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零八章 坦言

  楊振抵達京師之前,從寧遠、山海關發往京師的消息早就趕在楊振一行人的前面送進宮里了。

  楊振在取得十月松錦保衛戰勝利之后,再次渡海東征深入敵后,并且一舉破了復州、金州和旅順口的消息,也已經在崇禎皇帝的面前,還有崇禎皇帝眼下最器重的人中間傳開了。

  而楊振這一番功勞,自是非同尋常,從崇禎元年以來,雖然大明朝的武將立下大功的有不少,可是從來沒有大到這個程度的。

  楊振不僅俘虜了滿韃子的宗室王爺以及一眾高官顯貴,而且還收復了復州、金州和旅順口這幾座已經失去了多年的城池。

  從旅順到復州,足有三百里土地了。

  大明朝上上下下,從皇帝到大臣,雖然對于世爵看得極重,輕易不肯封賞,但面對楊振這樣的功勞,再不封賞可就說不過去了。

  且不說會不會寒了其他各鎮將領的效命上進之心,就單說楊振這邊,不重重封賞,首先就寒了楊振的心。

  當然了,這并不是楊振自己的看法,楊振對給不給世爵并沒有放在心上。

  對于這些虛名,他看得很開,并不在乎。

  相比之下,他更在乎的乃是,崇禎皇帝是不是能夠完全放權給他,最好不要讓薊遼總督洪承疇過多干預他,同時也要讓登萊巡撫徐人龍過多地干預他。

  只要崇禎皇帝能夠給他全權,也就是給他在遼東半島南段以完全的自主權,那他寧肯不要任何虛名。

  楊振在禮部官員的引領下,跟著張若麟從廣渠門進城,一路西行到菜市口,再從菜市口轉而往北,進入宣武門內大街,最后轉而往東,在午時前后抵達承天門外。

  在這一路上,職方郎中張若麟與楊振說著朝廷兵部的各種打算,而楊振也抓住一切機會,向張若麟灌輸自己的想法。

  楊振要通過張若麟之口,事實上當然也是借助兵部尚書陳新甲之口,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提出來,并且傳遞到崇禎皇帝那里去。

  這就是朝中有人的好處了。

  有些事情,作為大明臣子的楊振,若是當面向崇禎皇帝提出來了,那是不恰當,不合適的。

  比如說讓新收復的復州、金州和旅順口等地,擺脫登萊巡撫的節制,甚至擺脫薊遼總督的節制,然后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直接聽命于崇禎皇帝,或者直接隸屬兵部指揮的軍事防區,這樣的事情,若是楊振提出來,那肯定是不合適的。

  崇禎皇帝一旦不同意,楊振在遼東半島南端的布局,就將立刻陷入困局。

  因為他一旦自己當面向崇禎皇帝提出來了,那他與薊遼總督洪承疇,或者登萊巡撫徐人龍的關系,可就無法挽回了。

  但是,這個事情若是由張若麟,或者陳新甲這樣的人物提出來,卻又顯得十分順利成章。

  就算崇禎皇帝最后不同意,洪承疇和徐人龍兩個肯定不能因此而怪罪楊振,至少在明面上他們不能因此而歸罪楊振。

  這樣一來,即使此事不成,楊振與未來的上官洪承疇和徐人龍之間,也不至于沒有了轉圜的余地。

  這一路上,楊振換著法兒地向兵部職方司郎中張若麟兜售自己的想法,并且反復地向他灌輸起減少朝廷兵部與楊振本人之間指揮層級的好處。

  “張大人熟知兵法謀略,加上身在廟堂之上,一向站得高看得遠,不會不知遼南之地正位于東虜腹心之下,如今雖然被我拿下,可戰局瞬息萬變,若前線有警訊,我部先渡海赴登萊,或者渡海赴寧遠,然后從寧遠或者登萊,再呈報警訊至京師,一來一回,正不知耽誤了多少功夫!”

