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好萊塢的票房分成與宣發

無線電子書    好萊塢往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好萊塢的票房分成,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派拉蒙法案之前(寡頭壟斷的時代,和‘區域排他放映體系’有關),好萊塢電影公司非常的強勢,因為院線就是他們家的,他們的抽成比例達到了90%。

  第二個階段,是派拉蒙法案之后,在互聯網爆發之前,好萊塢電影公司也非常的強勢,他們的分賬比例基本上能達到65%。

  第三個階段,是千禧年之后到現在,一般情況下,好萊塢電影公司從北美院線那兒分到的比例是40%-55%,但是,對于那些大IP作品,電影公司也可以從院線那兒拿走60%-70%。

  這不是夸張,這是有實例的。

  在2017年12月,星球大戰:最后的絕地武士上映之時,迪士尼要求院線,提高分賬比例至65%-70%,在這種情況下,華爾街日報就揭露好萊塢的宣發體系。

  和我們的固定分賬不一樣(95年的時候,制片方在扣除電影發展專項基金以及營業稅之后,能拿走35%,06年的時候,從滿城盡帶黃金甲開始,制片方能拿走42%,然后08年又出規則,制片方原則上的分賬比例不低于43%),北美票房分賬的模式,有三種,分別是固定分賬、買斷分賬、階梯式分賬。

  固定和買斷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般都是對那種中小成本獨立電影用的,除此之外,所有的商業片基本上用的都是階梯式的分賬模式。

  什么意思呢,就是首周制片方能拿走90%,隨后幾周,影院收入分成的比重會增加,制片方相應減少,到了第四周的時候,制片方的分成應該是50%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都知道,前四周票房越高,制片方拿的錢越多。

  在真金白銀面前,在互聯網時代沒有到來之前,和宣發有關的新聞,其實都是被那些大公司掌握的,因為從電影立項的那一刻開始,宣發應該怎么做,就已經確定了。

  而那個時候的好萊塢商業電影宣發流程我也能告訴你們:

  ‘預熱期’包括:開機發布會、演員表曝光、造型曝光、時點新聞探班新聞、主題曲插曲、海報、預告片。

  ‘正式期’包括:片花、脫口秀節目宣傳、線下硬廣、路演。

  ‘后續期’包括:片花、如果有電影節那就是電影節報道、不然就是首映。

  三個階段,這一整個流程,內容只多不少。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有新聞亂報了,打斷了宣發方的步驟,是真的會遭到報復的。

  因為這都是錢。

  所以,文中羅蘭如果不和施瓦辛格正式公開露面,福克斯是沒法在終結者2項目組爆料之前,曝光羅蘭已經被選中的消息的。

  他們想要用這則消息,就必須得由羅蘭和施瓦辛格先出現在公眾面前起。

  這也是為什么會有一段看起來和他們無關的紅毯劇情。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里,會非常的疑惑,他們的規則,是不是太嚴格了。

  當然。

  和錢有關的東西當然是這么嚴格的。

  而且,好萊塢公司養著那些媒體,就是為了預防這種事情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湯姆-克魯斯。

  在他和派拉蒙因為碟中諜3鬧崩之前,從來沒人報道他的信仰問題。

  當他和派拉蒙因為錢的事情撕嗶之后,第一個報道他有問題的,就是派拉蒙。

  為啥卡梅隆和福克斯撕嗶,斯皮爾伯格和派拉蒙撕嗶,布魯克海默和迪士尼撕嗶,然后還有一大堆人和環球、索尼撕過嗶,就是很少聽到有人和時代華納撕嗶呢?

  因為時代華納掌握了北美最大的八卦網站TMZ。

  梅爾-吉布森醉駕+反猶太言論就是TMZ爆出來的。

  老虎伍茲的丑聞也是他們爆出來的。

  那個被現在很多人同情的快船老板斯特林也是他們爆出來的。

  早在06年的時候,紐約客就撰寫過,北美的媒體其實都和那些娛樂巨頭有關聯:沒有哪個人的屁股是干凈的,當有人危害那些娛樂巨頭的利益時,他們有無數種方式弄死你。

  正因如此,羅蘭-艾倫和施瓦辛格參加首映,被人拍到,就顯得尤為重要。

  這是在互聯網尚未到來之前,在那個年代,唯一一個讓福克斯能夠蹭熱度宣傳的方式。

  沒錯,那個年代,連蹭個熱度,都這么麻煩。

  這也是我為什么會在第五十四章的時候寫,‘福克斯會愛上羅蘭’的理由。

  因為他們若是不出現,福克斯是沒辦法借勢宣傳的。

  沒辦法借勢宣傳,也就沒辦法影響第一周的票房。

  沒辦法影響第一周的票房,制片方拿到的錢,就會少很多。

  當然了,這是時代的因素,那個年代,影迷消息閉塞,沒法參與。

  所以消息方面的定價權,就在那些資本的手上。

  而現在呢,情況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了。

  互聯網時代,曝光個消息太快了。

  想要完全封鎖,根本就不可能。

  當然了,現在除了固定分賬、買斷分賬、階梯式分賬以外,其實還多了一種分賬方式。

  那就是‘在時間段分賬與保底約定中求大者’的模式。

  什么意思呢?

  用復聯4打個比方。

  復聯4第一周北美票房是35711萬。

  假設北美四千家院線的放映成本是8000萬,迪士尼和院線商談的分成比例是70%,而他們簽訂的保底額是60%的話,那就會出現兩種計算方式。

  第一種分賬:(35711-8000)*0.7=19397.7萬。

  第二種保底:35711*0.6=21426.6萬。

  在這種情況下,明顯是保底比分賬高,所以迪士尼拿走21426.6萬那部分錢。

  這只是第一周。

  之后的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數字也會往下降的。

  當然了,寫這個東西,主要還是為了解釋一下,羅蘭為什么連蹭個熱度都這么麻煩。

  因為那個時代的模式和現在的模式就是不一樣的。

  好萊塢的大規則都變化了一次,我要是還按照互聯網時代的方式寫,那不是鬧嗎?

  最后,我看了評論,我前面那章沒有指責的意思,你們說的很對,有的地方我的確是想太多了,我寫的時候想要呈現一個完整的體系,所以就把和主角有關的東西加進去了。就像之前那個讀者說的一樣,主角像賺盡每一分錢的變態。

  謝謝各位的善意提醒。

  謝謝。

無線電子書    好萊塢往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