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可辯駁的數據面前,嘉谷農牧對生豬養殖做出了“降低仔豬存欄,謹慎擴產”的決定。
接下來是碰頭會的重點議題,嘉谷下一階段之路怎樣走。
丁顯打開會議室硬桐木的背景墻上鑲嵌著的一塊液晶彩電,屏幕上放著的是國際頻道的新聞,里面有通過剪輯過后的各種針對國際糧食市場的報道。
首先是四大糧商之一的嘉吉董事長在接受采訪,他表情十分平靜地說,嘉吉不贊成把供人類充饑的糧食用于燃燒。
“作為領導人,我們應該問自己這個問題:什么價格是我們準備好的,讓世界上的窮人支付伙食費的?作為一個發達的社會,我們將有能力同時生產糧食和可再生燃料,但對那些能夠負擔得起它的人們而言,這意味著什么樣的成本?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社會,我們需要仔細的思考和規劃,因為我們將繼續面對一個日益擴大人口的世界提供食品的挑戰。”
還沒等大家就嘉吉董事長的言論,丁顯就面無表情地補充道:“在反對‘把糧食用于燃燒’的同時,嘉吉正斥資10億美元在全球加緊擴建自己的生物燃料產業。再次向我們表明了,面對媒體的說辭和作為企業的務實其實是兩回事。”
會議室響起了一陣輕笑聲。
丁顯繼續介紹道:“類似的一幕同樣發生在國內,因為去年國際糧食價格瘋漲,國家下發通知,強調凡違規審批和擅自開工建設的車用乙醇項目,均不得享受財政補貼。國糧集團卻借此機會高調進入燃料乙醇行業。”
緊接著,丁顯切換頻道,彩電里出現另一幕。
“國際糧食價格飆升成為了困擾世界的難題,對世界經濟和全球安全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自2007年底以來,墨西哥民眾因玉米價格上漲游行示威;印尼民眾因創紀錄的黃豆價格上街抗議;巴基斯坦因小麥短缺導致社會騷亂;索馬里、蘇丹、喀麥隆等國因糧價上漲引發社會動蕩;意大利市民游行示威抗議糧價上漲…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今年將有36個國家面臨食物短缺。”
會議室里一片寂靜。
丁顯轉過頭來,沉聲說道:“諸位,一場‘沉默的海嘯’不期而至,這就是世界糧食危機。”
“一方面,用糧食生產生物燃料促使糧食價格飆升;另一方面,糧食買賣投機活躍,糧食繼石油之后,成為投機資本手中的新玩偶。他們利用世界糧食庫存減少、需求增加等議題大肆炒作,賺個盆滿缽溢。”
說到這丁顯停頓了一下。
大家交換了一個心知肚明的眼神——嘉谷體系在美國的刺客基金同樣扮演著興風作浪的貨色。
丁顯輕咳一聲,淡定說道:“面對著國際市場上節節攀升的糧食價格,各國日益采取了嚴格糧食進出口控制。我國從去年12月起取消了小麥、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糧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稅;今年1月起開始執行出口許可證管理,鑒于迄今尚未有任何許可證發放,事實上我國已經禁止糧食出口了。”
“一向以來,關于糧食問題,我們得到了兩類信號:一類由統計數據和科學家們發出,告訴我們必須重視糧食問題,鬧不好可能出現危機;一類由經濟學家們發出,告訴我們,價格信息證明,所謂糧食危機純屬子虛烏有。”
“國際局勢當然輪不到我們操心,但這個問題關乎我們的切身利益。”
“如果糧食危機的陰影一直存在,我們當然要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如果糧食危機是炒作的結果,我們就可以考慮加大對經濟作物生產的投入。”
眾人議論紛紛。
齊政就插了一句:“經濟學家的嘴,騙人的鬼!”
眾人哄堂大笑。
丁顯也忍不住笑了,說道:“其實也不是沒有依據,如果單純從數據上來看,事實上,目前世界糧食產量足夠喂飽100億人。這可能聽起來很可笑:我們的食物生產其實是過剩的。”
嘉谷農業的謝開濟就問了:“這不都發生了世界糧食危機了嗎?”
丁顯收斂笑容,點頭說道:“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
“除了浪費外,并不是所有的糧食都是給人吃的。世界糧食生產的很大一部分流向了生產畜牧業飼料和生物能源。”
“研究表明,生產1公斤牛肉大約需要8公斤谷物飼料,即1:8,豬肉約1:3,雞肉約1:2。隨著發展中國家對肉類食品的消費量增加,導致飼料用糧需求膨脹。”
“生物能源大家前面都已經看到了,去年美國所產玉米的25變成了乙醇;歐洲每年用于制造生物燃料所耗費的糧食與美國相當。歐美‘機器吃糧’相當于5億人的口糧。聯合國官員就此嚴厲抨擊,使用糧食生產燃料是一項反人類的罪行。”
但世界就是這么殘酷:世界8億機動車主和20億貧困人口大規模競爭糧食,機動車主想讓車動起來,貧困人口則僅僅想吃口飯活下來。
但按照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調節的結果就是,富人的油箱和窮人的胃完全談不上“機會平等”。20億貧困大眾的生存之需,由于缺乏鈔票的支撐,只能淪為“無效需求”。
齊政向后一仰,感嘆道:“幸而生于中國啊!”
丁顯贊同道:“沒錯,幸好我們國家保證了糧食的自給自足!”
謝開濟又問道:“所以,糧食危機不是炒作的啰?”
丁顯點頭道:“雖然從絕對數量來看,糧食危機是不應該存在的。但在這個市場化運作的社會,糧食危機的隱患無處不在。那些聲稱市場是最好的調節工具的人,呃,大多是所謂的經濟學家,實際上是在人為地制造市場的不正常。”
“尤其是我們國家,因為龐大的人口基數,如果全部靠市場化,勢必將沖擊整個糧食貿易結構。所以,國內糧食供需關系偏緊的態勢將長期存在。無論是為了自身利益,還是為國為民,立足于國內的嘉谷,應該而且必須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國際市場給了我們教訓,這應該要成為嘉谷體系的一個長期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