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九六二章:電影節的真實面目

無線電子書    高齡巨星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李世信這一次來參加電影節,其實匆忙的很。

  前有春晚需要彩排,后有《三體》需要連載,過完年之后就進入到了入圍影片重新剪輯和字幕譯制的繁忙工作中。

  對于這個時空的柏林電影節,李世信幾乎沒怎么了解。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是這一波確實是犯了信息搜集不全的虧。

  在從餐廳回酒店的路上,李世信利用手機在網上搜索了一番,這個時空中國際電影節的真實面貌才部分的呈現在了他的面前。

  雖然說電影節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但是隨著近些年國際形勢的轉變,各國在各個領域的形態滲透,這個時空中的電影節早就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意識陣地。

  但這不是最要命的。

  要命的是不光是柏林是這樣,任何的電影節幾乎都是這樣。在哪里發起在哪里舉辦,肯定就是哪里的群體掌握話語權。

  自家的地盤自家說了算,這本無可厚非。

  但真正讓李世信難受的,還是國際電影節的獎項評審制度。

  當下大部分的國際電影節,采用的小評審團制。評審團的規模很小,通常只有十個人左右。

  這種評審制度有沒有弊端?

  分怎么說。

  因為評審人數少,且評審員幾乎都是行業內的大佬,有自己獨立的電影美學觀,所以在評選作品和影人的過程中,小評審團往往會有一種反商業化的文藝逆返心理。

  比如說你讓十個自稱是文藝青年的人,去評選一個音樂頒獎禮,這其中選秀歌手落選的比例就很有可能會是100。因為對于許多浸淫真正音樂世界多年的人來講,越是新聞性的歌手和音樂,就越是會造成他審美上的叛逆。

  電影圈也是一樣。

  在小評審團制度下,越是別致,甚至是標新立異的電影作品,就越是能得到評審團的認可。

  在這樣的制度下,電影節的各個獎項,很明顯對于那些有想法有創意,但是還沒有被主流市場所認可的導演有利。

  正式因為小評審團拒絕過度商業化的審美,所以各大國際電影節,往往被稱為“文藝避難所”。

  但是另一方面來說,過于追求這種非商業化大眾化的效果,也往往容易導致判斷上出現偏差。甚至模糊綜合性電影節應該有的宏觀,客觀和平衡。

  每一屆的電影節,競賽單元脫穎而出的入圍作品,幾乎都是評審團一群評審撕逼撕出來的結果。

  而最終決定大獎花落誰家的,終究還是評審團主席的品位決定。

  所以圈子里有口水話年年無標準,換人即換標準。

  可不論評審團里換了誰,都還只是作品品位的事情。要知道的一點是;評審團也是舉辦方搞出來的,能進入評審團,意識形態肯定是個很重要的選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釜山電影節肯定不會邀卓月魚羊導演擔任評委。

  這就是無形的陣線。

  而在這樣無形的陣線當中,不論是評審團內部怎么因為個人品味去撕逼,其實心里都是有一種默契的。

  這種默契就是;只有那些附和了他們意識形態的作品,才能有值得他們撕逼的資格。

  雖然晚上聽比比西講了一大堆的廢話,但是這廢話里面也有有用的信息。

  不論是《伶》還是《入殮師》和《只要愛》,都沒有明顯的政治傾向,甚至說他這一次最抱獲獎希望的《入殮師》和《只要愛》根本就沒有政治傾向。

  這兩部片子,一個是探討“死亡”這個所有人類都要面對的問題。一個,是探討“愛”這個不變的主題。

  拔高一些來說,這是超越了政治層面的主題。

  但是。

  作品主題沒有政治傾向,不代表作品沒有傾向。

  在作品主題沒有政治傾向的情況下,作品的主創政治傾向,既是作品的政治傾向。

  這么說可能會有些好笑,但事實就是這樣。

  不巧的很,剛才在飯局上,李世信已經非常明確的表達了自己的立場。

  躺在自己的大床上,看著酒店客房那高高的天花板,李世信幽幽的嘆了口氣。

  睡覺!

