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劉備宿營當陽縣長坂坡。
從這里可以看到西邊舉行的篝火晚會痕跡,諸葛亮與關羽在帷幕中煮菜吃。
諸葛亮、劉禪也僅僅會送到當陽,明日就要啟程返回益州,許多事情諸葛亮、關羽之間必須交底,有個默契為好。
如今五軍、征北軍有十一萬人,荊南湘州有郡兵兩萬,荊州、南陽、漢興郡加起來郡兵、豪強兵三萬余。
益州方面除去張飛右軍和預備編入右軍的各郡兵外,有成都趙云衛戍兵、禁衛軍一萬余,漢中魏延守軍兩萬余,算上各郡郡兵,整個益州不算張飛右軍就有六萬軍隊。
益州算上張飛右軍,就有八萬軍隊。
這個軍隊規模還可以擴大,以益州目前的民力可以動員、維持十二萬左右的軍隊。
但目前軍隊夠用,缺的是糧食,沒必要極限動員。
攻擊范圍越遠,就需要更多的勞力生產糧食,從事運輸…所以戰爭范圍越近,益州能動員的兵力極限是十二萬,而戰爭范圍越遠,動員兵力也就八萬左右。
荊州、湘州的賬也很好算,因為田信、馬超整編降軍的原因,荊州、降軍的軍隊早已超出正常人口供養上限,必須執行軍屯自己養活自己。
各郡人口又能分成三種,一種是編戶齊民正常繳稅,服從徭役的在編百姓,這種占總人口的四成;第二種是隱戶,游離于官府控制之外,但會隨著治安、經濟恢復而漸漸回歸到官府控制,這類人口約在兩成。
第三種則是豪強的部曲、仆役,占總人口的四成,甚至更多。
荊益湘三州因境內存在大量的蠻夷部族,這些部族零散生活于深山老林的,可是視為隱戶;有穩定部族組織的可以視為豪強,梅敷、沙摩柯都可以歸為此類。
而南中地區往往都是當地漢豪強更有威望,如孟獲之流就是南中的漢豪強。
除去隱戶后,官府的編戶,豪強的部曲才是構成軍隊的主力。
從編戶征發來的軍隊,那就是朝廷的軍隊;豪強部曲拼湊來的軍隊就顯得另類一點,不是很好控制。
如果按照田信的《麥城戶律》將荊益湘三州的編戶、隱戶、豪強重新厘清,那么實際總人口應該接近五百萬,其中板楯蠻、荊蠻、南中蠻夷、五溪蠻人口約在二百萬。
按照人口結構應該有一百二十萬戶,可以養兵十八萬左右。
可現在三州編戶齊民的人口也就五十二萬戶,在冊人口不足二百萬。隨著吏治改善,如果戰爭沒有大的波動話,這個數據應該能漲到七十萬戶。
其他的戶口都控制于豪強、世家、部族首領手中,這是曹魏、孫吳都要面對問題:官府控制的人口不及境內實際人口的一半。
這種情況下,自然不能單純使用朝廷控制的人口、嫡系兵力來打仗,應該拉上豪強一起作戰。
既然要借用豪強的部曲,就不能打壓、清剿豪強;天下一日不定,就沒人敢大范圍清理豪強的部曲。
所以豪強部曲以一種奇怪的姿態寄生在漢、魏二國,孫吳那邊本身就是豪強軍閥進化失敗的形體,連續慘敗后體制又退一步,成了豪強、軍閥大聯合組織,孫權是領頭羊。
漢、魏的問題就在這里,如今是兩強爭鋒,以什么態度對待境內的豪強部曲尤為重要。
如果雙方一強一弱,反倒會有更多的辦法來解決漢末以來日益壯大的豪強部曲集團。
可現在是兩強相爭,豪強部曲集團的重要性顯著提升。
其中最不同的是益州,益州敢反抗的豪強如甘寧、李異之類的,早已被東州兵清洗出局。
劉備帶來的荊州軍比東州兵更強,所以現在的益州豪強只控制農奴、工奴,手里沒有武裝,也沒有掌握武裝部曲的心思。
