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三章 科舉功用

  作為教育學博士的李存真對如何在教育中促成民族主義再熟悉不過了,他開科舉是為了鞏固統治,另外捎帶著選一些人才出來。更重要的在后面,等形勢稍微好一點他打算先建立一個為期一年的識字班,為以后“興學校”開辦為期兩年的義務教育試水。通過義務教育把國家概念和華夷之辯植入到少年的心中。

  李存真笑著說道:“先生,還記得前幾年你和國姓爺一起北伐南京嗎?”

  “這當然記得,只可惜最后功敗垂成,我和楊冠玉兩個人死里逃生,好不容易逃到天臺。”

  李存真說道:“其實我說的不是最后失敗這個事,我說的是先生最開始成功的事。先生只率領幾十條小船,一千兵丁就破了蕪湖,不到一個月輕松收獲了四府十二縣,為什么?”

  張煌言、李茂之、常琨等人都不做聲。李存真繼續說道:“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紀律嚴明,這受到百姓的擁護。當然,蒼水先生謀略過人也是其一。”

  張煌言說道:“我的那些謀略何足掛齒?大頭領說的對。滿清在最開始入關的時候紀律嚴明,自然受到百姓擁戴。可是后來暴露了兇殘的面目,在江南、江西、湖廣屠殺我無數漢民,其暴行遠超李自成、張獻忠。我當時約束部下其實只是因為那些都是漢民,不忍殘害自己的百姓。可是現在想來,這些措施反而受到擁護,成了我能縱橫蕪湖的法寶。”

  李存真點了點頭,說道,“所以我一直要求軍隊嚴守紀律就是這個道理。”李存真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多爾袞再一個做的漂亮的事情就是留用了官員。烈皇說得沒有錯,崇禎朝的那些官員全都是亡國之臣。可就是這些亡國之臣卻被多爾袞全盤接納了。這些人忙不迭地賣力投靠新主子,自然是支持滿清的。支持滿清就不會有人造反了。否則的話,滿清天天在河北、北京一帶鎮壓縉紳反抗,怎么可能南下?爭取了縉紳合作,滿清遇到的抵抗就變小了,鞏固了華北,沒有后顧之憂,很自然就兵臨揚州。”

  張煌言說道:“當時有許多人表面看起來忠貞不渝,可是到頭來卻投靠了滿清。東林黨、浙黨、楚黨、復社這些人當中不能說沒有終于我大明的士子良心。可是絕大多數人卻都投了滿清。竟然還不如闖營和西營那些被他們稱為賊寇的人。到底誰是賊寇誰是奸臣又怎么能分的清?”

  李存真笑了笑說道:“這就是多爾袞的高明之處了。雖然他出身通古斯野人,看過的書怕是有限,可是在關外他與他的兄長奴酋皇太極,還有什么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人的斗爭一直也沒有停止。正是實際操作給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做人皮厚心黑,能屈能伸。進了北京迅速地團結了農民和縉紳,又拉攏了官僚。然后說是為‘烈皇報仇’才進的北京城,這又豎起了正義的大旗,自然沒有多少人反對。很多人都沒有看清多爾袞的兇殘面目。只是憑著自己的情緒就對李自成喊打喊殺。李自成在北京得罪的人太多了,又是追臟又是殺人的,這就是活生生的欲速則不達。多爾袞的清軍一到,大家都支撐清軍,李自成沒辦法只能退出北京,試想一下,如果他爭取了北京百姓、縉紳的支持,即便山海關大敗,他也用不著退走,完全可以堅守北京。多爾袞著實占了個大便宜。等到清軍兵不血刃拿下南京,多爾袞就以為自己搞定了天下,于是就暴露了本來面目又是要求剃頭易服,又是橫征暴斂全都來了,這才讓大家了解了他野蠻的本性。滿洲人最會干的事就是卸磨殺驢,過河拆橋。你們別看洪承疇、吳三桂、尚可喜如今如日中天,如果清軍真的搞定了天下,這些人都是被殺的驢。”