  楊振在張若麟的面前,倒也并不遮遮掩掩,而是十分坦誠。

  事實上,他所說的每一樁,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上上下下之間的各種相互制約造成的內耗就太嚴重了。

  在國泰民安的時候,文武之間上下左右的制約制衡,當然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到了戰爭年代,再這么制約制衡下去,什么事情也不用干了。

  楊振說完了這些話,便去看張若麟,他見張若麟若有所思地不住點頭,看起來對他的話十分認可,方才又接著說道:

  “最緊要的是,遼南軍情轉手寧遠之后,或者轉手登萊之后,就算送達了京師,還要經過通政司,經過司禮監,甚至是圣上之手,再轉發到陳本兵、張大人的手中,爾后由兵部諸公商討對策,最后再呈送入宮請旨。大人你想,經過了這么幾個來回下來,等到朝廷有了旨意,遼南形勢恐怕早已經事過境遷了啊!”

  說到這里,楊振見張若麟勒馬止步,面色凝重,于是又加了一把勁兒:“當年東江,何以敗亡?張大人身為職方郎中,乃是圣上與陳本兵身邊倚重的智囊,豈能不知?既知,又豈能不知會圣上?”

  “這個,先前本官對此,倒是不覺得什么,但是經漢卿你這么一說,方才曉得此事竟然緊要至此。遼南收復之后,東虜必不會坐視不理,從此關寧松錦或可稍稍輕松,而金復旅順,則頓成東虜腹心之患。”

  張若麟喜好談論軍事,雖然多是紙上談兵,可是也并非完完全全的草包,至少在兵法謀略上面,還有一定的理論造詣,要不然的話,怎么可能成為陳新甲背后的謀主,怎么可能忽悠得了多疑的崇禎皇帝呢。

  當下,張若麟聽了楊振的話,先是點著頭承認楊振在遼南的形勢并不樂觀,很可能會取代遼西松錦關寧防線,成為東虜接下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目標,爾后又接著說道:

  “即使你不說此事,本官也正要提醒你好生警惕防范。而你方才所說,也確有道理,今后遼南之地,軍情警訊必不會少,若是這么來來回回,恐怕的確是要耗費不少寶貴的時間啊!只是,若依你之見,該當如何是好?”

  張若麟雖然已經認識到楊振說的有道理,可是一時間他也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

  對他來說,邊鎮領軍之將,歸屬地方督撫節制,這是大明朝的慣例,歷來就是如此,除此之外,還能怎樣呢?

  “張大人,若是以我之見,莫若以遼海遼南等地以及前東江舊地直屬圣上,也就是由兵部直管,遼南若有警訊,可直報京師,直呈兵部,如此以來,圣上旨意朝發夕至,兵部號令如臂使指,豈不更好?!”

  “直屬圣上?如今天下事不正是由圣上統攝著么?遼南由兵部直管?現在天下兵馬,各邊鎮邊軍,不早就皆是由兵部管著么?”

  張若麟聽了楊振所說的話,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只勒馬駐足,轉身看著幾乎與他策馬并行的楊振,臉上帶著似笑非笑的笑容反問著。

  楊振見他如此,卻也不多解釋,而是跟著呵呵一笑,隨即反問張若麟道:“是么?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叫楊閣部親赴荊襄督戰剿賊?”

  楊振所說的楊閣部,指的正是上一任的兵部尚書楊嗣昌。

  如果朝廷兵部能夠如臂使指一樣指揮得動天下兵馬,那也就不需要楊嗣昌親自跑到湖廣,跑到襄陽,去坐鎮督戰去了。

  別人或許不清楚這其中的緣由,但是身為兵部職方郎中的張若麟又豈會不知?

  方才他已經盡知楊振的意思,之所以那么說,不過是不愿意完全徹底扯下朝廷和兵部對天下各鎮兵馬甚至對那些手握兵馬的地方督撫無能為力的遮羞布罷了。

  卻說楊振說完了這話,眼見承天門已經在望,當即一夾馬腹,噠噠上前,很快跟上了禮部在前引導的官員儀仗隊伍。

  而此時的承天門外,已經云集了許多身著吉服的朝廷官員。

  還有大批紅衣紅袍的錦衣衛大漢將軍們,手持各式各樣的旗牌儀仗,氣象森嚴地林立在承天門上下以及承天門前的道路兩側。

無線電子書    大明新命記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