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96章 高嶺土坑,維京戰斧

無線電子書    直播之極限巨星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真·煉金術師!”

  “煉銅癖了解一下?”

  “主播快開始吧?等不及了!”

  “臥槽,終于要打造銅斧了嗎?”

  “支持,加油!”

  開場白的寥寥數語,瞬間就點燃了直播間里的氣氛!

  彈幕一下子就多了起來。

  久久都未平息。

  安撫了一下大家的情緒后,陸羽繼續說:

  “經過我們幾天的努力,相關的準備工作都已經準備差不多了。”

  “陶土坩堝,銅料,熔爐,鼓風機,應有盡有…”

  “接下來,只要按部就班的,把這些銅料燒熔,基本就大功告成了。不過,在正式開始前,還有一件事需要咱們費點心思,那就是打模。”

  “熔斷銅料的目的,是為了把其鑄造成我們想要的模樣,并不是隨性而來。”

  “所以,制作模具,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

  通常情況下,鑄造金屬所用的模具,大都是用耐熱材料打造出來的。

  比如鉑金,石英,碳化硅。

  但這些東西,對于陸羽來講,并不是首要之選。

  就算搞得到,也沒有相關工具能把其變成適合自己的模具。

  所以,上述材料,并不再他的考慮范圍之內。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最靠譜的還是黏土。

  用黏土打模,也是古來有之的鑄造之法。

  方便易取。

  成型率也很可觀。

  制作流程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復雜。

  無非就是在鋪平的泥料上,用利器刻畫出自己想要的模具類型。

  最后,再把燒熔的液態金屬倒進去,讓其風干固定即可。

  沒什么難的。

  但有一點必須要注意,那就是黏土的土質。

  最好采用優質的干黏土。

  含水量大的,不能勝任。

  但水源地旁邊的黏土,大多濕潤。

  所以,得另想辦法。

  “打模,是決定最終成品好壞最為關鍵的一環。”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

  “千萬別馬虎大意了,不然的話,之前所有的努力,可都全白費了…”

  說話間,陸羽已經回了屋子,背上了竹簍,大踏步地離開了營地。

  準備先去林子里碰碰運氣。

  “耐火黏土,通常情況下都分布在水源地周圍,但也有例外,在巖石系或是煤系地層,也有少量分布。”

  “很多人問我為什么不去河邊找?”

  “根本原因就在于含水量過大的土質,不易于澆筑,即便沒有沙粒,也不是好選擇。雖說不是不能用,但為了萬無一失,最好別冒這個險。”

  “因為有更穩妥的方法可供我們選擇。”

  走進叢林后。

  陸羽兜兜轉轉,找到了一條巖脈分裂帶。

  沿著左岸雜草叢生的溝壑,一路向前推進。

  一邊注意腳下,一邊細心觀察著土層的變化,沒放過任何一個蛛絲馬跡。

  相比水源地的濕黏土,巖石系地層所產生的黏土,大都是由硅酸鹽礦物在地球表面風化后所形成的。

  顆粒較大。

  成分也比較接近原來的石塊的。

  這種黏土,被地質學家們稱之為原生黏土或者是一次黏土。

  原生黏土的耐火性,更為強勁。

  也更能勝任冶煉作業。

  步入青銅時代后。

  人們除了完全掌握了冶煉金屬的方法,對于其他自然材料的應用,也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黏土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能更高效地冶煉青銅,人們逐漸放棄了低質黏土。

  而這時,原生黏土自然也就成為了他們所鐘愛的對象。

  現如今,在被發現的很多古文明的遺跡中,都能或多或少的,看到原生黏土的影子。

  究其原因。

  其實就是生產技術發展和壯大的必然結果。

  沒了陽光的直射和持續加溫。

  叢林里的狀況終于得以改善。

  微風襲來。

  清爽了不少。

  烘托著雨季徹底爆發前,最后的寧靜。

  背著竹簍。

  又朝前走了一會兒。

  巖脈斷裂帶的走勢,突然就發生了變化。

  緊接著,一個巨大的深土坑,就平白無故地闖入了視線。

  俯身查看。

  深坑斷層明顯。

  應該地震、山洪、或是島內地殼變動所形成的。

  坑內可以看到很多樹木的根系縱橫交錯。

  luo露在外的土層,呈灰白色,看上去非常的細膩。

  正是陸羽所要找的原生黏土。

  “看。”

  指著一處土層,陸羽抬高了聲音道:

  “這里面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巖石系地層中所蘊含的原生黏土,是非常完美的泥土。”

  “有了它們,咱們的模具就有著落了,想點辦法搞一些上來。”

  話落。

  陸羽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當即就是縱身一躍。

  從土坑的邊緣來到坑底。

  找了一個泥土量較為豐厚的地方,觀瞧了一番。

  結果,不看不知道。

  一看嚇一跳!