  陳顯祖此時說道:“我們最開始說的是科舉。”

  李存真點了點頭說道:“是的,先生說的沒錯。有點跑題了。多爾袞的第三個高明之處就是科舉了。一旦科舉,可就抓住了士子們的心。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想要成事必須拉攏知識分子。”

  聽得知識分子四個字,張煌言一陣皺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李茂之幾個人常年都在李存真身邊自然是知道的,便解釋道:“知識分子說的就是士人。由于這些士人掌握知識,所以大頭領經常稱呼這樣的人叫做知識分子。”

  “原來是這樣,確實是好比喻!”

  李存真點了點頭繼續說道:“想要成事就必須拉攏知識分子。可是滿清突然開了科舉,這就把知識分子拉到了自己的陣營里了。闖營和西營是農民軍,沒有知識分子的參與和幫助自然是成不了事的。”

  張煌言問道:“可是即便是開科舉又能有多少人中舉呢?又能選出多少人才來呢?”

  李存真回答:“多爾袞主政的七年,滿清開科舉一共錄取了一千多人。”

  張煌言不屑地問道:“滿清的科舉也僅僅拉攏了一千多人而已,大頭領怎么說是拉攏了士子,收攏了士子之心呢?”

  李存真其實本來是東北一個非常普通的師范大學的學生,不然畢業之后也不會去一個私立中學工作,幾年之后覺得在這樣的單位工作沒有前途便發了狠考了研究生,仍然學教育學,由于他的碩士生導師同時又是博士生導師,所以順帶著就讀了博士。幾年之后,博士畢業剛要找工作的時候卻猝死了,于是穿越到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南明時代。可以說,教育學博士李存真別的可能不行,但是說起教育還是有所了解的。

  李存真說道:“我和先生對科舉的理解不同。”

  “哦?”張煌言一驚,問道,“有何不同?”

  李存真說道:“先生認為科舉是做什么用的?”

  “當然是為朝廷選拔人才了?”張煌言說道,“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千年以來都是如此。”

  李存真搖了搖頭說道:“我不這么認為!”

  “哦?愿聞其詳!”

  “科舉其實根本就不是什么選拔人才的制度,從來都不是。我是說,科舉的主要任務…主要任務不是選拔人才。”

  張煌言聽了驚詫非常,李茂之、陳顯祖、常琨也是驚異莫名。張煌言問道:“那是為什么?”

  “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士子一旦造反,天下必然震動。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水在我看來其實說的是知識分子,不是那些流民老農。”李存真繼續說道:“科舉大概興起于隋朝,其實在開皇時候就已經有了,但是要說正式開始還是在隋煬帝大業二年。科舉是干什么的呢?是為了打破貴族對官員任命和知識的壟斷的。此前是九品中正制,官員任免全在士族手里。隋朝開科舉是為了給寒門士子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更是給這些士子們一個希望。否則日子再久一點,寒門士子沒有上升的希望,他們會甘愿當個平民百姓嗎?如果甘愿那倒好了,如果不甘愿怎么辦?他們會干什么?他們會造反。可能有的不是造反就是單純想要殺人泄憤怕是少不了的。到了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看著來趕考的士子們大笑說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意思就是天下英雄都中了我的圈套了。你們說是什么圈套?”

  幾個人想了想,還是李茂之開口說道:“難道是因為中舉的人太少,很多人熬白了頭?說的是英雄們熬白了頭這個意思嗎?”

  李存真點了點頭說道:“茂之先生所言不錯。許多人從懵懂幼童的時候開始考科舉,可是到了耄耋之年仍然不能中舉的比比皆是。要知道,如果…如果…”

  張煌言是崇禎十五年的舉人,此時,李存真看著張煌言,感覺自己失言了,半天沒說出話來。

無線電子書    南明洶涌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