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七百二十九章 面臨的難題

無線電子書    我的老師是學霸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第七百三十章  吳征對于顧律并不是屬于那種盲目的信任。

  畢竟。

  在載人登月這項世紀工程面前,個人的臆斷是不允許存在的。

  吳征之所以在這個艱難時刻,把顧律請過來,原因很簡單。

  顧律的實力是被驗證過的。

  就在當初嫦娥四號工程在面臨著近乎于死局的情況下,是這個男人力挽狂瀾,讓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平穩的降落。

  所以。

  在面對載人登月工程吳征一籌莫展之際,吳征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顧律。

  吳征不奢求顧律這次還可以像曾經在嫦娥四號探月工程項目中那樣,進行一次力挽狂瀾級別的操作。

  但,只要顧律過來可以為他分擔一些壓力就可以了。

  他一個人面對這樣一個大工程,實在是頂不住了。

  顧律被吳征帶去了他的辦公室。

  辦公室內。

  兩人坐在沙發上,一邊喝著茶一邊聊天。

  “現在這邊的情況很糟糕嗎?”顧律望著吳征愁眉不展的樣子,抿了一口茶,輕聲開口問道。

  吳征點點頭,接著又搖搖頭,“糟糕倒是稱不上是糟糕,但情況也完全稱不上樂觀,反正就是一言難盡!”

  顧律坐直了身體,“具體說說吧。”

  吳征點點頭,然后開始為顧律講述起來。

  載人登月這個項目開展已經有三年了。

  而經過長達三年之久的挫折和碰壁,讓吳征明白了,以華國目前所擁有的航天水平,實現載人登月這個工程究竟有多么的困難。

  目前。

  無論是在航天局內部還是在民間,主要推崇的登月方案一共有四種。

  A.直接起飛:一個巨大的火箭直接帶著飛船飛到月球,抵達月球后再次起飛回來;

  B.地球軌道集合:經過多次火箭發射,在地月轉移軌道附近集合并組建完畢,飛往月球降落再回來;

  C.月球表面集合:通過多次任務,分別將補給、無人部分、載人部分送到月球表面(著陸在同一區域),人送到后組合月球表面的東西返回;

  D.月球軌道集合:一個飛船整體飛到月球軌道,一部分降落到月球一部分留在軌道,降落的那部分再返回組合后返回地球。

  從安全系數角度,當然是最危險的航天發射和月球著陸次數越少越好,因此方案優先級是:ADBC。

  從火箭要求角度,一次性發的東西越多越重對火箭運送能力要求越高,當然這種火箭也越難造出來,因此方案優先級是BDCA。

  很顯然。

  這兩者是相互沖突的。

  想要保證安全系數,就無法兼顧火箭要求。

  而要顧及火箭要求的,就沒辦法保證安全系數。

  當然。

  從理論上來說,四個方案中最完美的依舊是方案A,也就是直接將火箭發送到月球,然后再讓火箭飛回來。

  這個場景也在不少的科幻向影視劇中可以見到。

  但事實是…

  這個方案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因為這對于火箭的要求是近乎于苛刻的。

  業內人士有不少人預言。

  全世界要想造出一臺可以實施A方案的火箭出來,至少要等到下個世紀。

  甚至有可能要下下個世紀。

  A方案行不通。

  那只有B、C、D這三個方案了。

  當年米國阿波羅登月時選擇的,就是D方案,讓一個飛船整體飛到月球軌道,一部分降落到月球一部分留在軌道,降落的那部分再返回組合后返回地球。

  當時發射阿波羅11號的火箭叫做‘土星五號’。

  彼時登月火箭土星五號的近地軌道運力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40150噸、地月轉移軌道能力在48噸。

  這個指標50年來沒有一個火箭能超越。即便是目前世界上現役最強大的三角洲4重型火箭,近地軌道運力也僅僅28.5噸,對比140150噸差了太多。

  華國現在顯然不行。

  所以。

  華國要是想實現載人登月,因為火箭運載力的限制,只能推測求其次再求其次的選擇B方案。

  也就是說在地球軌道集合,把登月艙、指令艙、服務艙什么的都拼接完畢再飛往月球。

  但它也要求一個基本前提:火箭要至少有能力將登月艙/服務艙/指令艙整體送到地月轉移軌道上完成拼接,否則還談什么載人登月?

  先選擇一個小部分,阿波羅登月的登月艙,它有多大呢?

  15.3噸!

  沒錯,是15.3噸。

  這是個什么概念?我國目前最強大的長征五號火箭的地月轉移軌道運力僅在8.2噸。

  很明顯的一點,要是使用長征五號火箭的話,單單是一臺登月艙,長征五號火箭都沒辦法一次完成任務。

  當然,現階段的華國已經掌握了在軌燃料加注技術,可以考慮一下燃料和空的登月艙再分兩次完成。

  登月艙最重要的重量是用來到月球后減速降落和加速起飛的燃料,它們加在一起達到了10.4噸。

  即便50年后的今天,我們可以用各種復合材料把登月艙硬件重量給降下來,這部分燃料重量(四氧化二氮和聯氨)是不可能降下來的。

  而且現有技術我們也只有能力使用同種燃料持續在惡劣飛行條件下保管這么長時間,也就是差不多一周時間。

  難道采用多次發射、連續兩次給空的登月艙在軌加注燃料?

  但是別忘了,就算發射了三次長征五號,才拼出來一個15噸的登月艙啊。

  還有一個要帶宇航員們從月球軌道飛回來的指令艙,5.5噸重呢。

  還有一個推著宇航員抵達月球和管他們吃喝呼吸的服務艙,有24噸重呢!

  這個24噸的咋辦?

  分四次拼么?

  很明顯是不現實的。

  要是按照這個拼法的話,只要是發射八枚長征五號火箭,才可以把登月飛船所需要的所有零部件運送到地月轉移軌道上。

  但要知道,每多一次火箭發射,整個任務失敗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阿波羅登月依靠著全世界唯一一個100成功率的火箭都失敗過一次(13號被迫緊急返回)、死過三個宇航員(阿波羅1號地面測試),咱們就更不可能使用這個方案。

  也就是說,華國目前最強大的長征五號火箭,連哪怕不在乎安全系數的最低地球軌道集合的方案B都無法實現。

  除非。

  研發出一款更高運載能力的火箭出來。

無線電子書    我的老師是學霸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