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51章 年輕大犇

無線電子書    學霸的無限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沒錯,就是那個葉神!

  說起來,葉寒真挺有名的。

  他的名聲,蘇星眸或高一本這種娛樂界人士不知道,莊威這樣忙到飛起的警察也無暇關注,但只要稍稍跟科學界擦一點邊,甚至不用擦邊,只是對這方面有點興趣,應該都聽過的。

  他研究的是蛋白質,準確的說,叫蛋白質組學,繩命科學的最前沿領域。

  自從人類基因組計劃大致完成,人們發現,并非全部堿基順序測定清楚,生命的遺傳奧秘就會顯露無余——遺傳信息竟不直接參與生命活動,而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形成間接操作有機體。

  于是發布人類基因組框架圖時,自然同期登載了人類蛋白質組研究組織成立的消息,告訴人們,從今往后,生物學的最前沿,就是蛋白質組學了。

  就是這么重要!

  唯一獲過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大犇弗雷德里克•桑格,第1次獲獎,就是憑蛋白質測序。

  這種情況更是在去年,2018年達到巔峰!

  這屆的諾貝爾,三大自然獎赫然被生物學包圓了!

  而蛋白質組學,又在其中占了兩席!

  生理學和醫學獎,給了分子制動器抑制免疫細胞抗御或殺滅癌細胞和病原微生物機理的研究,正與蛋白質相關。

  化學獎是關于酶的,而酶,就是具有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質。

  至于物理學獎的光鑷技術,同樣是研究生物分子活體狀態的重要技術工具。

  或許有人會說,你說這么熱鬧,跟葉寒的研究有一毛錢的關系嗎?

  還真有…

  他的研究方向是蛋白質組學的基礎——結構測定。

  蛋白質有序列測定,就是搞清楚氨基酸殘基的排列順序,相當于弄明白分子表達式;

  也有結構測定,就是要搞清楚蛋白質空間三維結構,因為長鏈空間彎折的方式,會極大影響蛋白質的功能與表達。

  序列測定不算太難,但沒什么卵用;結構測定比較有用,但也更難…

  難到什么程度呢?

  排列順序通常被稱為一級結構。

  在此之上,又有多肽鏈主鏈原子局部空間排布的二級結構;多肽鏈內鄰近二級結構空間折疊靠近的超二級結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盤曲折迭形成的三級結構;以及多肽鏈間通過次級鍵相互組合形成的四級結構…

  所以,如果序列測定是小學生程度,那結構測定至少是大學本科。

  如果序列測定是一元一次方程,那結構測定至少是一元五次方程…這樣的難度。

  目前通行的做法,是通過序列來預測空間結構,又有同源建模法;Threading法或者叫串線法、折疊識別法;以及從頭預測法,就是用超級計算機或分布式計算暴力破解。

  三種方法同樣難度有差別。

  就跟前面一樣——容易的,比較受限;不受限的,就比較難。

  其中從頭預測法是最難的,但也是適用性最強的。

  因為其基于分子動力學,不需要同源蛋白質,也不需要核心折疊數據庫,除了計算量超大,幾乎完美。

  葉寒的論文,就是通過一種純數學的算法優化了該法,在保證準確率的同時,大大減少了某些步驟的計算量。

  雖然生物學家不那么需要智商,多了反而浪費,是更加需要體力的一種職業,但到了葉寒這個等級就不一樣了。

  他的論文被譽為,繼德布羅意公爵之后,又一篇可以直接拿諾獎的博士論文!或者,拿菲爾茲或圖靈獎也行…

  當中肯定有國內媒體極盡能事的無良吹捧,但確實是極牛的!

  也因此,他和發現了石墨烯魔角超導性的曹源一時瑜亮,被并稱為“少年天才”、“科大雙子星”、“留學雙驕”…又和他們的同校某前輩一起,登上了自然2018年度影響世界十大科學人物榜單。

  也是風光有兩,曝光率極高了。

  甚至直到現在,很多頭條、公眾號還無恥的拿他的求學經歷、留學經歷,來論證國內外教育的差距,論證填鴨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成敗,當然主要是為了博眼球,引流量。

  科普了葉寒的成就,胡斯坦可謂驚喜過望,納頭便拜。

  準確的說,是一邊跪拜,一邊科普。

  “大佬!葉神!您您您您怎么會來的?”甚至連這里沒什么碩士生博士生的設定都忘了,“我愿意讀您的博士生,我跟定您了!”

  雖然這位比自己還小兩歲,但…學無先后,達者為先啊!

  這可是傳說中諾獎已在掌中的葉神,妥妥的未來學閥大犇,現在不抱緊大腿,更待何時?

  葉寒不動聲色挪步避開。

  接二連三捅導師肺管子,這樣欺師滅祖的學生,不要!

  ==========

  雖然胡斯坦做了科普…

  蘇星眸還是怯怯的問出了心中疑惑:“IMO、IPHO是什么呀?”

  IMO是什么?IPHO是什么?蘇白白你可真白呀!

  胡斯坦鼻子都要冒煙了:“就是奧數奧物啊,這都沒聽過?”

  這么一說,大家就都明白了。

  IMO,全稱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PHO,全稱國際物理學奧林匹克。

  想當年胡斯坦也是參加過的。

  當然了,不是國際賽,也不是國內賽,是校區選拔賽…沒過,那還是他16歲的時候。

  由此也可看出葉寒的強大,是從小到大,一以貫之的。

  11歲拿IMO銀牌,跟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旗鼓相當。

  只可惜,他第二年就轉了IPHO,沒參加IMO,不然極可能跟陶一樣,10歲拿銅獎,11歲拿銀獎,12歲拿金獎,留下一段佳話。

  在場的終于知道葉寒是誰了。

  也要感謝各種公眾號蹭熱點刷流量,連篇累讀的報道,讓大家多多少少翻到過。只是這種偏學術的報道,大家一般不大注意長相罷了…

  其實也不需要科普太多,學術上的事兒,說了大家也不明白。

  智商數一數二,平時傲嬌臭屁的不行的胡斯坦跪倒抱大腿的動作,足以說明一切了。

  讓他納頭就拜,舔成這個樣子,段焱也做不到啊…

  人群一時肅然。

  這家伙,這家伙才多大啊?就諾獎級別的科學家了?要知道牛逼如謝爾頓,也是大結局了才拿的諾獎啊…

  葉寒無奈保持著社會笑:普通人也就知道謝爾頓了。

無線電子書    學霸的無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