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袖添香夜讀書!
但凡是個男人,或多或少的都曾幻想過這一幕。
香爐中檀香和著女兒家的體香,似乎這是只存在于古人的某種特殊的享受。
可來到萬歷六年之后,施奕文總算是知道了原因。
這是個沒有電燈的時代,晚上看書時,只能就著油燈昏暗的光線。
最為惱人的不是油燈昏暗的光線,也不是燈里冒出來的黑煙,而是不時的總需要挑燈芯。正是這些瑣事,會讓人不由分離。
古人說什么紅袖添香,其實不過只是出于實用,至少有人在一旁挑燈芯,既然省得燈滅,也省得分心。
在經歷了幾次夜讀之后,即便是閑來無事,施奕文也少在昏暗的油燈下體會古人讀書寫作的辛苦。
如果不是因為太惹眼,恐怕他早就從超市里拿個小臺燈出來了。畢竟,晚上實在太過無聊,除了看書之外,就沒有別的樂趣了。
在這個沒有網絡的時代,看書是施奕文唯一的用來排遣無聊生涯的方法,除了空間內圖書館里的書,便他同樣還喜歡買書。
只有身處這個時代,才會知道明朝的出版業有多么的發達,明代是古代出版史上最為活躍,最為繁榮的時期,出版商峰起,書坊林立。單就是在三山街一帶,書坊不下百家,每家都出版各種圖書,至于書籍的內容涉獵面極廣,從經詩子集到農工百科以至朝廷律法,可謂是應有盡有。
閑來無事的時候,施奕文總喜歡到三山街的書坊淘書,不過只是幾個月的功夫,從三山街買來的書籍,就塞滿了幾間的屋子,那些從地面一直延伸到房頂的書柜是施奕文按照后世的樣式做的,樣式很簡單,香樟木書柜甚至沒有上漆,這種森頭最能防止蠹蟲蛀蝕書籍。
之所以會淘書,除了打發時間自己看之外,施奕文還有一個想法,就是盡可能的多收藏一些書,這個念頭或許是因為在他心中一直無法釋懷滿清通過修四庫全書,對華夏文明的摧毀,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大量珍貴的史料遭到篡改或銷毀,不得不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文化浩劫。
讓許多“人”為之贊嘆的四庫全書修成之后,華夏五千年文明,只剩下了3462種圖書,除此之外,再無其它…
或許,正是因為對這一“偉業”的了解,才讓施奕文心里一直存有想要收藏書籍的念頭,畢竟,書是文明的傳承。
“哎呀,施公子,您今個可是來巧了…”
前腳剛進“世德樓”(1),樓里的孫掌柜就連忙迎了過去,在三山街現如今,沒有幾位不認識施奕文的,畢竟,像他這樣見書既買,不問門類的人可真沒有幾個。
“喲,孫掌柜,又有什么好書?”
施奕文好奇道。
“好書,而且還不止一本。”
話的功夫,孫掌柜便引著施奕文到了書架邊,指著書架上的書冊說道。
“施公子,這是前陣子,我們東家剛通過同鄉的關系,從文淵閣抄來的十二冊書,全南京可是獨一份。”
“哦,文淵閣抄來的,那我可得好好瞧瞧。”
一聽是文淵閣抄來的書,施奕文頓時有了興趣,文淵閣是大明官府藏書所在,按照正統六年文淵閣書目記載,共收書七千多種,多是宋元以來的精美圖書。對于大明朝的出版商來說,文淵閣藏書,就是他們的出版寶藏。畢竟全大明所有的書坊面臨的情況都差不多,印書不愁銷路,就是缺書稿,尤其是好稿子。
大明的書坊無所不印,什么經史子集、什么醫書農書,什么道藏佛典,至于時人詩文乃至科考文章精選,更必印書冊,每年刊行數量巨大。但是在缺書稿的情況下,書商就把盯上了藏書眾多的文淵閣,雖然那里不對百姓開放,可有錢能使鬼推磨,書商們自然有辦法。
京官清貧,書商有錢,于是高價請官員代抄,再加以刊印,早就形成了一個完全的產業鏈。
“都是圖經部的?”
接過書一看,施奕文不禁有些失望,文淵閣藏書一共分成圣制部、典制部、經部、吏部、子部、集部、總集部、類書部、金石部圖經部、樂律部、字學部、理學部,奏疏部、傳記部、技藝部、志乘部、雜部十八部。圖經部只是其中一部。
“沒有技藝部的書嗎?”
“公子,文淵藏書十八部,最受歡迎的也就那么幾部,不少都太偏了些,要是公子有興趣的話,下次小老兒和東家說一聲,讓人抄上一份,不過價錢…”
“價錢好說!”
聞言,施奕文笑道。
“把這幾部書給送到家里去,以后要是有這樣書,直接送過去就行了。”
說話時,施奕文又隨手翻了手邊的書,是一本小說,一直以來,他對小說并沒有什么興趣,一看名字,
喲,挺熟的,穿越之前看過…“電影”。
“燈草和尚傳。”
“施公子,…”
瞧見施奕文手中的書,孫掌柜的神情稍顯尷尬。
“賣古書不如賣時文,印時文不如印小說”,這世間說到底,也是俗人多些。”
孫掌柜的解釋讓施奕文笑了笑,瞧著書坊中擺著的書,其中不少都是類似的小說。
“這樣的小說,很好賣嗎?”
“公子,你瞧這書坊…”
手指著上下三層的書坊,孫掌柜倒也直接。
“世德樓上下三層,每年印書不下百種數十萬冊,其中九成都是各種小說,老百姓喜歡看,至于時文,也就是像公子這樣的人物才會看不是…”
孫掌柜的話,讓施奕文好奇道。
“數十萬冊!居然印這么多?有那么多人看嗎?”
“公子,瞧您說的?這天下又有幾人不看小說?”
突然,施奕文想到了家中幾個小丫環,她們似乎也看小說,而且也能看得懂,這…不對,不是說古代的識字率很底嗎?
可…識字率底的話,為什么會各種通俗小說的暢銷?
看小說的前提,是要識字,如果百姓都不識字的話,小說賣給誰?小說暢銷的前提,是大多數人都識字,才能看得懂。
解放前那會,雖然有這個“大家”,那個“大家”,看似牛氣沖天,可實際上他們的小說發行量才多少?真正小說暢銷的時代,不還是改開后80-90年代,動輒幾百萬套,至于盜版更是幾倍于正版,小說之所以暢銷流行,是什么?不還是因為建國后幾十的教育,老百姓上過學,讀過書,才能看懂小說啊!
突然間,置身于書坊之中,施奕文想到了另一件事,想到了為什么元朝也好、清明也罷,都是以戲曲、話本(說書)流傳于世,因為百姓普遍不識字,自然的戲曲,說書自然也隨之興盛起來。因為百姓不識字兒,所以也就大都只能聽聽戲聽聽評書了。至于小說…百姓不識字兒誰看啊?
環視著周圍的書架,還有攤架上的一本本小說,突然施奕文意識到這些小說,在一定程度不也是明代文化繁榮的象征嗎?
“孫掌柜,咱們樓里有多少小說,一樣送一本到我那,以后有新小說的話,一樣送過去!”
(1)明代書坊往往以**樓為名,如世德樓、萬卷樓都是當時三山街的書坊坊名。不要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