  陸羽頓時喜上眉梢,就差笑出聲來了。

  這種土。

  可不是一般的原生黏土。

  而是十分罕見的高嶺土!

  要知道,優質的高嶺土,不論是耐火性還是吸附性,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各位,這看看我找到了什么…”

  抓了一把高嶺土后,陸羽張開掌心。

  將其放到了鏡頭下。

  “吃的?”

  “主播我讀書少你可別騙我,這不就是很普通的泥土嗎?”

  “看羽神這小表情,不會又找到吃的了吧?”

  “吃土?”

  “臥槽,這種土我好像在景德鎮看到過,叫什么來著?!”

  “羽神別賣關子了,趕緊揭曉答案吧!”

  看了眼彈幕,陸羽呵呵一樂。

  滿眼喜悅之色:

  “兄弟們,這可不是一般的原生黏土。”

  “而是高嶺土!”

  “高嶺土是一種非常優質的非金屬礦產,大多是以高嶺石族粘土礦物為主的粘土和粘土巖。因白色而又細膩,咱們華夏人又把其稱之為白云土。”

  “高嶺土多無光澤,質純時顏白細膩,如含雜質時可帶有灰、黃、褐等色。外觀依成因不同可呈松散的土塊狀及致密狀態巖塊狀…”

  簡單介紹了兩句后,陸羽再次推近鏡頭。

  拍了一下掌心黏土的細節。

  而后接著說:

  “這里的高嶺土,看看這顏色,純度真的可見一斑。”

  “質純的高嶺土,潔白細膩,呈松軟土狀,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質。其礦物成分主要由高嶺石、埃洛石、水云母、伊利石、蒙脫石以及石英、長石等礦物組成。”

  “高嶺土用途十分廣泛,主要用于造紙、陶瓷和耐火材料,用它來打造澆筑模具,再合適不過了。”

  高嶺土的密度在254260

  g/cm3之間。

  熔點大約1785℃,十分耐火。

  同時,還具有可塑性。

  濕土能塑成各種形狀而不致破碎,并能長期保持不變!

  “高嶺土在華夏,備受推崇,因江溪景德鎮高嶺村而得名。”

  “不過,它并非華夏所獨有。”

  “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存世量也很大,差不多有兩百億噸。”

  “其中,距離我們最近的澳洲大陸,就有一座極為產量極為可觀的高嶺土礦床,所以,能在這里發現高嶺土并不奇怪。”

  說話間。

  陸羽已經卸下了竹簍。

  一舉扒開土層。

  一捧接著一捧地裝填了起來。

  因為只是打造一個模具,反正也用不了多少。

  弄個半筐基本就差不多了。

  與其都帶回營地,倒不如放在這兒隨用隨取。

  還能方便不少。

  “好了,兄弟們,應該差不多了。”

  “這些土,已經足夠我們打造出一個完美的模具了…”

  背起竹簍,陸羽在坑里踅摸了一圈。

  最后,找了個相對低矮的地方,爬上了上去,并按原路返回了營地。

  到了地方。

  陸羽先把黏土放在了一邊。

  轉身把之前制作瓦坯時的木條瓦模給翻了出來。

  “這個瓦模,可以幫我們大忙,大小正合適。”

  “不然的話,還得重新做。”

  說完。

  陸羽一屁股坐在了熔爐旁。

  把瓦模放到困泥的石頭板子上。

  而后,又捧了一大捧高嶺土倒入其中,直到將其完全填充壓實才作罷。

  有了這個泥模,接下來只要在上面刻畫出想要的形狀就行了。

  “因為還原出來的銅料有限,要想搞一把大塊頭的叢林斧基本沒希望,但搞個維京戰斧玩玩還是綽綽有余的。”

  手握石刀。

  陸羽一邊在泥模上小心翼翼地畫著,一邊為觀眾們解說:

  “維京戰斧,是維京人最常見使用最多的武器。”

  “冷兵器時代,幾乎是人手一把,是由常用的伐木斧改良而來,頭部呈新月形,揮舞起來殺傷力巨大,還具有破甲破盾的效果,應付日常的生產生活也不再話下。”