  睡醒了努力賣片。

  什么金熊銀熊的,不想了!

  搞錢使老頭快樂!

  咱老李來一趟電影節,總不能空著手回去不是?

  獎項拿不到,總得賺點洋人的錢找補找補哇!

  按照評委會的安排,《伶》的展映放在了第一天。

  《唯有你》和《只要愛》兩部片子則放在了展映的第三天。

  和一群老粉趁著空檔去柏林周圍的幾個經典轉了一圈之后,李世信便將所有的精力都抽了回來,放到了展映這邊。

  經過一天的發酵,在展映首日進行播放的《伶》,已經出了幾篇影評。

  相比之下,其實影評人對于《伶》的口碑還算不錯。

  特別是對電影中的場景打造和大量的京劇元素,《影人周刊》《kino&o》和《正片》幾個雜志都給了一些正面評價。但是對于片子的劇情內容,幾個雜志都是一筆帶過。

  其中《影人》亞洲電影板塊的一篇短影評,就很能代表西方主流影評人對于《伶》的觀感;一個場景設置,鏡頭語言和故事元素很美,但角色挖掘沒有深度的亞洲電影。

  而在柏林電影節的線上觀眾評分頁面,《伶》的綜合得分在首映之后,只得到了6.2的分數。

  可以說,在西方觀眾的眼里,這部去年在國內掀起了一輪京劇熱的片子,也就是及格。

  酒店的餐廳之中。

  見李世信出神的看著手中那份雜志上關于《伶》的影評,徐瀟等人不禁有些擔心。

  華旗的運營和發行中心,負責的就是影視公司旗下所有影視作品的運營和發行相關事宜。作為發行中心的主要負責人,去年六月份《伶》這部片子在茶豆網上線的時候,就是徐瀟經手的。

  “李老師不用太在意,其實這個評分已經不低了。”

  “哦。”

  聽到徐瀟的安慰,李世信默默的放下了手中的雜志。

  “小徐啊,我得問你一下。國際片商在電影節上買片,主要參考的因素是什么?”???

  聽到李世信的這個問題,還以為李世信是受不了《伶》的影評人和觀眾評分未達預期而郁悶的眾人瞬間皺起了眉頭。

  不是、

  我們以為您老這是受挫了,整個一早上都不說話。

  敢情您老這么嚴肅是在研究賣片子的事情呢啊!

  砸了咂嘴,徐瀟組織了一下語言,解釋道;

  “因素其實挺多的。最主要的,應該就是得獎。這是最直觀的也最簡單的因素,基本上能夠在電影節上拿到獎項的長片,各個國際片商都會給一個很好的價錢。但是每年得獎的作品就那么幾部,可是一場電影節下來,發行權的成交往往能達到一百多部片子的量。除了獎項之外,影評人和觀眾對影片的觀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拿《伶》來說,線上評分過6,基本上就已經進入到了片商們的視線了。只是這個評分還是稍微低一些的。如果后續沒有拿到獎項,《伶》這部片子的海外發行可能賣不了幾個地區,就算是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的片商看中,估計也拿不了太高的成交價。

  估計,也就是單地區一千萬人民幣左右,或者打包全球發行五千萬人民幣左右這個樣子吧。不過后者的發生概率,不是很大。畢竟展映這一輪,已經代表了歐美觀眾對這部片并沒有太大的興趣。

  當然了,評分其實也就只是個參考,片商代表的口味和他們自己的判斷也很重要。片子本身很小眾,但是被片商看重,賣出高價的也有不少,只是這個就看運氣了。”

  “唔。”

  耐心的聽徐瀟說完,李世信深深地點了點頭。

  將手中的雜志放在了餐桌上,他站起了身來。

  望著餐廳對面,商貿中心影城的電影節專題展位上,那碩大的《入殮師》宣傳海報,他瞇起了眼睛。

無線電子書    高齡巨星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