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二十七章 好人壞人

無線電子書    城姬三國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老實人看著工部的試卷怔怔出神,而簡雍和劉曄,已經點了點頭、面露贊許的微笑,并且默默將工部試卷放到一邊…

  其實工部的試卷,應該是除了刑部之外,白圖把握最高的選擇題以幾何運算為主,間或有些粗淺的實用向化學題,以及…大量的主觀題,都是各種模擬“難題”的解決方式。

  如果是有經驗的老道鐵匠、木匠,應該能在其中答出自己熟悉領域的一些問題。

  龐統也向白圖反應過,工部其實不適合用“科舉”的方式來篩選人才,更希望“降格”到之后的“學考”中。

  現在楚國的鄉學、縣學,前者是適齡者免費、還有些許補貼,也的確沒什么內容,基本只是開蒙。

  后者則是“鄉學推薦”與“自主招生”結合,需要繳納一定的學費,不過對于優異者有縣禮司補貼這也是禮部的縣級部門“禮司”的主要職能,評判名額、評判標準每年有吏部監察。

  其中“鄉學推薦”的學員,一般都是寒得不能更寒、快凍死的那種門的出身普通“寒門”也都是有自己在家開蒙的條件的,少有去鄉學開蒙!

  因此只要有“鄉學推薦”,縣學必須無條件接收,另外一些寒門豪族子弟,為了貼近朝廷局勢,也會將自家學童送到縣學,他們也都有一定的基礎,縣學可以自主接納。

  雖說需要一定的學費,但戶部對各縣縣學都有基于生員數量的補貼,同時各縣也可以從縣戶司出錢額外補貼,只是補貼比例涉及到縣民司、也就是縣令,與縣戶司之間的協調,反正縣學的“傳道受業”,也關系到縣令和縣禮司的業績。

  白圖最近就聽說,有幾個不適合大量開設工坊的縣,正在走精于辦學的路線,就靠優質縣學拿分露臉。

  至于郡學、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大學”,則是通過“學考”以及“千石以上官員推薦”來招生。

  雖有推薦之權,但卻限制在和科舉一樣的標準…

  也就是說,哪怕簪纓之家,想要有大量子弟進入大學,其中大部分也只能自己考畢竟大士族的年輕子弟也很多,一個千石官員每年也推薦不了幾位,除非是直系后裔、家族嫡系,否則根本排不上。

  縣學的話,不少大士族其實也看不上,現在比較積極,多半還是想派人去“取長補短”,之后更新自己的家學。

  這是成百上千年養成的老傳統,沒那么容易改變觀念。

  的確鄉學、縣學要超過“家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大學的話,就已經是另外的性質,大部分屬于真正的實用向教學,并且有地域特征…

  造紙工坊多的地方,郡學就會有很多造紙相關的內容不是教你一線的搗紙漿,而是各種涉及到的化學領域內容。

  冶煉工坊多的地方,郡學就是以各種金屬冶煉原理、金屬性質為主;大型民生工程所在的地方,會傳授橋梁設計、水利設計的內容;集團耕作的農業大區,像是鄱陽大學,就是以耕作類的知識,比如育苗、神農精華配比知識等等為主。

  當然,受制于“教授”數量,只有最頂級一部分大學,真正各領域的“大師”,而且基本都是工部下派出來的“教授”,至于其他大部分這類大學,都還是照本宣科,全靠天賦。

  反而精于賬目統計、刑律分析、經義解讀、人力規劃等等,直指科舉科目的大學,不僅教學資源更豐富、而且也更受歡迎…

  畢竟這些才是“文人”最容易轉型的方向,而且一看就是和“出仕”有關,隨著科舉的出現,學考也漸漸被楚國重視。

  龐統的意思,就是將工部的“補員”,下放到學考中、或者下放到大學中,而不是和科舉混在一起,難為科舉、也難為工部。

  也就是將工部,置于“大學之上”的位置,而不僅僅楚國朝廷的一個部門。

  白圖也已經理解龐統的意思,正在與六部商議此事…

  不過這時看了看科舉試卷之后,柳毅有些為難的問道:“楚王殿下,我家將軍也一直想要效仿強楚,只是…外臣稍有不解,不知楚王殿下可愿屈尊解惑?”

  “若是科舉之事,但問無妨!此舉利在千秋,眾位若是能夠說服自家,本王也是樂見其成的。”白圖一副很仗義的樣子。

  之后楚國肯定也會四處宣傳,今后如果中原、北方也有科舉,相信由此入仕的學子,也會對白圖在心里留下感激的種子。

  “楚國的科舉,似乎…過于追求才能,而對德行很少考量,甚至并沒有限制報考者的身份,楚王殿下就不擔心,將來楚國官場會…走樣嗎?”柳毅的語氣沒什么嘲諷,而是真的不明白的樣子,還一直斟酌用詞。

  “柳先生這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楚國的科舉,的確宣揚的是有教無類,然而之所以楚國敢讓所有人報考,卻是刑部的功勞、或者說是刑部所擔的風險…如果真是作奸犯科之人,未被發現罪行、未被通緝,還能夠參加科舉,又怎么會是科舉的錯?當是刑部之過!若是沒有作奸犯科者,又何必需要人舉薦?

  至于中舉入仕之后,行事有悖《楚律》、有悖楚官之道,也自有吏部查訪,若是行奸佞之事而未被發現,同樣是吏部之過,而不是科舉之過。科舉本身,只是公平、公正的選拔手段而已。”白圖長篇大論的解釋起來。

  其實也是因為楚國的情況,已經和其他地區不同…

  漢代對于民間的犯罪很“謙抑”,因為他順應了宗族制,將基層的裁定權交給宗族自身,只要不是鬧到官面上,“些許小事”宗族自行裁定就是。

  也就是朝廷根本不知道誰是“壞人”。

  那么需要“好人”的時候怎么辦?

  自然就是找有驗證的“好人”,來推薦其他“好人”,這種對基層宗族制的倚重,也符合儒家的道德觀。

  “謙抑”是律法的原則性之一,《楚律》也講“謙抑”,不過刑部改革卻極力要將民間的審判權拿回來,不允許任何人染指。

  故而楚國的情況不同,楚國不是要好人互相推薦,而是要將壞人統統找出來…

  能在外面溜達的,除了逃犯就是“好人”,如果有“壞人”躲過了朝廷的耳目,那說明刑部的工作有問題!

  至于逃犯…有戶籍制度跟著,想要隱藏逃犯身份,在楚國可沒那么容易。

  之所以問這個的是柳毅,也是因為遼東之前被“名士”們忽悠瘸了。

無線電子書    城姬三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