反倒是南中地區有強盛、密集的豪強部曲組織;荊州南陽地區本就是漢豪強大本營,后來又是各方爭奪重點,這里的豪強部曲集團更強,僅僅南陽一郡就能出動一萬五千人左右的豪強兵。
這撥人站曹魏,就是一萬五千魏兵;現在買漢軍的股票,那就是一萬五千漢兵。
而田信打完宛口之戰撤軍回南陽,從南陽豪強手里勒索了三千余戶關中籍貫的部曲。
這種事情做一次就可以了,再做的話,會激怒南陽豪強。
東征一役南陽豪強興致濃濃挽著袖子來撈進身之階,差點全都死在戰場上,現在普遍失望,必須要好好安撫。
這是諸葛亮在意的問題,擔心糜芳的事情發生在南陽豪強身上。
而且馬超、田信控制著五萬左右的北方降軍,這很危險,馬超反而是最穩定的。
最受不得委屈的是田信,田信意志稍稍松懈一些,就可能被所部整編的降軍裹挾著背離漢朝廷。
所以諸葛亮很不理解,為什么反對東征、反對北伐中原的田信,會突然支持明年中原決戰的計劃。
現在荊湘二州有兵十四萬,益州有兵八萬,如果積蓄一年,后年進行極限動員,那荊湘二州能有十六萬,益州可以達到十二萬。
可以投入二十萬軍隊用于爭奪關隴,幾乎沒有失敗的可能性。
打下關隴,田信、馬超麾下降兵的心理問題就能解決大半,整體局勢就能好轉。
孫權、江東是最害怕漢軍拿下關隴的人,漢軍拿下關隴,下一步攻擊目標就兩個,要么雒陽、河東、太原一線走秦國路線;要么先憑借水運優勢打江東,而江東敗則亡國,輸不起。
東征一役徹底打殘江東,所以明后兩年孫權再著急,也很難出兵干預漢軍。
可放著穩定的關隴不拿,卻要冒險去打中原決戰,這是諸葛亮能看明白原因,感情上卻很難接受的事情。
袁紹犯過的錯誤,曹操也在犯,現在劉備也在犯,之前關羽也在犯。
襄樊之役有田信救場,保住江陵還大破江東,面子里子都有了;這回東征之役有驚無險,也有田信救場,依舊拿到了面子、里子。
那中原決戰呢?
諸葛亮勸不住劉備,也勸不住現在的關羽,甚至也勸不住連戰連捷的田信、漢軍主要將領。
勝利,連續的軍事勝利就是最大的底氣,是最硬的腰桿。
每個人都能理直氣壯的回答諸葛亮:不打怎么知道打不過?
真站出來當眾反對,以漢軍現在的狂熱氣氛,說不好是要‘天誅國賊’的。
所以諸葛亮、關羽必須相互交底,先考慮戰敗后的應對措施,保證還有翻盤的希望。
這是傾國一戰,再傾國,益州會保留六萬兵、湘州、荊州加起來也有三萬。
這九萬兵就是最后的底氣,極限動員后能恢復到十五萬左右。這就是大敗之后,留給諸葛亮的全部家當。
當然,北伐部隊再慘也不可能全軍覆沒,可必須給諸葛亮留下足夠的守家部隊。
守住魏吳的反撲后,才有機會繼續北伐。
哪怕到了此刻,諸葛亮依舊抱有希望:“云長,用兵之妙在于虛實變化。若賊軍集重兵于中原,還請云長分兵進擊關中。”
不要死心眼奔著中原去打,戰機合適,去打虛弱的關中豈不是很妙?
關羽不做掩飾,直言:“先生,只恐賊軍寡少,不懼其眾。”
“唉。”
諸葛亮仰天長嘆:“還請云長謹慎使用孝先一部,今日婚宴時我見孝先眉宇中有哀色,恐已存了效死之心。”
“是,陛下也是如此考慮。使孝先休整于南陽,故作疑兵,可令賊軍疲于奔命。”
關羽神色平靜:“唯有將士破釜沉舟,可滅賊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