也沒想到的,剛回來的觀音菩薩竟是悠悠開口道:“這一個人參果,乃是孫悟空叫我轉送你的;
他剛剛與我一起,在那萬壽山參加了一個人參果會,與我說了你的好處,望你往后能安心留在我南海,將來我自不會虧待你。”
瞬間黑熊精便不由感動(激動)到幾乎涕泗橫流,而說不出話,果然是只要跟那孫悟空處好關系,自己在南海便也就好過了!
慌忙想也不想就是磕頭謝道:“弟子謝過菩薩!謝過大圣老爺!”
自是故意稱呼孫悟空一聲大圣老爺,等私下自還是孫悟空。
果然觀音菩薩聞聽,也只是淡淡默認道:“你且去罷。”
同一時間的萬壽山之西白虎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