  “維京戰斧的重量往往不是很重,既可以投擲,又是近戰利器,比起劍來要輕快的多。”

  “而且易于操縱,遠沒有人們想象中的笨重,算是短小精悍的類型,對于材料的要求,也沒那么苛刻,應該是我們眼下不二的選擇了…”

  很快。

  邊聊邊畫。

  只用了不到五分鐘。

  陸羽就把戰斧的大致形狀,深深地刻在了泥模上。

  斧刃長度適中,彎曲的刃面,很是夸張。

  這也是維京戰斧的特點之一。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設計,維京海盜在手持戰斧戰斗時,能輕而易舉地將殺傷力聚集在一點。

  可以非常容易地破開頭盔和鎖子甲的防護!

  事實上,在北歐歷史中,也經常能看到維京戰士一斧子就把敵人連甲帶人劈開的相關描述。

  “好了,到這里,模子基本就打好了。”

  “接下來,咱們直奔主題——”

  接著。

  陸羽沒有停歇。

  急忙取來火種,點燃了熔爐里的木柴。

  握緊鼓風機的弓鉆,不停地推拉起來。

  “呼呼呼——!”

  火苗時大時小的當兒。

  爐內的木柴終于徹底燒了起來。

  見狀。

  陸羽先把裝有銅粒的陶土坩堝放到了柴火堆中。

  然后,又倒了一圈木炭。

  “火燒起來后,直接引炭。”

  “讓炭火把坩堝包起來,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在坩堝受熱均勻的同時,盡可能地加大火力,不要吝嗇木炭,也不要吝嗇自己的力氣——”

  一句話還沒說完。

  陸羽再次拿起鉆弓,瘋狂地抽拉起來!

  “羽神加油!”

  “手速無敵了!”

  “煉銅癖麒麟臂?”

  “瘋狂輸出ing!”

  “鬼畜區又有新素材了!”

  “厲害了…”

  操作了大概十多分鐘。

  熔爐內的炭火。

  越來越紅。

  陶土坩堝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雖然還沒變紅,但從陶土表面的結構來看,爐內溫度貌似乎早就達到了峰值。

  瞧了瞧爐內的情況,陸羽還不作罷,又倒了一堆木炭進去。

  “維持爐溫,是熔煉金屬的關鍵。”

  “一定要及時加炭。”

  “千萬別嫌麻煩。”

  “因為溫度一旦走低,之前所有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

  說話間。

  一個小時過去。

  此時,熔爐已經吃了三波炭了。

  坩堝的底部也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反應。

  不知不覺間,竟然完全變紅了。

  里面的銅料,似乎也正在一點一點地融化…

  看到這里。

  陸羽總算是松下了一口氣。

  但手上的動作還是沒停。

  依舊握著弓鉆,不住地推拉。

  “等到陶土坩堝完全變紅,里面的銅料自然就會變成銅水。”

  “但這個過程會非常漫長。”

  “就算一切順利,可能還得個把個小時。”

  “這段時間,一定要看好爐溫,如有需要及時添炭即可…”

  話音落地。

  陸羽把無人機召喚到身前,推近鏡頭,拍了一下焰火內的狀況。

  系統的無人機是特殊材質鑄就的。

  無懼高溫。

  就算是極端暴力手段也無法將其摧毀,別說這千八百度的爐火了,就算探到巖漿里也是小事一樁。

  下一秒。

  鏡頭拉近之后。

  觀眾們很清晰地看到了坩堝內銅料的變化!

  直呼神奇!

  “真的融化了啊!”

  “臥槽,牛逼!”

  “羽神這無人機也太硬核了吧?伸到火里都沒事?!”

  “畢竟土豪專屬!”

  “感覺還是無人機要牛逼一點!”

  很快。

  又一個小時過去了。

  期間,除了與觀眾們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陸羽又在爐子內添了一茬炭。

  此刻。

  持續的高溫,終于把坩堝燒得紅透紅透的,十分扎眼。

  而里面的銅料,貌似也已經化成了水了。

  看到這一幕。

  陸羽擦了擦腦門上的汗,說:

  “燒到這個程度,基本就差不多了。”

  “好了,接下來,咱們找個東西把坩堝夾出來,然后再把里面的銅水倒在泥模上——”

精彩東方文學提供等作品文字版

無線電子書    直播之極限巨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