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91章 我為國家銷庫存

無線電子書    超級農業強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牧原股份爽快地接受嘉谷的補貼,加入了嘉谷的農牧廢棄物能源化體系。

  其實,秦營林不知道,嘉谷的農牧廢棄物能源化體系,意義可不僅僅是等同于造“氣田”。

  在農牧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上,嘉谷是國內最大的畜禽糞污處理戶,是國內最大的秸稈消耗戶,是國內最大的生物質能生產商,是國內最大的有機肥生產商…

  年處理總量接近9000萬噸的農牧廢棄物,以一己之力將全國的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了近7個百分點,轉化的有機肥含氮50萬噸、磷12萬噸、鉀130萬噸,相當于2010年全國化肥施用總量的4左右…

  最難得的是,這一切是在盈利的基礎上實現的。

  這一方面得益于嘉谷規模上、技術上的優勢,能形成穩定的生物質氣供應,運營成本大為降低;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嘉谷得到了沼氣發電上網的準入資格。

  ——國家規定生物質能源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高于火電上網電價,按照這個上網電價,嘉谷的農牧廢棄物氣化發電已經可以產生盈利。這才真正開啟了農牧廢棄物能源化的產業化之路。

  而為了得到這個資格,嘉谷實際上也承擔了更多的責任。

  “今年的玉米臨儲拍賣不順利?”在申請補貼牧原養豬場的文件上簽字后,齊政對參加國家臨儲玉米拍賣歸來的王昱業問道。

  王昱業揉揉疲憊的眉心:“還算順利,不過是對玉米價格上到2000元/噸的幅度有些出乎意料罷了。”

  今年,玉米成為國內糧食品種中的明星產品,玉米市場牛市勢不可擋,再創新高的進口玉米也被推到風口浪尖。

  為抑制糧價,國家第三次修改了臨儲玉米拍賣細則,限定參與競拍的用糧企業主體資格——而嘉谷作為新加入的玩家,卻是毫無懸念地得到了參與資格。

  “這次國儲玉米拍賣200噸,我們嘉谷成交55萬噸,成交價為2007元/噸,成本比我們自己采購至少要高出了3…”王昱業嘆氣道。

  齊政并不意外,聳聳肩:“有得有失,不是嗎?”

  兩人說的,就是嘉谷的玉米收儲新變化。

  玉米是“飼料之王”,世界上大約65的玉米都用作飼料,是畜牧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嘉谷的玉米需求,也主要用于養殖業。更具體來說,是養豬業。

  雖然嘉谷農牧的養豬飼料成分已經多元化,玉米添加配比已經下降到40,但以嘉谷農牧年出欄幾百萬頭生豬的體量規模計算,每年至少需要超過百萬噸的玉米。

  嘉谷暫時還沒有精力介入玉米種植領域。以往,這些玉米基本是嘉谷自行入市收購。但從今年開始,嘉谷的玉米消費跟“消化國家庫存”聯系在一起了。

  “我們為國家消化庫存,換取國家在農牧廢棄物能源化上更多的政策支持,某種程度上,這算是等價交換。”齊政輕松地靠在辦公椅上說道。

  王昱業苦笑道:“我只怕臨儲壓力會越來越大…”

  不是怕,是肯定越來越大!齊政默念道。

  如果說,國內糧食基本自給自足是基本國情;在玉米上,一個嚴重的“病癥”卻是產能過剩!

  這一切,始于0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

  國內執行臨儲收購政策后,因為效益明顯且穩定,玉米種植面積逐步增加,產量也隨之增加。去年,玉米種植面積就超過了小麥,成為國內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

  按理說,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產國,也是第二大玉米消費國,巨大的消費需求差不多與產量相當——但玉米產能過剩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根本原因在于成本。

  嘉谷作為玉米需求方,對于成本是很看重的。拿今年的進口玉米來說,美國進口玉米到港完稅價格比我國南方港口玉米成交價格低80元/噸,而這個成本差距還在拉大。

  當然,玉米進口有配額限制的。每年玉米進口配額是720萬噸,看似相比于國內2億噸左右的玉米年消費量微不足道,但它的示范效應極壞。

  好比在網購,同樣的產品,這家敞開供應,價格更高;而另一家價格便宜的多,卻經常斷貨…想來,多數人會去等一等那個便宜的。

  一等,就完犢子了——于玉米而言,很多的玉米替代品就來了。

  大麥、高粱,甚至是嘉谷壟斷的牧草進口,都可以算是玉米替代品。最關鍵是,這些替代品沒有配額保護,都是極低的關稅,價格相當便宜。

  這種情況下,國產玉米消化不了那么多了,只能存起來了——但有進也要有出啊!

  齊政得到的數據是,今年國內的玉米總供給量超過2億噸,但總需求量穩定在1.8億噸左右,年度庫存則超過了4000萬噸。

  結合快速增長的玉米產量來看,高庫存的壓力不可謂不大——齊政知道,不出十年,國家玉米庫存量就突破2億噸,每年單單是儲存成本就高達500億元!

  此時,國內的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意識到,日漸高企的玉米庫存,就像大動脈的血栓一樣,阻礙了玉米上下游產業的鏈接,損害了上游的勤勞的農民、種子企業,割裂了中國玉米與下游飼料、工業加工的互動聯系。

  ——這成了農業政策頂層設計者的心病。

  日后,有個“供給側結構改革”,首先在玉米產業動刀,就是基于這個原因。但在當下,創造新的需求是首先考慮到的。

  像美國,是鼓勵生產玉米乙醇。但在糧食安全為大的國內,玉米乙醇很容易就與人、與畜牧業爭糧,造成糧食供應緊張,玉米乙醇生產是走不遠的。

  而作為國家戰略儲備體系的一員,又有消耗玉米的大戶——嘉谷農牧,嘉谷自然而言就進入了“為國分憂”的隊伍。

  “將過剩的玉米轉化為優質肉食,輔以生產生物質能源和有機肥,形成一個閉合的產業大聚落,別的不說,肯定比生產玉米乙醇更有前途。”

  隨著嘉谷農牧養殖規模的飛速擴張,齊政是有底氣說這話的。

  王昱業倒也不反駁,按照嘉谷農牧如今的發展勢頭,嘉谷體系的玉米需求量突破千萬噸只是時間問題,這對于消化國家庫存來說,肯定是極大的利好。

  但他擔心的是:“這樣會不會造成國內豬肉的長期過剩?”

  齊政一笑:“怕啥,這不是還有國際市場嗎?”

無線電子書    超級農業強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