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正是深秋時節,海面微風蕩漾。
佇立在甲板前,有著微咸氣息彌漫著,空氣很是濕潤。
加上微涼的海風,但也讓人神清氣爽。
此次為了拿下南通縣,劉峰足足派出了五十萬大軍,以關羽為主帥,馬超、廖化、魯智深、周倉為副將,賈詡為軍師。
而蜀漢戰艦則是從十月二日出發,僅僅用了半個時辰便成功在南通縣登陸。
南通縣東部,一處營帳里。
關羽大馬金刀坐在主位,這還是他第一次擔任主帥,但帳下諸將卻沒人不服,連不久前才晉階為龍氣低階的馬超都是如此。
關二爺仿佛自帶“光環”,往那一坐,便給人一種氣勢磅礴之感。
如今因為進階到了龍氣巔峰,個體實力已經與項羽同級,更添幾分威赫。
只見他瞇著一雙丹鳳眼,絲絲寒光從眼眸深處溢出,開口令道:“馬超聽到!”
“末將在!”馬超聽令連忙起身抱拳。
“命你領十萬精卒先行攻打南通城!”
“末將領命!”
軍法如山,馬超既然領了命令,便不敢在營帳里耽擱時間,直接拱手離開。
只是對方前腳剛走,坐在下首的賈詡卻開口了:“大帥派馬將軍充當先鋒,可是為了試探?”
“軍師何出此言?劉邦盛名在外,謹慎一些總沒有過錯。”關羽眉頭一皺,似乎不滿地說道。
如果是以前的賈詡,這個時候可能就閉嘴了,但因為謀臣晉階符的原因,他忠誠度大漲,開始真正為蜀漢未來的發展考慮。
從內心里,他并不認同攻打交州的策略,交州地域廣闊,司馬懿此人生性謹慎,真要堅壁清野,一點點去磨,蜀漢絕對吃不消。
與其如此,還不如北上攻打徐州,劉邦三面受困,北面有青州孔家,西面有豫州趙匡,南面還有蜀漢。
如今距離劉邦出兵攻打兗州已有半年時間,雖攻占了一些郡縣,但連續幾個月的廝殺,已經讓漢軍疲乏。
這個時候率精兵打擊,就是讓漢軍大受挫折,只要操作得當,徐州這一年的糧收就基本上沒有了。
所以攻打南通縣僅是開始,至少對他來說是如此。
這時整理衣冠,賈詡起身回著:“劉邦雖有盛名,卻也名不副實,先有劉秀遠走并州,后有劉徹領兵入蜀,大漢還有多少底蘊?將軍又何必心懼?”
“王上有令,此次僅攻南通!”關羽強壓心中火氣,沉聲回道。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賈詡回。
“軍師好大的膽子,先不說王上圣裁,單單攻打徐州便不可取,徐州為大州,地域廣闊、耕地眾多,百姓兵力充沛,又有數年經營。
此時雖受累兗州戰事,可根基還在,一旦北上,劉邦定會放棄兗州,轉而南下與我軍決戰,倒時交州司馬懿再領兵來攻,如何能擋?”關羽大喝一聲,內心憤怒之極。
賈詡聽聞也不惱,兀自走到營帳中央,回著:“徐州雖有根基,卻可一招破之,將軍只需破壞農田,運走糧食即可,至于交州司馬懿,此人守成有余,進攻不足,可命白起將軍駐守閩郡,亦可破之。”
這個時候也沒有什么顧忌了,他自認為王上心里也是有北上想法的,要不然根本沒必要攻打南通縣。
難道僅僅是為了這塊疆土?賈詡可不信這個。
如果沒有這類想法,誰會把目光投向北方?
更為關鍵的是,王上把他派到了這里,而他正是當初攻徐派的代表人物。
所以賈詡堅定地認為王上是有攻徐打算的,可能還在猶豫,沒有最終做出抉擇。
看到關羽沉默不語,賈詡接著說道:“如今北方胡人大舉入侵華夏,并州告急,再不加快速度,只怕會使對方站穩腳跟,以其數百萬騎兵,如果東進攻打幽州,使其連成一片,涼州立刻便抵擋不住,接下來便是雍州和冀州了。
將軍亦知,北華夏各大勢力很強,但也因為太強了,導致沒有人能快速統一,這就給了胡人各個擊破的機會。
如果沒人能站出來高舉大義,不出五年,胡人便可統一北華夏,到時神州淪陷,漢家兒女橫尸遍野,將軍可忍心?”
關羽聽聞下意識輕撫胡須,說著:“你說的雖沒有錯,但這與攻打徐州有何關系?”
看關羽似乎有意動的趨勢,賈詡心中大喜,拱手說道:“此事關系重大,徐州地處中原腹地,戰略地位極高,占據這里,王上便有爭霸天下的根基。
兗州戰事最遲明年便會見分曉,此時不攻,便會讓劉邦得以緩沖,便再無機會了!”
聽賈詡說完,整個營帳一片寂靜,沒人敢在此刻多言,就連一項天不怕地不怕的魯智深都是如此。
畢竟這是公然違抗圣命,而且一旦做出抉擇便再無退路。
劉邦可以忍受你攻打南通縣,因為這里距離蜀漢太近,本身又有大量現代人口。
不過如果繼續北上,那便是倔其根基了,不拼命才怪。
這事關蜀漢的生死存亡,不得不慎重考慮。
也不知真的被賈詡說服了,還是關羽本身的性格就是如此,他如今端坐在主位上竟感覺到一絲熱氣上涌,隱隱有北上與劉邦決戰的沖動。
攻打南通縣實在沒有挑戰性可言,先不說此地只有二十萬駐軍,領兵大將也僅有蟲達一人,也就是傳說中的西漢劍圣。
加上南通城里還有內應在,他之前將馬超派出去,雖說有試探的想法,但何嘗不是自尊心作祟,覺得不需要自己出手。
“此事再議!”留下一句模棱兩可的話,關羽轉身從營帳里走出,不過誰都清楚,他的確心動了。
天下局面已逐漸明朗,草原胡人鋒銳難敵,對方進入華夏幾乎是板上釘釘。
這不是說嬴政等人實力不行,而是他們互相之間并不信任,沒有完成統一,不去扯后腿都算好的。
但徐州不同,這里太過重要,不把這里攻下來,以后就別想統一華夏,最多是化江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